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道德经》?

liguanyao


了解中国文化,学校中国历史,首先就要“啃”几本经典著作权比如《四书五经》等等儒家著作;相比而言,《道德经》比《四书五经》篇幅要短不少,也更加通俗易懂,不像读儒家的书,充满着使命感。

《道德经》一共九九八十一章;章章充满了辩证法,比如“道”,在老子看来就是辩证法: 一个是“可道”的“常道”(实体的道);另外一个是“不可道”的“非常道”(虚道);一虚一实,就是辩证法。

没有“实”,哪来的“虚”?没有“长”怎么算是“短”呢?没有“高”哪里是“下”呢?没有“有为”怎么会“无为”呢?没有“舍”你能够“得”什么?没有“反”,“正”又何用呢?

《道德经》或者说道家的学说应该是和儒家互补的——只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知道“绝学无忧”其实算不得上真正的炎黄子孙的。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看看吧,老子完全就算和儒家对着干么!

也正是因为儒家和道家在“三观”上的不统一,中华文化才能兼收并蓄和而不同;这不也是辩证法吗?

《道德经》主张“和光同尘”;这一主张和儒家的“出世”主张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也正因为是“和光同尘”才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唐诗宋词——哪一位杰出的诗人不是失宠落魄以后才在诗歌创作方面出了名——

就连南唐后主不也是当了俘虏以后才“有幸”完成了传世之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吗?

《道德经》,说白了就是给积极向上的中国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开小差”的大门——进得门去,别有一番洞天——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的?那就是“顺天应时”。


闲看秋风999


没事就喜欢看看。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再看看道德经,就很有意思。道德经因为是古文,所以句读之解读很花心思。光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有好几种读法。只有从大的方向去揣摩,大概的意思还是懂的。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或许是因为周易占测的原因,懂得了一句话可能隐藏了很多种意思,所以这种方式才觉得好玩。古文中有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还有双意词,还有很多如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等等,没有一定的功力和对哲学的爱好,道德经定然是越看越没有整体感。把这本书看得象那么回事了,我又对哲学有了进一步了解。





八卦小一


那时的我还是大一学生,自由了,想看啥书没人管。某日,我看到道教“阴阳八卦”的一些说法之后,就想弄明白谁是“道教”的理论祖宗。由此接触《道德经》,并把它的一些说法游击学生会的工作,以及毕业后的社会工作和世人生活交集当中。用当下的流行语,是个心机男。

没有唯一是我的深刻认识。道是个什么东西,我至今也没弄明白。父母老师一直教育我,要做好人,不要干坏事,要善良,更不能违法犯罪。然而,历史却不是这样的,坏人也可以当王。是先有德还是先有道呢?坏人也有道,苍天也给了他机会。各说各自理,各表各自德。

道书告诉我天、地、和万物都是同出,同生的。没有什么先后的情形。都是由一种或一个神秘的能量诞生的——我自己命名的。谁又是这个神秘能量的先驱者?我不想过度地探求,但我意识到一点,凡事都有一个因。由于各自对因的不同理解,才有了各自的说法或思维下的思想。这是其一。

其二,天、地、万物最伟大。看看历史,那些帝王君皇并非从外域而来,没有天、地、和万物,他们什么都不是,也更不能。如我这样的庶民,在哪里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坚信一点,尊重彼此,都来之不易。没有必要你死我活。大家都是天、地、万物的客人,总有一天各自离去。没人能当天作地养万物。

其三,也是我最喜欢的,《道德经》的“恒经”——自己命名的。“有无相生,难易相随,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既然天、地、母都是同出同生,或称它们为“玄”,而且同诞的难易一样,前后一致。据此,我就认定任何事物至少有两面性以上,现在看得到的,将来也会出现“反叛”。是好事还是其它,就看自己了。这个观点比那个“墨菲定律”更加宽泛,柔软和实用。若要守自己的恒,就要对照这六个“相”,满足这六个要求。这个恒经有助于守业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仅个人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