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導航,他們上任之路怎麼走的?

追憶青春17


1、官道,古代歷朝都很重視交通的發展,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修築、養護道路。商朝後期,通向各地的道路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了。秦始皇修建的馳道,是有“國道”的意義,更完整的把中國各主要地區連接了起來。

2、手繪地圖,我國在西漢時期,已經能十分精確詳細的繪製地圖,雖然當時的地圖上沒有圖例與比例尺,但作為非軍事用途還算詳細。時至宋元時期,中國古代地圖已經初步成熟。不僅有局地區詳圖還有全國地圖的大致模樣。

3、辨認方向的設備,羅盤和指南針。

4、沿途問路,在遠途中向店家、行人打聽,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或許都忘了跟人於人面對面直接交流的這種方式。


船伕觀史


古代科技落後,人們的出行方式也非常原始落後,有錢的騎馬坐轎坐船,窮人就只能是步行了。大家不知道看過電視劇于成龍沒有,他從山西去偏遠的廣西柳州上任,一路跋山涉水,去了都快成叫花子了。從這可以看出,古代出遠行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不像現代社會,有飛機✈️,還有精確指路的gps定位,不論在哪隻要信號都能精確找到要去的方向和距離。



那麼富有智慧的古人出遠門是如何選擇路線的呢?主要有這幾種方式。

一、依靠別人,邊走邊問路

只要知道目的地,咱邊走邊問,問對了可能比較順利到達目的地。但是如果中間過程中有一個人告錯路線,那麼就會多走好多冤枉路,甚至有可能南轅北轍,所以必須自己對大致方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二、自力更生,指南針加地圖



古代那些能夠上任的人,一般都是有學識之人,可能會拿上地圖,按照地圖中的路線行走。中途迷失方向的話,可以拿出指南針或者依靠看太陽等原始方式辨別方向。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出行都很方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帶步工具,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


峰哥談史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他們肯定會要走很多的彎路,不像現代一樣可以用定位精準的判斷位置。如果有導航需要10天的路程,在沒有導航的情況下可能要1個月,甚至幾個月的路程,因為,沒有導航他們確實會走很多彎路。那他們是怎樣遠行的呢?比如說要去京城上任,或者趕考。他們一般都要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前就要出發。


1、國家會統一修建“官道”。古代的道路沒有現在這麼多,也沒有這麼複雜,會主要休幾條大的官道,南北方向或者東西方向,人們很容易識別。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道”,始於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

2、古代也會有一些簡單的地圖,不過那個時候的地方不是用來導航的,而是用來標識佔用及掠奪的,表示我佔有的地方究竟有多大。上面也會有一些簡單的道路,所以,遠行的人可以參考這個。


3、星象,比如說羅盤和指南針的發明。古人眼中的星宿可不是隻有浪漫這一功能,它更多的是用在了導航上。早在漢晉時期,就有船員注意到一些重要的“方位星”,比如說北斗七星的位置大致恆定,可以利用它們在大海中判定方向和位置。

隨之演變的“過洋牽星術”便在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中幫了大忙。鄭和的船隊以“過洋牽星圖”為依據,結合指南針進行航行。


4、在古代一些基本的大道上是有驛站的,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人們可以更具驛站的基本方向來判別自己想要去的方向。


5、沿途問路打聽,這是最原始的方法,當然也是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分享,我是【老皮讀書】,歡迎大家的關注!


老皮讀書


在現代社會導航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出行之路!尤其是現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更是方便,手機在手,導航一開,說走就走。媽媽再也不用我們外出迷路了!

那麼在沒有導航的古代我們古人是如何趕路,辨識方位,遊歷祖國的大好山河呢!

年齡稍微大點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智能手機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們出行也遠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出行的的時候有很多人也都是買一張地圖,或者大方向依靠路標來認路,更多時候是依靠那些收費指路的人群,收費指路這個職業在十年前也是養活了我國一大批人!

而在更遠之前追溯到我國古代時候,那時候是連地圖都沒有的,那麼那時候的人們怎麼出遠門呢?古時官道也是四通八達,而且朝廷為了信息能及時傳遞修建了大量的官方驛站!

而驛站除了能及時傳遞信息,更是拉進了各個地域之間的聯繫,不管是南來的北往的,都可以通過驛站休息問句,從而到達自己想到的任何地方!

所以古人即使沒有導航,出遠門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畢竟歷朝歷代信息的傳遞,政令的通暢,關乎一個國家的根本!







魚樂說說說


古時,道路交通建設比較落後,而且自然環境亦沒大面積開發;再有,古時人民生活方式比較單一,認為“父母在,不遠遊”,而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沒有。因此當時人們很少有遠遊或者遠走他鄉的習慣。

所以,只有下面的幾類人,才會遠走他鄉:異地拘押、流放的刑犯;商人;官員異地上任或辭官返鄉;行軍;因故遷徙;學子進京趕考;流民。

因此古人遠走都會做好萬全準備:地圖和指南針(司南)、行囊等必不可少,另外還有問路問來的“小筆記”等等。

其實古時道路可大致分為四種:官道、鄉路、山野小路、海/漕運。

官道:顧名思義是官府修建的道路,安全係數很高。官道的出現本是服務於朝廷政務軍事的,因此官道往往都是取“近”而修且必須連接其他州府,遇到岔路口還有地界碑指明方向。沿路還設有驛站供來往人員休息。

因此官道是首選之路。

鄉路:多數都是人們自己走出來的“捷徑”。當然條件好地區,也會對鄉路進行修繕。因此為辨別方向,人們都會用土堆、石碓等做成路標。後來人走過也會重新修整這些土堆、石碓。

另外,官路、鄉路兩旁都會種植樹木,因此辨別樹種也是出行首選。

山野小路,顧名思義在深山野外之地,往往人煙罕至。這些路多數都是草寇、軍隊走出來的。因此正常人是不會走山野小路的。

至於海漕兩運均有固定路線,而且別忘了,指南針可是咱們發明的。因此只要不遇上自然災害,是不會出現迷路的情況的。

當然,對於行軍打仗、商人、官員上任來說,一般都有專職的嚮導。

雖然當時的沒有現如今的各種科技,但古人還是有與其對應的智慧的。


素閒新說


第一,古代人的智慧很高,運用羅盤和指南針判斷方向。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官道,設立了驛站;成為了上任之間的公交樞紐。第二,古代人上任,一般皇帝都會先命人繪製好當地的地形。並且,標註好到達的目的地。第三,可利用風向來判斷方向,一般春天刮的是東風,夏天刮南風,就知道自己上任的方位。第四,也可以根據太陽昇起和落下的方向,一般太陽昇起的是東邊,落下的事西邊。從而可知道,上任的方向在那邊。第五,古代人每個地方,都設了巡邏的人員,報時間。一般遇見他們都可以知道當地是什麼地方,也可以知道下一站是那裡。


江南笨才


上任、行路主要有四個條件:

1,方向的判別;據說黃帝的時候就發明了指南車。唐僧是個直心腸,就知道“向西”,不知道拐彎。因為直心是菩薩道場。

2,距離遠近的測定;到了就算,不見得非得事先知道遠近。唐僧師徒就把幾年的路走了十幾年。

3,在途必備消耗品;可以隨身攜帶,也可以沿途採買,還可以討要或用勞務交換,或者讓士兵去搶。好在孫悟空能摘野桃子,唐三藏也念得幾句度亡經,豬八戒也可以變個俊男去化齋。

4,安全保障。你發現了真相:陳光蕊是個文狀元,自己不會武功還沒有帶保鏢,而大唐的天下是有賊的,而且是有頭腦的賊;陳玄奘是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禮貌的斯文和尚,不是魯智深那樣的能“倒拔垂楊柳”的潑魔。所以馬克思總結說,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毛澤東也說,朱毛不可分,倒朱就是倒毛;鄧小平說,兩手都要硬。俄羅斯人的理論建設能力和道路規劃能力似乎不如中國人。

人自己就是最原始也很有效的導航儀。所以找個嚮導就行啦。

也可以象唐僧取經那樣邊走邊問,總有菩薩心腸的好心人幫忙。

還可以跟行商隊伍搭幫結夥。

帶有軍隊就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見賊剿匪。

系統性的道路開通和地圖也逐漸有了,還有了驛站,可就方便多了。


平說客


古代人出門沒有導航,靠什麼指路?現代人馬上會想到羅盤、指南針、地圖之類的工具。這些當然也對, 但這些在古代都是高大上的東西,不是人人都有的。就如有人問你現代人靠什麼出行,你總不能說航天飛 機。這一點,只要問一問現在的老人他們年輕時出門就能明白。現在的老人他們小時候出行就沒有用過羅 盤、指南針、地圖之類的東西。

羅盤、指南針、地圖,在行軍、航海等重大行動中一定會用到,但是平時古人出行靠什麼指路呢?

1.最常用的一個:嘴。出門問路,這是最常用的方式。先知道一個大體的方向,再知道路上大體會路過哪 幾個重要的地點,然後向著那個方向走,每到一個有人的地方或岔路口,便問一下。古代較現在民風純樸 ,開口問路是一個即方便又實用的方法。古時生活節奏慢,最重要的不是尋找最短路線,而是確保方向不 錯,不錯過住宿、保證安全。

2.第二個,古代地廣人稀,那可是真正的地方人稀,所以路並不多。依照官道和驛站的指引,去到一個地 方,要比現代人沒有導航的情況下更容易。


歷史小盒子


看到說官道的,驛站的,拿嘴問路的,說的都有道理,事實上我覺得沒那麼複雜,中國至今還有一種現象和國外不一樣,中國人自古喜歡鄰路而居,只要有路沿路多少總會有人家。而國外幾乎都是圍著廣場,教堂之類的。所以古人行路也不是太難識別道路。說的不對歡迎批評


空城871


敢問這位壯士怡春院怎麼走。猥瑣男:前邊過了橋就是,那頭牌是我相好😉。謝過,啍兒!喔喔。。。簡單明瞭無廣告植入無流量資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