“包青天”坐鎮大名府,對河北做了六件事!


“包青天”坐鎮大名府,對河北做了六件事!


在大名城內有一條街叫南順城街,據住在該街上的老人說,在解放初期這裡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型泰山行宮娘娘廟。廟院內有一座造型奇特、威嚴壯觀的包公祠,坐南朝北(據說是取包公倒坐南衙之意),內塑有包公坐像,黑紗山眉,烏龍官袍,紫面長髯,相貌威嚴莊重。側面牆壁上題寫著包拯的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青天”坐鎮大名府,對河北做了六件事!


據《續資治通鑑》記載,1052年3月,“以知諫院包拯為龍圖閣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的官衙就設在當時的大名府。

眾所周知,包拯是中國古代頗有名望的官吏,在老百姓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被稱為“包青天”。


“包青天”坐鎮大名府,對河北做了六件事!


那麼,包拯在大名府所任的河北都轉運使,是何官職呢?宋朝初年全國有數百個州府,難以由中央直接統管,宋王朝便創立了一種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監司機構——路,執掌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等五種事務。997年(至道三年)宋太宗開始實行分路而治。當時,按天下土地形勢,全國共分為15路,其中河北路治大名府,管轄今河北阜平縣北大茂山、容城、霸縣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東、河南二省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此後一百多年中,路制多次變化,比如1073年(熙寧六年)宋王朝又把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其中河北東路治大名府。到北宋中後期形成較穩定的23路制區劃,路名與範圍與今天我國的省區名稱和界限相近。

所謂都轉運使一般是指兼管數路的長官。由此看來,包拯當時除管轄河北路外,還兼管他路。在任河北都轉運使期間,包拯走遍轄區內的大大小小州、府、縣,看到了人民的疾苦,聽到了人民的呼聲,體察到了人民的艱難。


“包青天”坐鎮大名府,對河北做了六件事!


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包拯提出了河北地區必須實行休養生息的治本之策。為此包拯主要做了六件大事:一是免除“折變”。折變是宋朝政府將原徵財物按值摺合改徵其他財物的措施。由於物價由官府核定,折變往往成為一些官吏增加官府收入、榨取人民血汗的手段。“籍一路吏民積歲所負公錢十萬餘,悉除之”(《續資治通鑑》)。二是調糧濟貧。包拯在河北遇到最大難題是軍民缺糧,“河北軍糧支用浩瀚,每月約支五十萬石,一年約支七百萬石。”(《包拯集·請支撥汴河糧綱往河北》)而當時不少州郡的糧草只能支付一兩個月。“民已困矣,敵何御焉?”因此,他奏請朝廷將供應開封的糧船直接發往河北,在充實軍儲的同時,救濟饑民,穩定軍心民心。三是開展自救。包拯鼓勵農民墾荒造田,號召人們進行生產自救,並親自指導農民種植水稻,提高了產量。四是整飭吏風。“治亂之原,在求賢取士得其人而已。”(《包拯集·論取士》)包拯奏請朝廷,撤掉那些“委實年老及謬懦不曉民政”的官員,奏舉“資序合入之人充替”,使河北“疲睏之民得其存恤”。五是取消“回易”。回易本指邊境貿易中的利錢收益,後來凡盈利性經營活動均稱回易。隋唐時官府往往從事回易活動。宋朝為補充軍需不足,也允許軍隊從事回易,主要涉及茶葉販賣、酒業經營、房屋出租、店鋪開設等,而且還制定了免稅的優惠政策。有的官吏便藉機誅剝百姓。包拯上疏朝廷:“諸路尤被其苦,而河北之害尤甚”(《包拯集·請罷天下公用回易等》),力主革除此弊,利國利民。六是鞏固邊防。當時河北是國防重地。包拯就鞏固邦本加強國防問題提出了許多積極可行的防禦措施。


“包青天”坐鎮大名府,對河北做了六件事!


1052年7月,包拯調離大名。《續資治通鑑》記載:“居數月,徙為高陽路安撫使。”雖然在大名時間僅5個月,包拯不僅為朝廷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而且包括大名在內的河北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恩惠。為了彰顯其業績,河北民眾自發為之建祠塑像,以永享祭祀。 直到解放初期,在大名城裡仍有包拯祠,而且是在泰山行宮娘娘廟院內套建,成為大名一大奇觀。究其緣由,概因包拯具有與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一樣的扶危濟困、消災解難、仁慈佑民之功德,因而大名人民把他奉為自己的庇護神,把包拯祠建在泰山行宮娘娘廟院內,共同護佑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