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農業史(十四)

隋朝農業

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四)

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隋朝初期所實行的土地政策“均田制”,審查人口,減輕徭役等措施,也在客觀上為農業生產的興盛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隋朝統治者還鼓勵墾殖,把增加人口,發展農業生產作為考核地方官吏,並進行獎懲的標準。這一切都對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隋朝建立僅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幷州(今山西太原)庫布帛各數千萬”。以致於唐朝建立二十年後,隋朝所留庫存藏糧尚未用盡。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四)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四)

水是農業之根本。隋朝統一,北方因戰亂而失修的水利工程得到修復,隋朝建國之後,政府對於關中水利頗為關心,如隋開皇元年(581)都官尚書元暉奏請引杜陽水灌三趾(畤)原,由李詢主持,工程完成之後“溉舄鹵之地數千頃,民賴其利”。在興修水利的同時,灌溉工具也得到發展。隋朝時期所用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轆轤等繼續使用外,還比較廣泛地使用了水車。東漢畢嵐發明、三國馬鈞改進的翻車,這種灌溉工具雖然是在北方發芽,卻在南方開花結果。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四)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四)

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組成的隋唐大運河長達2700餘公里,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大運河的開鑿對農業其實還是利大於弊的,可以灌溉農田。最主要的是它的運輸能力,南糧北運刺激農產品交易,進而促進農業的生產和發展。

鄉村的味道 點擊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