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古代皇帝繼承製度從嫡長子繼承改為兒子裡唯才是舉,還會有那麼多弟殺哥的橋段嗎?

郭江永


看到這提問真捏一把汗,如沒有嫡長制擋一下,那約莫等於財門不上鎖,不起盜心也起盜心了。

你看,嫡長這個制度,內涵外延都很明確,因此操作性不大,啥時間生的,誰生的,一目瞭然,立嫡或立長,爭議不大。


如果說不用這個制度,改選賢選能,抑或是用清期的那個密摺立儲。我估計紛爭更多。

什麼是賢?什麼為能?你說的賢能我不認可,什麼!你不認可?打得你認可,或者,殺了你一了百了……於是諸子殘殺。


如果不用嫡長制,那女人們也更要慫恿自己的兒子去搏一把了:都是爹的兒子,憑啥咱不爭家業?你難道不比哥哥兄弟強……幹一把,說不定你娘還能弄個太后噹噹!

所以說,不樹嫡長制,不僅弟殺兄無法避免,兄殺弟也會上演;不樹嫡長宗法,後宮競爭也失序……

還不如遵從嫡長制度,至少目標小,紛爭少,後宮也安分——儘管也免不了弟殺兄,能怎樣呢?權力誘惑那麼大!


錢多多368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肯定的回答,立賢不立嫡並不能有效地防止兄弟相殘的發生。因為造成兄弟相殘的最終根源在於對皇帝那種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追求,並不會因為立賢就能避免。

首先立太子的決定權在皇帝,皇帝的個人喜好決定了立賢並不一定公平。皇帝認為賢明的兒子不一定就是真正最賢明的那個。比如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因為太子劉據和他的政治觀點不同,漢武帝並不是很喜歡太子劉據,漢武帝最喜歡的是幼子劉弗陵。在劉據被殺後漢武帝立了劉弗陵為太子。劉弗陵雖然也是很聰明的皇子,但是他登基做皇帝時才八歲,根本就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因此朝中大權被霍光把控,劉弗陵被架空。而劉據性格寬厚,深得人心,而且他死的時候37歲,已經有豐富的處理政務的經驗,無疑劉據才是太子的最合適人選。而漢武帝偏偏逼死了最適合做太子的劉據,立了他自認為賢明的劉弗陵,這使漢武帝其他的兒子非常不滿,後來漢武帝的第三子劉旦在劉弗陵繼位後密謀造反被殺,證明了所謂的立賢並不能有效地防止兄弟相殘。

至於如何防止兄弟相殘,其實有人已經比較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就是清朝的雍正帝。雍正親歷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他繼位後一直在思考如何避免類似兄弟相殘的事件重演,最後他開創的秘密立儲制度很好的達到目的。秘密立儲就是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選定繼位者,等皇帝去世後,朝臣將有關先帝的遺詔昭告朝野,然後被先帝選定的儲君繼位。自從秘密立儲這一制度出臺後,兄弟間為了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的事件再沒重演。

因此,立賢並不是避免兄弟相殘的好辦法,雍正創立的秘密立儲的制度,才是避免兄弟相殘的絕世好點子。





雨夜讀史


講真,如果真的嫡長子繼承製,就不會有什麼爭議了。

恰恰是你說的唯才是舉的選擇繼承人,才是惑亂的根源。

如果嫡長子繼承製,有什麼可爭的?只能怪自己生錯了時晨,怪自己的媽不是皇后,他也不會有奪嫡的想法,也沒人支持他了。

但是,如果你說的,立賢,什麼是賢?評判的標準是什麼?誰說了算?

這就把制度評定的東西變成了人來評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把繼承人限定死了,而如果人來評定,那就喜歡誰就定誰,誰都可以爭,爭上了誰敢說你不賢?

就像用考試來選拔大學生,這樣看分數了,分數高的選拔上了,分數低的落榜了。

但是如果素質教育,推薦入學,你覺得你的機會大些,還是城市二代的機會大?到時候大學裡就不再有農村孩子了

高考就是制度上限制人的因素,而選拔賢者,就是人為操作了。

北宋以前皇儲的爭奪,就是因為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只要你爭贏了,你就是賢者,評判標準不再是制度,而是人

再比如,兩漢的舉孝廉制度,孝和廉評判的標準是什麼?誰說了算?肯定是郡守了,郡守推薦誰?肯定是他的上司的子孫、自己的子孫親人、地方豪強的子孫,因為這就是某一個人說了算了,

現在做的幾乎所有事,都是為了制度化,而要減少人的因素對結果的影響,


南朝四百八十寺


關於您的問題我相信有很多大佬已經詳細回答過了,我也不想多說了,我想從我自己的角度說說關於皇位這個世界上最大財產繼承權的問題。

自古以來,立長還是立賢都是王室繼承中經久不衰的議提。仔細研究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社會穩定,也就是史書上沒什麼太大事件和矛盾衝突的時期,一般都是立長。而通過立賢登上皇位的也不少,大多數都是社會經濟文化衝突比較強的時期。

這就能看出其中的本質,非嫡系皇室成員的權利爭奪。這裡所說的非皇室成員有外戚,有宦官,有權臣。對他們來講,皇帝賢不賢其實真的不太重要,關鍵是怎麼能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最大的籌碼就是有皇室繼承權的皇子們了。

無論是長還是幼,在繼承權方面還是人人有份的,只不過長子嫡子更有優勢罷了,但是如果有強大的外力幫助,廢長立幼不是難事。歷朝歷代那一代沒有過啊。這就給所有皇子和權臣一個希望,這就是所謂的禍亂之起。

人啊,你可以給他所有東西,但是有的時候唯獨不能給他希望,這也是為什麼潘多拉魔盒裡最害怕深處最可怕的東西就是希望。有希望獲得最大的權利這個誘惑可不是一般人承受的住的。再說,在慘烈的政治鬥爭中,這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

其實立長制度在我國一直沒有貫徹執行過,只是為了維持穩定不得已施行的制度而已,相對執行的比較好的也只是唐宋明三代,宋明兩代皇室還特別容易人丁稀薄,弟承兄,叔篡侄也不新鮮。所以到清朝又變回了密詔制度。

簡單說,其實皇位繼承真不是看誰先生,而是誰權力大。


穆景天


我認為,改為唯才是舉,可能爭鬥更激烈。

有個詞叫逐鹿中原,也就是鹿死誰手還不知道的時候,大家都會來爭,而且可以來爭。這就變成大家都有機會。


嫡長子傳承製雖然也造就了很多歷史慘劇,但是,起碼誰是太子,誰是繼承人,基本上是確定的,除了少數不安分,能力極為突出的皇子外,多數還是安分的。

當然了,因為皇權爭鬥過於激烈,即便你安分守己,也難以善終。

所以說,有時候,一旦你進如了這個圈子,命運就由不得你了。要不怎麼說是可憐生在帝王家呢?


小書童講歷史


立嫡立長是經過古人幾千年的實踐和智慧結晶確定下來的,事實證明仍然是最有效避免宮廷撕殺,皇位爭奪的制度。我們無需懷疑古人的智慧。皇位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事實證明嫡長制可以一定程度打消其他皇子和大臣的覬覦之心,保持朝局穩定,杜絕了無謂的內耗。試想如果以立賢制代替之,皇子個個野心勃勃,人人蓄謀奪位,朝局何以穩定?皇帝情何以堪?如何收場?所以說雖然嫡長制無法保證選擇出最賢能的皇帝,但能最大程度保證宮庭的和諧和國家的安穩,國泰民安是皇帝和百姓最大的訴求。總而言之,此古制得大於失,不能說是最好的,卻是最實際的。


永遠在路上2096


當然會,同室操戈的悲劇不是改變繼承製度就可以規避的。帝制時期的皇權過分集中,處在權力金字塔頂端的皇帝呼風喚雨錦衣玉食,這些表象在皇子看來是十分具有誘惑力的,當然這僅僅是對生性庸懦的皇子而言,如果遇上像唐太宗那樣雄才大略的皇子,滿腔抱負,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一定會和其他皇子競爭。康熙晚年八王與雍正的爭鬥就是證明。所以,古代皇室手足相殘是由於皇權的獨斷性與排他性,絕不是改變繼承製度就能避免的!


雨晴煙晚8


會更多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為了減少兄弟相殺設計的。定規矩後,大家只要守規矩就行了,違規的總是少數。但如果搞兒子裡唯才是舉,相殺案件會更多,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資格的,所有人都要爭,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是多數兒子都沒有機會就放棄了,現在所有人都有機會,爭的人會更多。以才來定標準不好定,有的兒子讀書好,要求以文才選,有的兒子能打,要求以武力定,還有的兒子技能比較平均,要求算總分。只要不是弱智,每個兒子都能找出優點,別的人不同意就會打起來。嫡長子繼承製最大的好處是消除比較,讓多數兒子斷了想頭,讓大臣不要捲入這種事,能相對太平一點。否則大臣也會分系,內鬥沒完沒了。


海中巖haha


我認為政治鬥爭還是無法避免的,就說李淵吧,如果他直接穿位李世民,他的兩個哥哥一樣要殺李世民。


唐公子15


肯定會更激烈,爭奪皇位核心是為了得到那種天下四海 唯我獨尊的權力,在權欲的驅使下,即便哪個皇子因為才高八斗而繼承皇位,也可能招來其他皇子的強烈爭奪,所謂德才兼備在這裡並不受用,換個角度講,如果制定一個規則,嫡長子繼承,自然而然會讓其他皇子心理平衡,因為把這定義為是道,所謂的“天道”,即我是長子 我繼承 無可非議,其他皇子心裡上容易接受點. 這就是為什麼不成規矩,難以成方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