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獨孤一風


主要是寇準性格骨鯁剛直,嫉惡如仇,直言不諱。俗話說“過剛易折”,不諳變通,容易得罪人,容易遭小人嫉恨,寇準正是因為力主對遼作戰,後來又在和遼簽署“ 澶淵之盟”時指示曹利據理力爭,決不允許割地,被嫉賢妒能的參知政事王欽若、司徒兼侍中、同平章事丁謂等奸佞構陷排擠,被宋真宗罷相併一貶再貶,最後病死於雷州(今廣東湛江海康縣),歿年63歲。

寇準(961——1023),北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四年(979),19歲的寇準登進士第,被授大理評事,後任歸州巴東(今湖北巴東)知縣。因為他太過正直,為上司所憎,5年未獲升遷。後來他力陳時政得失,為宋太宗趙光義所器重,遂被攫升為樞密院直學士。《宋史·寇準傳》載,淳化二年(991),天大旱,糧食歉收,寇準藉機揭發參知政事王沔包庇其兄弟貪贓不法之事,彈劾王沔,被宋太宗攫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993年,寇準當著皇帝的面與知樞密院事張遜起了爭端,太宗不悅,將他逐出京師,改任青州(山東益都)知州;次年又將其召回,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時年34歲。

寇準性格剛烈,為人耿直不懂轉彎,每次上書言事都是直諫,曾在朝堂上奏事,大馬金刀,觸怒了趙光義,但他神色不變,堅持把事情說完。宋太宗情緒平復後,誇讚他道:“真宰相也”!自古立儲都是皇家大事,也往往成為後宮以及內外朝臣爭權奪利的中心問題。宋太宗非常忌諱大臣在立太子一事上插手插腳,但卻主動向寇準請教,徵求他的意見。寇準直率地進言:“謀及婦人、中官(太監)、近臣皆不可也,惟擇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太宗聞言茅塞頓開,遂立趙恆(宋真宗)為太子。

至道二年(996),寇準被人攻訐用人憑自己好惡,喜歡用親近之人,被太宗外放至鄧州(今湖北襄樊)任知州 。997年,宋太宗趙光義死,趙恆繼位 。是為宋真宗。寇準被召回京師,任尚書工部侍郎。鹹平六年(1003),與畢士安並列宰相。寇準時年44歲。

彼時,由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契丹國已改稱遼國,其小股遊騎經常入寇北宋邊郡,幹一票就跑。寇準已經察覺到遼國有侵略野心,遂上奏建議操練兵馬,加強邊防戰備。

至道二年暮秋,20萬遼軍突然大舉南侵,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宋廷滿朝文武驚慌失措,只有寇準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宋真宗召集諸臣商議對策,畢士安主張堅決抗擊,參知政事王欽若、王堯叟主張遷都南逃。寇準因早有準備,他已經在河北邊地組織訓練出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銳力量,所以力主抵抗遼軍。為了鼓舞士氣,他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

彼時遼軍已經攻到澶州(河南濮陽)北門外。假如攻破該城,就能渡河直搗北宋國都汴京(今開封)了,形勢危殆異常。宋真宗明白若棄汴京南撤,遼軍必緊追不捨,後果不堪設想,遂採納寇準的建議,渡黃河御駕親征。

駐守澶州的將士遙見皇帝冠蓋,歡呼雀躍,士氣大振。真宗命寇準統管軍事。寇準雖是文官,倒也能臨機而動,他號令嚴明,軍紀整肅,鬥志旺盛。兩軍在澶州相持、對峙十幾天,遼軍統軍蕭撻覽到陣前視察敵情時,被宋軍弓弩手射殺。遼軍統帥陣亡,群龍無首,又覺得宋方兵精糧足,與己勢均力敵,很難一舉擊破,於是請求罷兵議和。

宋真宗接受議和,派崇儀副使曹利到遼軍大營談判,條件是不許割地,但可以賠款,所賜歲幣“在百萬以下皆可許”。寇準覺得真宗答應的歲幣數額太大,暗中交代曹利道:“毋過30萬,過30萬,吾斬汝矣”!經過談判,雙方果然達成歲幣30萬兩、絹30萬匹的議和協議,由北宋按年交付給遼,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史稱“澶淵之盟”。北宋經濟發達,稅賦可觀,這點錢堪稱九牛一毛。“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邊境再無大的戰事發生,雙方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牛羊蔽野,互市頻繁,對促進漢族與契丹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也維護了大宋北部邊塞的和平安寧,從某種角度看亦是弊大於利的善事。

“澶淵之盟”後,參知政事王欽若嫉妒寇準賢能,策劃誣陷、排擠他。《宋史》載,王對真宗說“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他還說:“陛下聞博(賭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磬所有出之,謂之孤注(一擲)。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宋真宗本是“澶淵之盟” 的拍板者,這時卻聽信王欽若讒言,開始貶斥、打擊寇準。

景德三年(1006),寇準被罷相,一直到天禧元年(1017)才官復原位,重新得相。

次年,宋真宗病入膏肓,由皇太后攝政。寇準奏請不能用奸人丁謂輔佐太子,並請求由太子監國,宋真宗准奏。寇準這人剛直不阿,但對大宋確實忠心無二,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草擬太子監國制,並準備保舉楊億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以頂替丁謂。不料第二天他喝醉了酒,無意中洩露了機密,丁謂得知後立刻聯絡曹利等人設謀驅逐寇準。

在小人不停施放的明槍暗箭下,仕途坎坷的寇準再次被罷相。先是任相州(河南安陽)知府,後又徙往安州(今四川綿陽),不久又遭貶官,任道州(湖南道縣)司馬。從此,寇準再也沒有返回過汴京。寇準被罷黜宰相之職後,由丁謂代其為相。然而民眾依然心向寇準,討厭丁謂,汴梁一帶流行一首民謠,歌道:“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寧當去丁(謂)”。

天聖元年(1023),寇準由嶺南雷州司馬內調衡州(衡陽)司馬,但朝廷的調令還沒送到,寇準已經病故於雷州(廣東雷州半島海康縣),歿年63歲。在封建人治的環境下,寇準的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寇準有多慘?

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尚書右僕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事)。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流放南疆,環境惡劣,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最慘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準去世,靈柩想回到家鄉,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10年後,才平反安葬於故里。

真實的寇準

受影視影響,寇準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窮酸的好官和大官的鳳凰男。歷史上的寇準出身於望族,但又不是網上傳言是宋太祖的連襟那麼牛,儘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準他不是山西人,不愛喝醋(吃醋)。他是陝西人,特愛喝酒,而且還是那種感情鐵喝出血的那種。也不是勤儉吝嗇的人,而是貪圖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個舞,他就賞賜一匹綢緞,因此還受到小妾的嚴厲批評,可見他有宰相之量。過個生日,大操大辦就連衛生間裡也都蠟燭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評他。儘管有種種不足,可他在學習和為國上,絕對值得我們豎起大拇哥。他是學霸,19歲中進士,他的事業表現在《澶州之盟》的簽訂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為他是抗戰派,但皇帝不是啊!寇準為人耿直,汲汲於名利,在為人處事甚至人品上遠不如宰相王旦,還有點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禍

福垊一言以蔽之,壞在耿直——嘴上。這嘴上不是他曾經喜歡的大吃大喝,而是為人耿直,在公事上對皇帝、皇后對同僚對下屬講話太不留情面,讓人下不了臺。

對皇帝——犯言直諫

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對宋太宗、宋真宗時常犯言直諫。宋太宗曾高興地對他說:你是我的魏徵。宋太宗有著唐太宗的胸襟,雖然不喜歡他的口無遮攔,但還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時,寇準以激將的方式,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做了做樣子,就令人談判去了。事後簽訂《澶州之盟》,寇準也以此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真正的悲劇卻是因為皇后。

對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劉娥,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裡的皇后。她被稱為宋朝的武則天,曾幾何時她和後來的宋仁宗,身穿龍袍,同坐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但她出身非常貧賤,入宮發達了後。她四川老家的親戚也不免富貴,也就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作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禁之事。皇帝給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為例,但寇準卻公然批評皇后,要求嚴辦皇后的孃家人。結果皇后孃家人沒被嚴辦,寇準自己卻因為一個太監而倒大黴了。

對同僚——公然侮辱

當然丁謂不是太監而是副宰相,太監之事還在後面呢。燕趙人士丁謂可以說就是學神,時人評價他的文章有韓柳之風,詩有杜甫之勢。他修造玉清昭應宮讓人驚歎,他是個多面手,理財、軍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雖然文采風流,才幹遠超寇準,然而人品差。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糟糕,被人稱為五鬼之一,其實丁謂沒那麼壞了。有個成語是溜鬚拍馬,這個溜鬚說的就是丁謂。丁謂不僅有才更是會拍,仕途直逼寇準,任參知政事。一日,開完會議,朝臣聚餐,寇準吃得很開心,弄得鬍子都是飯渣子。丁謂見狀,好心為他拂去。寇準說:你身為副宰相,難道就為人溜鬚的嗎?丁謂不語,卻記下了這份恥辱。後來,在寇準的悲劇中,丁謂成了傷害的寇準第一個人。

對下屬——斥責威脅

前面福垊說了,本來寇準要一戰到底,擊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懼契丹,草草御駕親征後,見契丹撤退就派人談判了。宋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換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財物一百萬(歲幣)也沒問題。寇準正為打了勝仗,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直接收復幽雲十六州而鬱悶的。聽說打了勝仗還要賠財物,而且年年都賠,還要一百萬。寇準怒氣衝衝地對曹利用說:“皇上允許你的上限是賠百萬,但你要超過三十萬,我要你命。”後來果然賠絹20萬匹,賠銀10萬兩。宋朝人認為送錢——歲幣,雖然丟人,但比漢唐送女人——和親,強。後來,就是曹利用,抓獲了給寇準幫忙的太監,然後順藤就這樣摸到了瓜——寇準。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1019年發生的一件宮廷政變牽連到寇準,使寇準嘴巴惹的禍大爆發,從此讓寇準陷入了悲慘。寇準二次拜相也得感謝太監(寵監)周懷政,他倆夥同寇準的親信朱能搞了一場天書的把戲。宋真宗非常開心。宋真宗身體不好,表示讓太子監國,宰相寇準和周懷政準備促成此事。寇準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為考慮皇帝龍體,二為遏制皇后權力。而溜鬚之後,丁謂夥同吳越王的後裔錢惟演支持皇后。關於錢惟演福垊說一句:他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第七子,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之兄劉美的妻舅。寇準自然對丁謂更厭惡,一次酒後失言有換掉丁謂之意,丁謂聽聞,向皇后打小報告,說寇準讓太子監國有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在《澶州之盟》的表現都不滿:前有勉強皇帝親征,後有貪天之功(本來剩70萬就是寇準的功勞嘛,但寇準沒低調,常以此為榮)。皇后這一吹枕頭風,宋真宗立即出爾反爾(他自己說讓太子監國的)就將寇準罷相了。

城門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魚,於是就來了個魚死網破。太監周懷政,竟然早!飯!了!他勾結永興軍巡檢朱能、自己的弟弟禮賓副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決定殺相(丁謂)、廢后(劉娥),立太子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拜寇準為相。周懷政集團中的二楊害怕了,後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懷政完蛋了。朱能魚死網破,怒而起兵,毫無懸念地兵敗自殺。這事,牽連到了寇準。第一、朱能是寇準的下屬親信。第二、周懷政跟寇準關係密切。臨了,寇準反而成了躺著中槍的池魚。就連他的兩個女婿也被流放,最慘的是寇準。先流放到安州,劉皇后他們不解氣。再流放到道州,他們還不解氣。最後流放到雷州,他們解氣了,寇準卻顛沛流離,一貶再貶,心情鬱悶,最終客死異鄉了。


福垊


寇準的結局確實很慘,晚年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實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話:“性格決定人生嗎?”

知道寇準這個人,大多信息來源於評書《楊家將》,書中他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嫉惡如仇卻幽默風趣,剛正不阿卻不乏陰損狡猾。評書上說他是山西人,人稱寇老西兒。

其實寇準是陝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鄉人,這可能是評書把他說成是山西人的緣故吧。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他繼承了先祖的基因,從小聰明伶俐,19歲時考中進士,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仕途。

講真寇準的前半生的確順風順水,從“七品芝麻官”的縣令做起,經過17年的打拼,到36歲時做到了尚書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當時宋真宗趙恆很想讓寇準做宰相,但是擔心他年輕氣盛、做事不夠圓融,恐難以勝任。

但是沒過多久,遼國犯邊,遼軍攻城掠寨勢如破竹。很快兵臨澶州城下,這時滿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遷都,唯有寇準堅持皇帝留下來和將士們一起同仇敵愾。

寇準說:“皇上只有親臨前線,將士們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戰勝敵人”!其實大臣們提出遷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僅一河之隔。遼軍的喊殺聲清晰可聞,宋真宗早已嚇得魂飛魄散。

此時朝中很快分成了兩個派系——遷都派和抗敵派。兩派展開了激烈的爭鋒,最後怯懦的宋真宗在寇準的催促下,終於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寇準臨危受命,被封為宰相。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逃跑永遠逃不過遼軍的馬蹄。”



經過激烈的決戰,宋軍戰勝了遼軍。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隨之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此役寇準一戰成名,從此聲名鵲起。

也許是成功的喜悅衝昏了寇準的頭腦,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總之寇準為相期間,上壓皇帝,下壓群臣。

請注意,我這裡說他上壓皇帝不是指故意壓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過於苛責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準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給皇帝的面子,這讓皇帝很尷尬。

有一次,寇準在朝堂上扯著皇帝的龍袍,吐沫星子四濺和宋真宗爭辯,氣的皇帝拿他沒辦法。

寇準對同僚更是尖酸刻薄。歷史上評價寇準剛直有餘,機變不足,這樣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擊。

說實話,寇準是忠臣沒有異議,但他採取的方法欠妥當。這樣就招致了另一個宰相王欽若的攻擊。



此時宋真宗正想把寇準邊緣化,王欽若的彈劾正給了他機會。寇準在任宰相兩年後被罷相,王欽若隨之成了皇帝的紅人。

歷朝歷代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事隔三年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王欽若的同黨丁謂想上位,有心取代王欽若做宰相。

但考慮到自己資歷還不夠,他向皇帝提出請寇準復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準結為同黨,共同對付王欽若。

寇準在丁謂的推薦下赴京上任了。這是寇準的第二次復出。

丁謂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溜鬚怕馬)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



寇準原話是:【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這就是寇準的不對了,都是同僚一點都不給面子,也許他平時霸道慣了,從沒想過別人的感受。

丁謂當著許多大臣的面受辱,臉面有點掛不住,心中暗暗發誓要報復寇準。

丁謂報復的機會來了,宋真宗得病期間,劉皇后參與朝政。寇準反對皇后專權,而丁謂卻支持劉皇后。二人又為立太子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

丁謂背後的支持者是劉皇后,最後劉皇后勝出。

丁謂誣告寇準參與密謀謀反,他想弄死寇準。宋真宗沒追究責任,寇準這才逃過了一劫,但沒有逃過被再次罷相的結局。



寇準被趕出京城後,丁謂做了宰相,他要把寇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丁謂把寇準一貶再貶,最後把61歲的寇準發配到荒無人煙的雷州半島了,次年寇準病死於雷州。

結語:寇準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終難逃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的厄運。總結一下就是六個字: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說寇準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見仁見智了。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寇準生於公元961年,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寇準的父親叫寇湘,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進士,因有功被封為國公,寇準從小就聰明好學。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寇準中了進士。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準勸諫宋太宗,宋太宗實在聽不去,準備回宮,寇準就拉住了宋太宗的衣角,說:請聽我把話說完。宋太宗事後,反而不生氣了,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寇準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同知院事,開始參與處理北宋的朝政了。寇準與樞密使張遜有矛盾,宋太宗就將張遜給罷免了,寇準也被貶至青州知府,但是宋太宗離不開寇準,所以第二年的時候,又將寇準召回,任命為參知政事。

宋太宗一直沒有立太子,原因也很簡單,他的帝位是從皇兄宋太祖那邊傳下來,而自己也面臨這個局面,是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有個大臣叫馮拯上表要立太子,就被貶到嶺南去了,所以大臣們都不敢再提這個事情。

寇準剛從青州回來,就來見宋太宗,宋太宗就問寇準:你認為立誰為太子?寇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這個事情,誰都不能商量,只有你自己拿主意。宋太宗說:襄王趙恆怎麼樣?寇準說:你覺得可以,那就可以了,然後宋太宗就立趙恆為太子了。

宋太宗與太子一直從祖廟祭祀回來,京城的百姓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心裡有點不平衡,他就問寇準說:現在人心都向著太子了,那我怎麼辦?寇準說:這個說明你選這個太子選得好,選對了。宋太宗十分高興,與寇準不醉不歸。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宋真宗趙恆繼位。遼軍多次入侵北宋,公元1004年,宋真宗任命寇準為宰相。遼聖宗率二十萬遼軍攻打北宋,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遷都至金陵(南京),寇準認為應該出擊,而且宋真宗應該御駕親征。

遼軍受挫,要與北宋議和,寇準是反對議和,他覺得應該乘勝進攻,收復失地,但是宋真宗個人比較傾向議和,所以最後宋遼雙方簽下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而這次,寇準居功至偉,宋真宗十分敬重寇準,這個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

王欽若就同宋真宗說:陛下覺得澶淵之盟是件好事嗎?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而春秋有言,城下之盟是一種恥辱。而且,寇準這次就是在孤注一擲,而陛下就是他的“孤注“,意思是說即使宋真宗死了,還有太子嘛,宋真宗開始對寇準疏遠,公元1006年,寇準被罷相,貶為陝州知州。

丁渭與寇準有很深的矛盾,寇準也得罪了劉皇后,太監周懷政與丁渭有仇,殺死丁渭,讓寇準復相,尊宋真宗為太上皇,讓太子繼位,可是這個事情敗露了,丁渭為了置寇準為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了此事,結果,寇準雖然沒死,但還是被逐出了京城。

丁渭成為宰相之後,就對寇準一直貶。公元1022年,寇準被貶至雷州,而雷州的生活條件十分之差。公元1023年,寇準病困交加,最後病死於雷州,他的妻子宋氏乞求歸葬故里,獲准之後,但是因為錢不夠,最後只能葬在洛陽。公元1033年,宋仁宗將寇準歸葬於家鄉華州下邽。

由此可見,寇準的結局那麼慘,主要是因為寇準這個人為人正直,不逢迎,不畏權貴。


歷史簡單說


寇準,人稱寇老西兒,出生於文人疊出的北宋初年,19歲高中進士,一生為官清廉。

冠準是繼唐朝魏徵之後又一位“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諫臣。宋太宗在位期間,非常器重寇準,曾親切的把寇準當作自己的“魏徵”。

太宗去世,真宗繼位,寇準官至宰相。澶淵建功後寇準卻連遭貶斥,最終還客死他鄉,就連運送遺骸回鄉的費用都沒有。一代名相的悲慘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寇準的結局為什麼那麼慘呢?

一、沒有遇到個好皇帝

太宗是個知人善任的好皇帝,並不代表真宗也是。真宗重用寇準是因為其有擁立之功,很有報恩的用意。因為宋太宗的皇位來的不明不白,即有“燭影斧聲”的猜測,也有“金匱之盟”的密約,所以宋太宗在皇位的繼承人問題上左右為難。後來寇準堅決支持宋太宗將皇位傳於自己的一脈,而不是按盟約所定的太宗後裔,所以才有了趙恆(宋真宗)的繼承王位。

宋真宗一沒有太宗英雄威武的風骨,二沒的一國之君的擔當。太宗在位期間曾兩次主動進攻遼國,收復石敬瑭獻出的雲幽十六州,結果都以失敗收場。真宗繼位後,遼國實力大增,開始反攻宋朝。真宗皇帝不去想禦敵之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逃跑。後來寇準生拉硬拽將真宗拉到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增,挫敗遼國的進攻。後來兩國簽定《澶淵之盟》罷兵言和,寇準又為宋朝挽回每年70萬的歲幣損失。


宋遼議和後,北宋開啟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真宗皇帝志得意滿。後來,宋真宗受了一些諂媚的大臣曲意逢迎的蠱惑,還堂而皇之地去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為了“名正言順”去彰顯自己創下的“萬世功業”,真宗皇帝還採取掩耳盜鈴的方式,派人從民間廣獻祥瑞、偽造天書。所以正是由於真宗皇帝的沒主見、無擔當、志大才疏、沽名釣譽、容易聽信讒言等性格,決定了忠臣良相的悲劇人生。

二、沒有遇到好同僚

寇準澶淵建功,真宗對其寵信有加,然而卻引來了大奸臣五鬼之一王若欽的嫉恨。後來王若欽在真宗面前進獻讒言,說寇準是賭徒心理,不懷好意,他之所以讓真宗去前線督戰,完全是把真宗皇帝當做孤注一擲的“籌碼”。真宗聽完渾身只冒冷汗,覺得王若欽話很有道理,於是就開始對寇準冷淡起來。

寇準任宰相期間,為官清廉,任才唯賢,一些寒門才子得到重用。寇準還特別將一些敢於指責當朝弊政的直言善諫之士去御史臺擔任要職,因此為藏汙納垢、沆瀣一氣的王若欽一夥人成為了對立面。所以以王若欽為首和姦臣,開始在真宗皇帝面前大肆攻擊寇準,真宗皇帝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於是將寇準貶往外地為官。從此寇準的仕途走向了下坡路。



後來,真宗患病,劉太后干政,奸臣丁謂專權。路見不平的太臨周懷政準備發動政變,誅殺丁謂,復相寇準,不料事情敗露,周懷政被殺。此後權臣丁謂當上了宰相,最終寇準被貶往雷州,後病逝於此。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寇準,北宋時期著名的宰相,由於是陝西渭南人,當時人稱寇老西。寇準一生性情剛直,直言敢諫,被太宗趙光義大為讚賞,並且把他必做是自己的魏徵,得此一人,乃是社稷之幸。

而到了真宗朝,寇準由於前期堅持反對北宋南遷,建議武力抵抗遼國的入侵,勸宋真宗親征,並且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得北部邊境得到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就是這樣一位有大功於國家的救時宰相,為何晚年連續被貶,最終客死他鄉呢?

脾氣太剛,得罪他人

寇準是個出了名的直腸子,只要是他看不慣的事情,或者覺得對國家不利的人,他就要大膽說出來,不分場合,不分對象。

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寇準就多次要求宋真宗把當時的投降派全部斬首,因為他們都是“只顧小家而忘大義”的無恥小人,真宗對這件事並沒有追究,但寇準卻被所有的投降派看成“公敵”,想方設法要將他搬倒。

小人讒言,防不勝防

由於寇準的火爆性格,以王欽若為首的小人們開始瘋狂詆譭寇準。王欽若曾經對宋真宗說:“陛下您難道沒有看出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城下之盟嗎?那寇準就像賭徒一樣,把您放在城中當賭注,成功了是他的功勞,失敗了您就萬劫不復了,對於這樣的功利之人,陛下您應該要小心。”

宋真宗聽完以後不覺後背發涼,想起此事就覺得後怕,萬一當年遼軍孤注一擲魚死網破,自己豈不是要成為階下囚?於是從此開始疏遠寇準。

皇帝病危,得罪皇后

當年宋真宗的劉皇后因為家人犯法,真宗看在皇后的面子上準備網開一面,但寇準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將劉皇后的孃家人按國法處理,因此得罪了皇后。

後來寇準在真宗病危之時堅持讓太子監國,為了避免皇后干政和姦臣丁謂大權獨掌。可事情辦的並不周密,被一知情人酒後洩露,寇準於是被皇后和丁謂聯合起來貶官,宋真宗躺在床上都不知情,還意識不清醒的問為何沒有見到寇準。



寇準最後被髮配到了雷州,臨行之前,許多人害怕丁謂的勢力都不敢相送。到達雷州後,寇準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雷州傳播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興修水利,修建真武堂,著書立說,給雷州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寇準客死雷州後,仁宗為他平反昭雪,追贈太子太傅,加封萊國公,諡“忠愍”。用後世范仲淹對寇準的評價我認為算是比較公道:

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性格決定命運,寇準晚年不幸遭貶、客死遠鄉的結局,是他直男癌晚期的自然結果。

說起現在的“直男癌患者”,一般會引用這個比喻,當直男癌患者聽到某女子被強暴,必然先下定語:“都是這個女人的錯,她穿的太暴露!”

沒錯,歷史上的寇準也是這麼一個自信而直接的性格特徵,絕不像評書中和電視劇上刻畫的那麼“賊特兮兮”,精得要命。

直男癌的早期症狀:

寇準在十九歲那年高中進士,按照慣例,要跟新晉的進士團一起到殿前讓宋太宗過一遍篩子,按照進士團內部流出的經驗,大家知道宋太宗喜歡那種老成持重之人,歲數太小的愣頭青往往不被重視。

寇準也被好心人告知,你這才十九歲,太年輕了,萬一趙官家問起你來,似乎可以增報一下年齡。

寇準瞪他一眼:“我剛要步入美好的仕途前程,怎麼會從一開始就欺騙皇帝呢?”

解析:這真不算是會做人,人家善意提醒,為的是你好,而寇準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表示感謝,等到真正受到皇帝接見時,也不妨礙你現場實話實說。但我們的直男癌病菌早期攜帶者寇準卻選擇了當面回懟,讓人下不來臺。

直男癌爆發時的症狀:

下放地方當了幾年縣官後,寇準也被調回中央,擔任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職位。

寇準開始放膽進諫,有一次說的比較過分,連宋太宗也聽不下去了,知道這貨理論豐富話又多,說不過他,宋太宗扭臉就走。寇準連忙追上去,做出了一個讓宮廷內侍們覺得十分犯上的舉動,他上前拽住了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入座,讓自己把話說完。

宋太宗看著不依不饒的寇準,低頭再看看自己被拽住的衣角,樂了,從來沒人敢這樣對我啊!

於是還真的就重新入座,讓寇準過完了嘴癮,事後宋太宗也認為,寇準做的雖然有點小小出格,但畢竟讓自己享受到了一次難得的初體驗,乾脆盛讚他一番:“寇準就是我的魏徵啊!”生怕別人不說他是唐太宗。

解析:寇準在做拉扯動作時,應該還是比較節制的,也就仗著宋太宗的衣服結實,萬一撕爛了,估計宋太宗就笑不起來了。

直男癌高潮時的症狀:

這就要說起澶淵之戰和澶淵之盟了。

宋太宗死後,太子趙恆即位,他就是宋真宗,沒過幾年,在遼兵大軍壓境面前,緊急提拔了寇準當宰相,寇準升官之後沒等把屁股坐熱,就給宋真宗出了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意見——為了鼓舞士氣,爭取更大的勝利,你宋真宗必須御駕親征,跨越黃河,來到前線犒軍,才能一鼓作氣,挫掉遼兵的銳氣。

宋真宗當然內心一萬匹某某馬奔騰而過,剛升你的職,好嘛,我這還讓你給派上前線當先鋒官了。。。

但這次御駕親征果然激發起了將士們的殺敵決心,把遼人逼到了談判桌上,完成了以打促和的最終目的。

當派往談判的宋朝使節曹利用即將出營時,被寇準攔下了,悄聲問他,皇帝應承你什麼條件了?

曹利用回答:底線是每年一百萬。

寇準:嗯,很好,聽清楚了,我給你的底線是30萬,你要是不按照我的底線去談,回來有你好受。

……好吧,曹利用最後達成的協議(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基本符合了寇準的標準,沒有遭受寇準的打擊報復。

解析:從寇準建議皇帝御駕親征方面來看,寇準顯然沒有考慮到皇帝本人的安危,他的出發點當然是為了保住大宋江山社稷;從寇準訓斥曹利用環節來看,寇準大有越俎代庖之嫌,皇帝都答應的條件,他非要橫中插上一刀,也幸虧遼方答應了寇準條件,萬一遼方的底線處於寇準線和真宗線之間,曹利用回來一定會把責任推到寇準身上。

沒辦法,直男是不會考慮別人感受的。

直男癌晚期時的症狀:

縱觀寇準對待上級和下級,基本都完美的詮釋了一個耿直BOY的優良傳統,但是畢竟整個文官制度不是為他一人設計的,朝中還有許多同儕,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寇準仍然始終如一,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在澶淵之戰前,他旁敲側擊指桑罵槐地訓斥過的妥協派人物王欽若,這哥們後來向宋真宗進讒言,說出了宋真宗自己心裡隱隱約約覺得有點不夠意思但又不好意思跟寇準對質的深層疑問。

當年你為什麼一定要把我頂到前線上?

王欽若是這樣跟宋真宗闡述的:

這事兒成了,朝中都知道,也意味著老百姓們也會知道,是他勸說的您御駕親征,必定是寇準的功勞,

這事兒不成,萬一您老有個好歹……

反正有點不好描述啊。

澶淵之盟算不算是“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自古以來算不算是比較丟人的事兒?

趁著宋真宗愣怔,王欽若給他打了一個比方。

陛下,寇準做的,其實是一件“孤注一擲”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您老人家COSPLAY的角色,正是他手中的“孤注”啊。

宋真宗聽完了,想通了,對上了,震怒了。

好你個寇準,拿我押寶來著!上來就梭哈!

但是對宋真宗來說,似乎也不合適對已經定性的英雄人物(自己也是英雄人物系列)再去鬥倒啊不是,宋真宗恨得牙根癢癢,可也不能用這個理由給寇準治罪,無論如何,寇準的光輝形象已經在他心目中破滅了。

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

直男癌的最後一段時光:

直男癌晚期時的寇準仍然沒事人一樣,跟王欽若鬥,跟丁謂鬥、跟錢惟演鬥,似乎猶嫌不過癮,後來把鬥爭的矛頭對準了劉皇后,劉皇后的家人犯事兒,皇帝都下令赦免了,寇準卻頂風而上,堅持法辦。

宋真宗臥病期間,在丁謂聯合眾人的精準打擊下,寇準被安插上了企圖“造反”的密謀,後來只給寇準貶往雷州去做地方官,對於寇準來說,實在已經是不能再好的結果了。

寇準在雷州雖然只待了一年時光,但他精神狀態還是很不錯的,教當地人學普通話,讀書寫字,呼朋喚友,甚至還修建了一處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直男癌的老年時光過得有滋有味。

但寇準畢竟已經是六十三歲的老年人了,老到身體機能根本無法適應熱帶生活,或許人前的豁達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掩飾吧,當身體迅速地衰老,夜間病臥於榻,傾聽著熱帶颱風所帶來的風雨聲時,老直男癌患者嘆了一口氣,寫下了人生中最後一首詩句:

“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只待醫僧。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病中詩》

歷來現實


寇準其實是典型的性格決定命運。

寇準有兩大政敵,一個是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也就是“狸貓換太子”裡面壞人BOSS劉妃的原型),一個是大臣丁謂。

寇準跟劉娥的矛盾主要是政治上的。當時宋真宗身體不好,“得風疾”,也就是高血壓、血栓一類。

於是劉娥漸漸“預政於內”;“事多決於後”。劉娥專政,自然引起朝臣憂慮,作為宰相的寇準首當其衝。

當年,真宗準備立劉娥為皇后時,寇準就“以為出於側微不可”。劉娥坐上後位後,她的真前夫、假兄長劉美的宗人在四川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奪民鹽井”。地方官奏章報上,真宗見是皇后姻親,決定網開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對此並無意見,惟有寇準堅持原則,要求“付臺勘”。所以皇后和寇準的關係一直不好。

因此,寇準此時便密奏真宗請太子監國,削弱劉皇后在朝堂的影響力。真宗聽了這番話,“然之”。於是,寇準準備對劉娥出手,結果事情不秘,寇準的政敵丁謂先出手了。

而之所以後者成為寇準的政敵,純是寇準的性格問題。寇準為人過於剛直,每每喜怒形於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還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歡他。當初寇準非常欣賞丁謂,早年間還曾向時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薦過。但寇準後來發現丁謂是個溜鬚拍馬的小人,就對他沒好臉了。有一次,大臣們一起吃飯,丁謂見“羹汙準須”,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準非但不領情,反而譏諷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這就是“溜鬚”一詞的出處。

丁謂拍馬屁結果拍到了馬蹄上,自然也恨上了寇準。

而當寇準謀劃請太子監國時,這個秘密被寇準得罪過的武官曹利用得到了。

曹利用就此密告劉皇后,之後丁謂也加入進來。他們求見真宗,“力譖準,請罷準政事”。

結果真宗直接表示記不得這事了,“上不記與(寇)準初有成言,諾其請!”(也有觀點認為,宋真宗貪戀權力,反悔了太子監國的決定,於是決定犧牲寇準)

結果寇準被罷免了宰相。

於是,為人剛直的寇準生氣了併為自己叫屈,結果真宗生氣了:“寇準遠貶”。

加之寇準捲入了周懷政(典左右春坊事,掌皇太子宮庶事)謀劃的宮廷政變——廢劉皇后、立仁宗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誅丁謂、曹利用,復寇準相,但最後失敗了。

於是寇準被降為太常卿(正四品,為太常寺長官,總領寺事,其職清重而位尊,掌禮樂、郊廟、社稷、陵寢、醫學等事。)、出知相州。丁謂請示真宗,準備將寇準貶到邊遠地區任職。真宗的意思是“與小州”,可是等丁謂退下來後,卻變成了“奉聖旨,除遠小處知州”。結果寇準被貶去了安州,之後又被貶為道州司馬,最終死於天涯海角的煙瘴之地雷州。

總之,寇準的悲慘結局,是性格太直了。得罪領導的枕邊人,得罪了身邊的小人,還不肯替領導背黑鍋。這樣性格的人是打不贏政治鬥爭的。就如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那句著名的臺詞:“貪官要奸,清官更要\r奸!”


冷兵器研究所


原因無他,只因為寇準的性格,我們可以看看宋太宗和宋真宗對他的評價:

宋太宗:“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真宗:“準剛忿如昔。”


魏徵是貞觀朝第一諫臣,趙光義將寇準比作魏徵,可見寇準為人是有多麼的剛直!然而剛直的大臣往往也會得罪很多當朝權貴以及佞臣,若無明君護持,其下場都會很慘。

那麼一代名相寇準晚年為何會一貶再貶,直至客死他鄉呢?

事情的起因源自—天禧黨爭。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欽天監官員夜觀天象,得出“女主昌”的結論,當時的宋真宗身體日漸衰弱,由於皇后劉娥能力出眾常陪皇帝處理朝政,所以朝政逐漸落入劉娥之手,有鑑於此,宋真宗心中多有不安,害怕劉娥效仿武則天奪取趙宋天下,於是他召寇準,周懷政等人入宮商量太子監國一事。

寇準本就對劉娥干政和丁謂等佞臣亂政而不滿,於是他藉此機會便跟宋真宗說:“丁謂,錢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輔佐少主。”因為丁謂是劉娥的人,所以寇準之言也是在反對劉娥,宋真宗聽了寇準之言,也決定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書。

但這件事還是被劉娥,丁謂一黨所知,劉娥率先發難,逼著宋真宗加封寇準萊國公,但罷免他的宰相之職,由丁謂取而代之。寇準被罷相後,周懷政由此不滿便密謀兵變,準備廢劉娥,殺丁謂,令寇準復相,讓太子登基。然而由於周懷政的手下告密,導致周懷政等人悉數被殺,寇準也因此遭到牽連,劉娥趁機矯詔削去寇準萊國公爵位,先將其貶到相州,再貶安州,最後貶至道州。



就這樣寇準在很短的時間內被連貶三次!由於宋真宗此時已是心力交瘁,幾乎不再過問朝中大事,所以對於寇準遭到貶謫一事,他絲毫不知情,某一天,宋真宗問左右寇準哪裡去了,由於那時候劉娥等人完全把持了朝政,所以沒有人敢向宋真宗說出實情。

寇準離京時,懾於丁謂等人之威,朝中大臣只有王曙一人為其踐行,離散匆匆,好不淒涼!


公元1022年,寇準再次遭貶,這一次他被貶到了更遠的雷州,同年宋真宗駕崩,第二年寇準病死於雷州。


鹹魚閒聊


寇準,陝西渭南人,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他當過北宋宰相,促成過“澶淵之盟”,宋太宗稱他為唐之魏徵,宋真宗片時離不得左右。

為啥這麼一個君主曾視為左右手的人物,最後慘死在遠離家鄉的雷州,連個棺材錢都沒有了?

寇準的成就,源於他的才幹與忠直。他的悲慘結局,卻是因為得罪了小人與女人。

先說說他得罪的小人。

“澶淵之盟”,是寇準的主要政績,但這個成就遭到了曾被寇準斥之為“罪可斬首”的妥協派首領王欽若的嫉恨。

《宋史》有載:王欽若深嫉之。一日會朝,準先退,帝目送之,欽若因進曰:"陛下敬寇準,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欽若曰:"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帝愀然為之不悅。欽若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王欽若的意思是說,“澶淵之盟”,其實是個恥辱,是個城下之盟,寇準孤注一擲,把陛下置於險地,是個賭博行為云云。

原本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干戈寧息,貿易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從積極抗敵到澶淵之盟,寇準可以說是功冠朝臣,然而王欽若的這一番讒言,把寇準的功績抵消不少,更為不妙的是,在真宗的心目中埋下了一顆懷疑的種子。不久後,寇準就被罷去相位,貶為知州。

這時候寇準同志人生中的第二個小人出現了——真宗新寵丁謂閃亮登場。他為了增加自己的聲望,向真宗奏請復寇準為相。

寇準沒有意識到丁謂的險惡用心,高高興興回來了。十幾年的貶謫生活也沒有讓他學會洞察小人之心,丁謂對他刻意逢迎,他卻對他嚴詞呵斥,不給丁謂一點面子 ,這讓丁謂懷恨在心。

緊接著,寇準又得罪了一個女人,真宗皇后劉娥。皇后孃家人犯事,真宗想赦免,寇準力阻,這讓劉後與他結下了樑子。這還罷了,關鍵是寇準還想斬斷劉娥伸向政事的手。

真宗晚年病重不便理事,劉後露出了干政的苗頭,耿直的寇準提醒真宗,應該給太子派些賢明的大臣輔佐監國。真宗覺得很對,劉娥呢,當然覺得很恨,

就這樣,耿直的寇準同志現下已經得罪了王欽若、丁謂兩個小人,又得罪了劉娥這個女人。大靠山真宗又有點病糊塗了,可以說,宰相同志此刻已經是四面受敵了。接下來的事端迅速讓政敵們抓到了把柄。

寇準為讓太子早日得到實權,與楊億密謀由太子監國,但是謀事不密,被楊億的妻弟張演酒後洩漏,劉後先下手為強,罷寇凖為太子太傅,封為萊國公。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太監周懷政又給寇準幫了個倒忙。周懷政和丁謂有私仇,他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斬殺丁謂,尊宋真宗為太上皇,擁立皇太子即位。這件事被客省使楊崇勳出賣。丁謂連夜化裝乘牛車到曹利用那裡商量對策。丁謂、曹利用派兵包圍了周懷政的住處。周懷政被俘後自殺。

丁謂乘機乾脆把寇準置於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密謀。這事兒寇準真能被扯上,前有密謀太子監國事洩,後又有豬隊友周懷政想復他為相,說寇準也參與了陰謀,正常人都會信吶。

結果,寇準雖沒被問成死罪,卻被逐出京城。然後,劉娥參政,丁謂為相,寇準的政治生命宣告完結,被丁謂一貶再貶。最終死在海南雷州任上,其妻上奏仁宗乞求夫棺歸故里,但因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陽鞏縣。一代人傑,身後事如此淒涼。

總而言之,寇準的結局其實是由他的剛直個性決定的,因其剛直,遭小人嫉恨,因其剛直,遭劉後生憤,兩派聯手,寇準蒙冤。

寇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誰知他日竟應了這句詩,死於遠隔家鄉萬里的海濱雷州。好在死後十年,仁宗親政,終於雪其冤,然而寇準同志已經看不到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