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發生,都是多方推動的結果。
無一例外。
老師讓課代表把作業拿回家批改,這其中,有老師的懶政,有家長的認可,還有學生的服從。
在許多三線城市,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仍然保持著那種不平衡的關係鏈。老師處在關係鏈的頂端,家長其次,而學生,是處在關係鏈末端,被安排、被控制的角色。
不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很認可自己在這個關係鏈中的地位。
讓課代表帶作業回家去批改,這對老師來說,是理所當然。對課代表來說,是榮光。而對家長而言,可能是討好的機會,求之不得。
(要知道,在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喊同學去家裡幫忙做農活,父母會跟我們說:好好表現啊!)
所以,帶回家的作業,課代表如果願意批改,父母會表揚、會鼓勵,還會引以為榮。如果孩子不願意批改,家長恐怕也會代勞。
批改作業本來是老師的職責所在,課代表代勞之後,老師節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去給同學上課外輔導班,賺外快。
而這麼做,也同時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老師並沒有親自批改作業,所以他不足夠了解學生的情況,因此不能因材施教。
教學質量下降之後同學自然就需要課外輔導。因為要忙著課外輔導,老師更沒時間批改作業了。
而課代表,因為有了幫同學批改作業的特權,對於自己擁有的權利,也會認知失衡。
他們對老師來說,不過是個免費的打工的,可孩子不會這麼認為。
他們會覺得,自己掌握的,是某些實打實的特權。
而生活,遲早會打他耳光。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閉環。最終的惡果,全都由全部的學生來買單,他們為此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還承受著認知失衡的後果。
想打破這個閉環,唯有從家長開始。
不再縱容老師的絕對權力,不再成為老師瀆職的幫兇,讓孩子不僅受到教育,還得到尊重。
馮塵,兩把刷子寫作訓練營創始人,不甘心的主婦,有故事的寫作者。原創公眾號:馮塵(feng-chen66)。
閱讀更多 馮塵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