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認爲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面形象,被稱爲「包青天」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包公,又稱為包青天,他的真實姓名叫包拯,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為民請命,仗義執言,主持公道,是公正廉明的化身。他的精神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北宋到現在,提到清官,都以包公為代表,包公,包龍圖,包青天已成為清官的代名詞。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包公”,“包待制”,“包龍圖”,“包青天”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給予包拯的美稱。的確,大家太熟悉太瞭解包公了。關於包公的故事,我們都能講出許許多多。在《包公賠情》中,包公不畏權勢,不拘私情,斬了犯罪的侄兒包勉。在《魯齋郎》中,包公巧妙利用皇帝所批奏書,把“魚”字改為“魯”字,智斬了皇帝想要庇護的大惡霸魯齋郎等等。在元代流行的公案戲中,包公都是主角,他不但足智多謀,斷案如神,並且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一方面替老百姓昭雪冤枉,一方面把鬥爭的矛頭指向皇親國戚,權貴要勢,他對胡作非為,道德淪喪的特權階層敢於嚴厲懲治。他敢於打龍袍,敢於鍘駙馬。在戲劇《秦香蓮》中,喜新厭舊,忘恩負義,並企圖殺妻滅子的駙馬陳世美,就是經過包公審理,下令鍘死的。包公的形象經過民間傳說,戲曲、小說和故事等形式的傳播已塑造得非常高大,在很多地方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長期以來,包公已成為清官的代名詞。提到他的名字,人們就肅然起敬,高度讚揚。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但是真實的包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公元999年,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即今安徽省合肥市),父母為他取名叫拯,字希紅。據記載他的父親包令儀曾做過員外郎這樣一箇中下級官員,在母親方面並無多少記載,其他近親父系母系,也沒有出過什麼出色的人物。青少年時期,他為了應舉做官,發奮讀書,所讀的大多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正統儒家典籍。因此,他受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28歲那年,他考中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可惜包拯雙親年事已高,不願遠離家鄉,隨惟一的兒子去建昌。包拯請求到離家較近的地方做官,朝廷答應了包拯的請求,派他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去。父母又不願去和州。包拯便毅然辭去好不容易靠考取進士才得來的官職,專門在家孝敬父母。這種舉動,在當時少有,包拯成為“人稱其孝”,遠近聞名的孝子。直到10年之後,父母早已去世,包拯才離開家鄉,到天長縣(今安徽和縣)任知縣。三年之後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州。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慶曆三年(1043年)十一月,44歲的包拯終於從地方調到中央,在北宋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市)擔任中央機構御史臺的監察御史。當時,范仲淹等人正在搞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包拯對新政改革採取支持的態度。慶曆六年(1046年)以後,包拯先後擔任三司戶部判官、副使,京東、陝西等路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一省)的行政、經濟、監察等事務。皇佑二年(1050年),51歲的包拯被提升為天章閣待制。這是個僅有榮譽而沒有任何權力的虛銜,從此包拯又稱包待制。知諫院才是包拯的實職。包拯任諫官期間,充分發揮了他疾惡如仇的品格,對朝廷的歪風邪氣作不懈的鬥爭。遺憾的是,兩年之後,包拯被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也是虛銜,從此包拯又叫包龍圖。他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當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0年),57歲的包拯才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調回首都,任開封府尹,管理首都開封的一切事務。嘉佑四年(1059年),包拯被升為三司使及樞密副使。三司使負責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權力和責任都很重。這是包拯一生的最高職務。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63歲的包拯病逝於開封。京城百姓痛悼這位鐵面無私、臉上少見笑容的清官。皇帝宋仁宗到包拯家中,向包拯遺體告別,追贈包拯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平凡的人,平凡的經歷和官職,卻贏得多少人的尊敬和愛戴。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稱道包拯“天姿剛直”,剛正不阿,人才難得。司馬光則讚美包拯“剛而不俊”。而普通老百姓,則歡呼“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也就是說,只要有包拯在,辦事打官司根本不用請客送禮打通關節。是的,包拯一生清正廉潔,憂國愛民,執法嚴明。既是一位普通的人,卻又是一位別人難以做到的無私的人。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後世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民間傳其黑麵形象,被稱為“包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