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變成了“花果園”

□本報記者 宋迪

家乡变成了“花果园”

柯昌甫(左)正在察看果樹長勢。

從外面回到家鄉,柯昌甫扳指一數,已經七八個年頭了。

做過煤老闆、當過包工頭,也辦過公司、開過工廠,天南海北走了不少地方,沒想到,最後還是回到盤州市羊場鄉紅花灣村,幹起了農業的“老本行”。

為什麼要回來?“家鄉太窮了,一定要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說起家鄉的貧困,柯昌甫說,最讓人難忘的,就是沒水、沒電、沒路,不通網絡。沒了這幾樣,基本上和原始社會差不多。

柯昌甫說,早些年,喝水靠山泉,一遇到乾旱,只有去外面挑水。最近的水源,也要走一兩公里山路。一擔水百來斤,多挑幾次,肩膀都會磨破皮。再後來,村裡人湊錢修了蓄水池、引水管,灌溉用水勉強解決了,飲用水依然不穩定。

今年,不遠處的後箐水庫已經動工,徹底解決“用水難”指日可待。

電,是1987年通的,1989年,村裡有了第一臺電話。2005年,手機能用了,但信號不好,經常要跑到山上去打。

“村裡很多人,一輩子也沒去過縣城。 沒見過外面的世界,就沒有發展的想法,這窮日子,就更難改變。”柯昌甫早已事業有成,放不下的,只有家鄉這些淳樸善良,卻又不思改變、窮了一輩子的鄉里鄉親。

2010年,柯昌甫承包了隔壁村的茶場,搞起了茶葉種植。從起步的舉步維艱,到茶葉出產後賺到第一筆錢;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的心服口服,茶園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村裡人的思想也在慢慢轉變。

2014年,柯昌甫嘗試在紅花灣村種植精品水果。這一次,大家的積極性明顯高了許多。楊梅、櫻桃、霜桃、車釐子……種下去的樹苗,一天天長大。2016年,柯昌甫又牽頭成立紅花灣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平臺公司對接,種下了軟籽石榴、核桃。這下,紅花灣村真正成了果香四溢的“花果園”。

村民入股合作社,既有保底分紅,還能在地裡套種大豆、生薑等矮杆作物,收入是一天比一天高,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鄧永林家,今年套種了100多畝生薑,估計能收入10多萬元。”柯昌甫說,前幾天,鄧永林還來找自己,說是要發動家裡兄弟姐妹一起種,帶動全家人致富。

“搞農業,就先別想掙錢。”說起這幾年的經歷,柯昌甫認為,種茶也好、做精品水果也罷,掙錢是其次,關鍵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農民收入,特別是很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有了根本改變、家鄉有了根本改變。

建設家鄉的成就感,讓柯昌甫心滿意足。“看到這荒山,變成果樹山;這荒坡,變成綠油油的茶園,心裡的這份滿足,是什麼都換不來的。”柯昌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