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商业模式的基因工程,除了相对简单的价值环节重组之外,还有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价值类型转换,也称价值“变性”。

所谓价值类型转换,是指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增加一个投资环节,将创增出来的商品价值(物质商品价值或精神文化商品价值)进一步转化为资本价值,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今天结合案例为大家讲解商业模式价值转换的奥秘!

关键词:价值环节;价值类型转换;


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企业盈利的实现,主要是在资本价值层面上,而非在商品价值层面上。

这里面的奥秘就在于:正常情况下,股权交易价格的基准是资本价值,而资本价值自身独特的、复利式的计量方式(未来N年预期净收益之和),会令计量结果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预期净收益率提高数个百分点,股权交易价格就有可能飙升数倍,一夜暴富也不是神话。充分利用资本价值这一特性,可以赋予商业模式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连锁加盟的传统玩法,是通过向加盟商收取名目繁多的加盟费、管理费、保证金、品牌使用费及供货差价赚取收益。总部旱涝保收,加盟商承担几乎所有的经营风险,自然担心赚不到钱甚至血本无归,投资决策时,自然顾虑重重、难下决心,怎么办?

根据国家法规要求,开展连锁加盟的特许方,必须拥有两家直营实体店面并正常运营一年以上时间,才能申请牌照。

所以,特许方通常既有加盟店,也有直营店,直营店员工训练有素,服务规范,形象良好,管控到位,盈利有保障,但扩张速度比较慢;加盟店虽可利用他人的资金迅速占领市场,但运营效率、盈利能力、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等方面与直营店相比,总是差一大截。

事实上,加盟商申请加盟时,如果可以在接手一家赚钱的老店和开一家新店之间作选择,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毕竟盈利更有保障。

那么,总部直营的、赚钱的老店以何价格转让呢?资本价值!

原理清楚了,剩下的玩法就简单了。首先,增加第三种形态——控股店,并与加盟商事先约定好直营店、控股店和加盟店之间的转换条件和转让价格;然后,对于少数经营不善甚至影响连锁品牌形象的加盟店,总部按照事先的约定回购股权,转为控股店或直营店,譬如每年只赚10万、盈利达不到预期的加盟店,总部“兜底”,以3倍市盈率即30万价格收回(加盟店净资产大于30万,则按净资产算)重新控股或者直营,店面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后,譬如每年赚100万,则再以300万价格转让给新的加盟商。一进一出之间,获利自然不菲(见图3-15)。

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开“证券交易所”,只不过投资银行倒买倒卖的是企业,加盟总部倒买倒卖的是店面。有了这笔资本利得,像加盟费、管理费、保证金之类的“苛捐杂税”就可以少收甚至不收。

资本价值是以未来预期收益作为计量依据,和资产(商品)价值完全是两个概念,买卖企业或其股权,一般是用资本价值计量,只有当资本价值小于资产价值(净资产)时,才转而以资产价值来计量。由此不难理解,证券市场上的“资产重组”概念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营收重组”、“预期收益重组”。明白这一点并善加运用,就能借助资本价值和资本市场,创设出新的商业模式。

以往,上市公司重组都是在资产层面操作的,俗称“装资产”,但真正决定股价的是资本价值,“装资产”说到底还是为了“装收益”,所以,准确的提法应当是“装营收”“装流水”“装预期收益”。

事实上,只“装流水”不“装资产”,同样可以抬升股价,曲线上市。

以一家LED封装厂为例,所在的产业链大致如图3-16所示。

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如图3-16所示,客户的工程款几乎都是分期支付的,工程商不得不向上游屏厂要账期,屏厂不得不将向更上游的封装厂要更长的账期……产业链上的每家企业都在想法设法挤压对方的空间,不仅造成供应链关系紧张,还导致大家都面临着头痛的账期问题和资金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单个企业去贷款融资只能是饮鸩止渴,一方面,银行输入的“高价血”都会慢慢渗流到产业链上别的企业,另一方面,短期内资金状况改善后,企业规模继续扩大,未来又会形成更加严重的“贫血”。许多实体企业都身陷这种困局而无法自拔。

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显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只能在商业模式上想办法,形成“良性血液循环”。

在香港市场上,投资者习惯把股价在0.1港元以下的股票叫做“仙股”,截至2014年12月1日,香港股市共有仙股37只。仙股虽然现实的投资价值并不大,但却适合作为企业借道上市的“壳”。

装流水”第一步,是联合第三方金融机构共同设立BVI(英属维尔京群岛,是许多海外离岸公司的注册地)公司,再由BVI公司向第三方金融机构募集资金,收购合适的“仙股”,控股“壳”公司,然后剥离债权债务,使之变成一个相对干净的“壳”。

“装流水”第二步,“壳”公司在国内设立一家全资供应链公司, 下游的屏厂不再直接向企业下单,而是向“壳”公司下单,再由“壳”公司向企业下单采购产品;同理,企业不再直接向上游供应商下单,而是向“壳”公司下单,再由“壳”公司向上游下单采购物料(见图3-17)。这样一来,就将交易“流水”装入了“壳”公司,“壳”公司就有了营业收入和利润,股价就会逐步上升,“流水”循环越多,股价上升越多。

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装流水”第三步,再将上游的上游、下游的下游都纳入进来,装入更多的交易“流水”,进一步抬升股价。

“装流水”第四步,股价上升到一定程度,“壳”公司恢复融资能力,就可以通过配股、供股等方式进行融资,反向收购企业的资产。企业利用出售资产所获得的资金,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收购第三方金融机构所持有的BVI公司股份,实现企业对BVI公司的控股,进而间接控股“壳”公司。

“装流水”第五步,当上下游企业纷纷加入到“壳”公司的交易体系时,“壳”公司自然升级为整个产业链的交易平台与金融平台,从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如图3-18所示。

商业模式丨价值类型转换——企业借“壳”上市的奥秘

这一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点,是“壳”公司的交易采用固定比例佣金制,利润清晰可预期,营业收入越高,未来可预期的利润就越高,按照资本价值计量方式,企业或其股权价值将会成倍地放大。

可见,建立在资本价值基础上的虚体经济并非“洪水猛兽”,虚实巧妙结合的商业模式设计,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作者:戴天宇,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生态学创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