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青天》誤解的女王劉皇后!狸貓換太子真相!

著名京劇《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經過電視劇《包青天》的演繹更是家喻戶曉:

宋真宗時,有劉、李二妃同時身懷有孕。劉妃奸詐,李妃憨厚。真宗聲稱,誰先生子,就立誰為皇后,立所生之子為太子。李妃先產下一子。

劉妃擔心李氏登上皇后寶座,便暗中命人將李妃所生之子用剝了皮的狸貓替換,然後,故意引皇帝前往認子。

當真宗見到那血肉模糊的剝皮狸貓時,不知是計,大吃一驚,遂打消了立李妃為皇后的念頭。李妃所生之子幸而被老太監陳琳救起,送到某王爺的府裡撫養。

不久,劉妃也產下一子,遂被封為皇后。但劉妃所生之子不久夭折,不得不從某王爺府中過繼一子,此子即李妃所生。

二十年後,過繼來的孩子繼位,是為宋仁宗趙禎。老太監陳琳在仁宗面前痛陳往事,又得包拯等人的協助,尋回流落民間的李氏,母子團圓。

被《包青天》誤解的女王劉皇后!狸貓換太子真相!

這個故事除了李氏所產之子被別人撫養這一點以外,其餘都是編造的。

史料記載是這樣的:

宋真宗即位後一直都沒有兒子,他很擔心自己死後皇位的繼承問題,做夢都想生個兒子。所以當時哪個妃子生了兒子,她就能一步登天。

宋真宗的原配郭皇后死後,他準備立劉氏為皇后,當時很多人認為不合適,但在宋真宗的堅持下還是立了劉氏。

劉氏之所以被立為皇后,並不是因為她搶了李氏的兒子,而是因為她“性警敏,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宮闈事有問,輒援引故事以對,帝深重之”。——用今天的話說是因為她的才幹,而不是因為她搶個兒子才得立的。

劉氏這個女人,其性格十分複雜,倘若將她與歷史上其他大人物相比,那她倒與那個一心想稱王稱霸,口裡又自詡“倘天下無孤,不知有幾人稱帝”的曹操相似。

被《包青天》誤解的女王劉皇后!狸貓換太子真相!

【劉皇后】

然鵝劉氏並沒有生兒子,所以覺得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固。

劉皇后身邊有個侍女姓李,有一天,宋真宗到劉皇后宮裡來,見到了李氏。其實李氏長得並不漂亮,但宋真宗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居然看上了她。宋真宗後宮美女如雲,他很快就把這個外表平凡的少女給忘記了,但是宮裡面負責記錄皇帝房事的官員卻將此事記錄了下來。

不久,李氏發現自己居然懷孕了。她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的出頭之日就要到了。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反而給她帶來了終身的不幸。

宋真宗聽說李氏懷孕後又高興又擔心,他一點也不關心李氏本人怎麼樣了,只關心她肚子裡的孩子,生怕又是個女兒。

有一次李氏在服侍皇帝登高的時候,不小心把頭上的玉釵弄掉了。李氏覺得這是個不祥之兆,心裡很厭惡。

但宋真宗是想兒子想瘋了的人,遇到什麼事都要佔ト一下,看有沒有生兒子的預兆。他見玉釵掉了下去,心裡暗暗琢磨:如果玉釵沒有摔壞的話,一定會生個兒子。其實玉釵和他生不生兒子有什麼關係?不過是一種心理作用罷了。

湊巧的是,那支玉釵居然沒有摔壞,宋真宗就非常高興。

李氏分娩了,真的生了個兒子。宋真宗當即封李氏為崇陽縣君,後來又封她為才人和旋儀。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宋真宗對李氏沒有什麼感情,如果換了是別人給他生個兒子的話,冊封個妃子肯定不成問題。可李氏卻僅僅是個嬪,說明宋真宗只是把她當成一個生兒子的工具而已。

被《包青天》誤解的女王劉皇后!狸貓換太子真相!

小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抱去交給劉皇后撫養,劉皇后一直把那個孩子當成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看待,小孩倒沒有失去母愛。

宋真宗死後,那個小孩當上了皇帝,他就是宋仁宗。可憐的李氏卻默默地站在嬪妃中間,不敢流露出半點異樣神情。宋仁宗也只是把她當成父皇的一個普通嬪妃而已。

過了幾年,李氏又生了一個女兒,李氏才被進爵為才人,然後是婉容(本處的“才人”、“婉容”及下文的“順容”均為宮中女官爵位名),等到仁宗即位後,李氏又被封為順容,被遣去看守永定陵(真宗之墓)。

一半是由於畏懼舊主,一半是由於感恩,所以終其一生,李氏一直“默然處先朝嬪御中,未嘗自棄”,直到臨死,才由順容進封為宸妃(史稱她為李宸妃)。

李氏的晚年雖然沒有得到劉後的允許去認回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劉後對她也一直不薄。

為了補償李氏的失子之痛,劉後曾派自己的表哥龔美——時已改姓劉,稱劉美——與另一個名叫張懷德的大臣充任尋訪使,到李氏的家鄉金華縣去尋訪李氏的家人,尋得李氏之弟李用和,由劉後親自下令,將李用和補三班奉職。

宋仁宗是李氏所生的這件事,很多大臣都知道,只是沒有人敢說而已,宋仁宗對這件事卻一點都不知道。

李氏很快就在痛苦中死去了,劉太后想用埋葬普通嬪妃的禮儀為其出殯。

對李氏優待是優待,但在劉太后的心中,李氏——雖然已被封為宸妃——仍與當年的侍兒沒有什麼兩樣。因此,劉太后仍然只想以宮人之禮安葬李氏。

宰相呂夷簡知道內情,他上奏提議葬禮應該隆重些為好。劉太后一聽,臉色頓時變了,拉起身邊的小皇帝轉身就走。

被《包青天》誤解的女王劉皇后!狸貓換太子真相!

退朝以後,劉太后命人叫住呂夷簡,她要單獨和這個老臣談談。

“死的不過是一個宮人,相公喋喋不休,說些什麼?”劉太后帶有幾分不滿地責問說,“難道宰相還要管內廷的事嗎?”

呂夷簡胸有成竹,不卑不亢地答道:“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皆當預也!”

“相公該不是想離間老身與皇帝的母子之情吧?”

“恰恰相反。”呂夷簡頓了頓,狀極誠懇地說,“太后難道不想保全劉氏嗎?倘若想要保全劉氏,則李氏的喪禮就要從厚!其道理恕臣不明言了!”

劉太后也是個聰明人,她一下子就被點醒了,萬一以後宋仁宗知道了事情原委,追及責任,難保不會怨恨劉氏一家而做出出格的事情。

於是對昌夷簡說:"死的人是李妃,您說該怎麼辦?"呂夷簡請求用最高級的禮儀為李氏辦理喪事,太后同意了。

呂夷簡又悄悄地對籌備喪事的人說:"裝殮的時候一定要給她穿上皇后的服飾,棺材中要填充足夠的水銀。否則將來出了事可別說我呂夷簡沒有交代清楚!"

管事的人一一照他的吩咐去做了。

公元1033年3月甲午日,劉太后崩於宮中。

劉後其人,誠如我們前面所說,有功有過,很難用好人或壞人之類的評語簡單地加以評估。

可以這樣說,在處理國事時,劉後的成就很多。史稱她“稱制十一年,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習少所假借,宮掖間未嘗妄改作,內外賜與有節”。

由於劉後做什麼都考慮得比較周全,所以終其一生,她能始終得到兒子趙禎的尊敬。當她病重期間,由皇帝親自宣佈大赦天下,並且“延天下名醫,馳傳詣京師”。

可嘆醫生救病救不了命。劉後逝世以後,燕王趙德昭(注意,是趙德昭,而不是傳統筆記小說中的八大王或八千歲)入宮奔喪,趁便向小皇帝趙禎進言,指出“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趙德昭的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挑撥離間的味道。

原來,根據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后的安排,北宋王朝的皇位繼承方式應該是:太祖死,太宗立;太宗死,太祖的兒子接位。趙德昭是宋太祖的兒子,他見乃叔宋太宗沒有把皇位傳給他,自然怨氣沖天,所以,出來揭破仁宗皇帝的身世之謎。

宋仁宗天性仁孝,聽了之後號陶大哭,痛不欲生,一連幾天沒有上朝,還下了一道言語痛切的詔書責備自己。他懷疑是劉太后害死了自己的母親,但畢竟多年母子情深,他決定先看看再說。

宋仁宗趙禎接連幾天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並下令對劉後害死母親一事進行調查。

但調查結果並非像燕王所說。

宋仁宗以為當年母親死後肯定是草草埋葬的,他想重新厚葬母親,於是找到李氏的墓,下令把墓打開。

最值得信任的李宸妃之弟李用和,開棺後回來報告,說李妃死後一切均按太后之禮盛斂,仁宗皇帝的氣也就消了,宋仁宗嘆息道:"人言真是不可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