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清“八本賬” 念好致富經

——鐘山區駐村幹部助力脫貧攻堅小記

□劉葉青 本報記者 鄒弘毅

鐘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147戶農民將土地入股合作社發展葡萄產業;大灣鎮頂拉駐村工作組幫助村裡1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上了學……在脫貧攻堅“大比武”中,鐘山區駐村幹部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發揮“尖刀”班和主力軍的作用,算清“八本賬”,紮實推進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

摸清三本“底數賬” 瞄準靶心話發展

扶貧扶誰?鐘山區駐村幹部用一本本紮實的貧困對象底數臺賬作答。

駐村幹部們用腳量地、用心入戶,白天深入田間地頭摸情況;晚上“圍爐夜話”嘮家常,詢問日常,瞭解困難原因,展望未來、話發展。一項項記錄匯成了所在村的貧困戶底數臺賬,每一次走訪,駐村幹部們都及時更新情況,一次次回訪形成的“動態臺賬”也讓駐村幹部有了“按病開方”的“病歷”。

汪家寨新華村“第一書記”楊靜武根據貧困戶底數臺賬,為全村116戶397名貧困戶制定具體幫扶方案,進一步理清脫貧思路。

“這本臺賬是我們脫貧攻堅路上的‘引路燈’,給我們指明瞭群眾的需求方向。”楊靜武指著翻得、有些毛邊的臺賬說。

駐村幹部通過產業和就業兩本臺賬,一方面深入田間地頭,瞭解駐地主導產業類型和種植面積,分析市場需求導向。另一方面精確統計勞務輸出量,記錄外出務工人員的工種和收入,分析工種長處及不足,再提供信息、項目等,補其致富“短板”,固其致富“長板”。並借乘鐘山區旅遊發展的東風,多方協調資源,開設餐廳客房服務、電瓶車駕駛員、保安、廚師等培訓課,提升村民的就業技能。

算好兩本“經濟賬” 村民幸福奔小康

駐村幹部將“三變”改革作為助推村級經濟發展的“金鑰匙”,建立“三變”改革和集體經濟賬,清理核實村集體和農戶的土地、荒山等,摸清農戶參與入股及收入情況,把好入股關口。

在貧困戶“三變”全覆蓋的基礎上,通過產業項目、金融支持、創業就業等方式,把越來越多的農戶鏈接到“三變”改革平臺上來,實現農戶、村集體、經營主體共建共享,讓村集體經濟增長、農民增收致富、貧困戶精準脫貧。

大河鎮周家寨村147戶農民以2810畝土地20年的經營權入股民潤合作社發展葡萄產業,合作社對入股農戶採取“保底+分紅”的方式進行收益分配。目前,周家寨村將村集體和農戶的20000多畝土地折價入股到平臺公司、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年均增收3000元,實現978名貧困人口脫貧。

算清三本“狀況賬” 培養“造血”幹細胞

鐘山區駐村幹部奮力改善民生,算清教育、醫療、社會“三本賬”,推進教育醫療扶貧和社會兜底扶貧等政策精準落地。

大灣鎮頂拉駐村工作組在摸底教育底數賬時發現,村裡有1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家庭條件十分困難,駐村幹部閔丹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走訪結束後,她多方協調,聯繫到社團長期幫扶他們;找到愛心人士,選取6戶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解決貧困孩子們眼前的困難。

駐村幹部們聯繫醫院、衛生所等開展免費體檢、義診等服務,準確把握患大病和慢性病的村民,及時給予幫助。目前,該區貧困戶參合率達100%,一般農戶參合率達95%以上。

當前,鐘山區44個村藉助“八本賬”,使群眾收穫了穩穩的幸福。據統計,該區累計回訪建檔立卡貧困戶1489戶、脫貧戶1143戶,提出措施、建議120餘條,解決困難問題187個,辦理好事186件,化解矛盾糾紛8起,幫助謀發展思路83條,協調解決資金823萬元,協調項目80個,協助帶領村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實現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近2000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