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为千古一帝,为何不亲自把雍正扶上位当几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夺嫡的局面发生?

张云飞114264261


做太上皇一直是日慕乡关的理想,有吃有喝有钱有女人,无谏臣之乱耳,无奏折之劳形,不闻窗外事,一心度春秋,多好!

但古往今来的皇帝们,无论是盛世明君,还是乱世昏君,都不愿意生前交出权力,甚至到死一刻,还牢牢抓住不撒手,这是为什么?

先从太上皇的起源说起!

太上皇一职始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其实这位老兄一天皇帝也没做过,但儿子出息以后,感念生养恩德,追认父亲为太上皇,可以不做统计。

活着做太上皇的第一人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老头当年很不喜欢三儿子,觉得他好吃懒做,不事生产,刘邦做了皇帝后还拿这件事情揭老爹的短。幸运的是,老头高寿,活到了儿子做皇帝,按照辈分,他就是太上皇,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正经八百第一位太上皇是晋惠帝司马衷,没错,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八王之乱后,他被赵王司马伦篡位,尊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按照辈分,司马伦是他的叔祖父,但称帝在前,太上也不为过,司马伦下台后,他曾短期复位,不过很快病逝。

此后,太上皇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常客,尤其是唐宋两朝,更是大大的,如唐高祖李渊,圣神皇帝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等。

到了明清两朝,太上皇数量锐减,只有北狩的英宗朱祁镇和老寿星乾隆两位。

巨大的数量差距背后是制度的逐渐变迁。

说起唐朝,许多人想到的是贞观、开元盛世,殊不知唐朝也是宫廷政变最为密集的朝代,从玄武门之变,到武则天篡位,再到安史之乱,一个比一个来劲,更不说后半段的牛李党争,宦官专权,终其一朝都伴随着激烈的皇权争斗,太上皇就可以看做是斗争失败的产物。

例如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传位于太子李世民,登上了太上皇的宝座,武则天归政李显,做了太上皇,李旦本无意做皇帝,看到儿子和老妹斗的你死我活,心灰意冷,李隆基更是不想让位,无奈儿子先斩后奏,不让不行。

不是想做太上皇,而是不做不行,失控了!

做太上皇总比做先帝好!

到了宋朝,画风又变了。

第一位太上皇赵佶,是著名的败家子,他做太上皇的理由是:金兵来了,不想做亡国之君,所以匆忙甩锅给儿子。

第二位是高宗赵构,也就是杀岳飞那位,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80岁),本来他不用做太上皇,但他有个致命的问题--没有子嗣。为了颐养天年,只能早早传位给出自赵匡胤一脉的孝宗皇帝。

第三位恰恰是这位孝宗皇帝,他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为的帝王,因为长期操劳,他的身体不太好,所以早早让位给了儿子光宗皇帝。

第四位更有趣,就是光宗,他老爹主动做太上皇传位给他, 他却在继位后把老爹当仇人,从来不去看望,搞的大臣们都看不下去,赵汝愚及韩侂胄逼迫他退位,由太子赵构继位。

要不是中间插个宋钦宗,几乎就是四连太!

比起唐朝大马金刀的抢位子,宋朝更像是小女子闹别扭,奴家生气了,皇帝有什么好的,不做了嘛!

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做太上皇都不那么痛快!

正因为这种不痛快,让明清两代的皇帝学会了一个道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死。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过,一个可以对他人下令的人,其理性和正义感会逐渐被剥夺。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拥有者而言,亲情不过是权力的一部分,纵然血缘上的纠结让他不能像对待臣子那般冷酷无情,但也不会如一般百姓儿女情长。

清朝的传位制度类似养蛊,把一群毒虫关在一起,任其撕咬,最终胜出的就是继承人,这一做法有效过滤了晋惠帝那样的傻瓜皇帝,却也让皇家内部亲情淡薄,父子猜忌、手足相残就不奇怪了。

既然如此,康熙怎么会愿意把位子早早传给儿子?如果儿子如宋光宗一般如何是好?

更何况,康熙安座龙椅几十年,早已与权力融为一体,哪受得了一日无权!

康熙晚年屡屡教导儿子们,要以孝悌为先,看似做父亲的用心良苦,实则是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做爸爸的拿个皇位钓鱼,却让儿子们不要抢鱼饵,想得美!不过是担心儿子们抢过头,把鱼竿拽断了。

儿子们知道父亲的想法,父亲也知道儿子知道他的想法,但是大家都不说破。因为这其中隔着一道天然的鸿沟!

皇权!

电视剧《雍正王朝》就把这种情感十分细腻的刻画出来,老十三为人耿直,却被父亲圈禁了十几年,名义上是为他好,老百姓家有这么疼儿子的吗?

太子倒是个明白人,可惜他暴露的太早,下场就是被废。

哪个阿哥信了,哪个阿哥就输了。

他们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的揣摩上意,战战兢兢的等待判决!不到皇帝死的那一刻,永远不知道底牌是哪张。

至于九子夺嫡带来的风险,的确是个问题,但对8岁登基,14岁铲除鳌拜的康熙而言,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雍正就没有老爹这个本事,所以早早把三儿子毒死,为乾隆继位扫平道路。



日慕乡关


首先,康熙是否真的认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个问题;其次,康熙身体一直不错,是突发疾病去世的,或许还想再观察几年;第三,皇权这种东西,一旦拿到就不会轻易放掉。皇权面前无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么是被局势所迫,要么就是厌倦政务了。康熙显然没到厌倦政务,这种情况下退位,大概只会导致父子反目吧。

第一,康熙是否完全认定雍正可以接班


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一直是历史疑案。康熙究竟是不是让雍正继位,究竟有没有留下明确的传位旨意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别说什么康熙遗诏,那是雍正继位后才颁布的,未必就是康熙的意思)。就算康熙确实是让雍正接班,究竟是对他十分满意呢?还是在所有儿子都不满意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一个毛病稍微少一些的?抑或是在最后实在无法取舍只是凭直觉定了一个?因为康熙花了几十年时间培养的继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废后康熙肯定是很无奈的,重新选择继承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没有下定决心。

第二,康熙对自己的身体或许比较自信


史料记载,康熙身体一直不错。甚至直到他去世前还在打猎,后来是突发疾病,一病不起,结果在不到半个月内就驾崩了。一个临终前不久还在打猎的人,会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吗?想不到。就算要退位,也要选择正确时间点。万一退位了再活了二三十年,你让他多难过?

第三,皇权不会想轻易撒手


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动退位的。有的是发生宫廷政变,被自己儿子胁迫当了太上皇(比如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有的是面临战争,消灾躲祸(如宋徽宗看到金人打来了推卸责任退位)。有的是儿子自行登基,自己不知道就当了太上皇(比如李隆基安史之乱中逃走避祸,结果儿子李亨被拥立为皇帝了)。最奇葩的像是乾隆,因为自己想着活不到这么久,就立誓在位不超过康熙的六十一年,只做六十年皇帝,结果活的太长,君无戏言下不来台只好退位。确实有一些真的是主动退位的,但他们大多是厌倦政务,所以撒手不管,把烂摊子扔给儿子。

康熙至少还是能稳稳掌握朝政的,所以不存在被儿子逼迫退位,题主又说让他帮着雍正稳定政局,所以也不能是厌倦政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退位了就很尴尬,太上皇和皇帝的职权怎么分呢?


如果康熙完全不放权,像后来乾隆传位嘉庆一样,那就起不到作用。因为太上皇不放权,这样的皇帝等于是个太子,既然太子胤礽可以被废,为什么新君就不能被废?其他兄弟照样可以跃跃欲试。如果康熙彻底放权,那雍正没有约束了,他的政策让康熙不满的话他怎么办?看在眼里多难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皇帝,突然要看别人眼色了,你能忍?

如果部分放权,那就是最可怕的结果,因为会造成“两个太阳”。朝中大臣会形成“太上皇党”和“皇帝党”,最后很容易父子反目。


我们来举两个反面典型。一个是战国时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雍,就是提前退位了,自称主父,把王位给了小儿子,结果后来又觉得亏待大儿子,给大儿子更多权力,结果两个儿子势同水火,赵武灵王最后支持大儿子搞政变,被小儿子打败了,一代英主就被自己儿子囚禁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人间悲剧啊。

还有唐睿宗李旦,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但还掌握最高权力。结果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势不两立。最后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杀李隆基,李隆基先下手为强铲除了太平公主。李旦看着妹妹被儿子杀掉无能为力。康熙想学他么?


伊耆角木


康熙皇帝提前退位当几年太上皇?请问康熙皇帝是如何知道自己何时会驾崩?然后在自己驾崩之前未雨绸缪先退下来做几年太上皇为后继之君保驾护航?



实际上康熙皇帝在自己驾崩之前,其实一直保有高昂的激情和身体状况。也就是说康熙皇帝甚至在自己驾崩前的几个月里,还可能幻想着自己还能够继续享受几年阳寿!而且康熙皇帝确实,还没有做过皇帝,他还有很多事情和未完成的帝业等着他去做。

也许康熙在晚年岁月里,尤其是遭遇了培养了40多年的接班人胤礽被罢黜之后,皇位继承人的位置空了出来,随后九龙夺嫡的事情愈演愈烈!正如《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唱的那样:“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只可惜天不假年,康熙皇帝在自己69岁那年便离开了他放不下的大清王朝和祖宗的江山社稷。



很多人说雍正皇帝继位之后,不仅面临着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重重困难,不仅要及时的纠正其父亲康熙皇帝在晚年时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包括整肃吏治、恢复民生、增加财政收入和破除外部威胁和分裂势力。更大的困难则来自于如何应对其手足兄弟们所带来的刁难和质疑。正是因为如此,雍正皇帝在对待自己的这些兄弟们时也丝毫没有手软。相继将反对其统治的几个兄弟削爵、革职、除名软禁,甚至发配到宁古塔。

甚至有很多野史资料显示,康熙皇帝在自己驾崩前留下的遗命诏书,并没有传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当然近些年随着康熙皇帝的传位诏书公之于众,这样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少。但是依然可以确定的是,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成为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的年限并不长。



首先,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胤礽第二次被罢黜,被软禁于咸安宫,至此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皇太子胤礽彻底失去了竞争皇位的优先权和机会。进而才给了其他诸位皇子竞争皇储的机会。而这一年康熙皇帝已经59岁。距离其生命的尽头还只有10年的时间。而此时康熙皇帝刚刚彻底丧失了对皇太子胤礽的所有信心。因此康熙皇帝此时不太可能接着将皇四子胤禛列为储君的最佳人选。因此皇四子胤禛真正被康熙皇帝看中,并且打算委以重任,将整个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交到雍亲王胤禛手中,不过是康熙皇帝最后几年的决定。



因此如果康熙皇帝想要在自己晚年提前退位,为太上皇将皇位提前交给选好的储君。那么康熙皇帝应该在自己59岁之69岁之间选择退位为太上皇,才有可能这个后继之君是皇四子胤禛,而非原来的皇太子胤礽。倘若康熙皇帝选择在自己59岁之前便退位,那么大清王朝的皇位就真的与皇四子胤禛没有任何关系了。


而且,最是无情帝王家,每一个皇帝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欲望都是无穷尽的。除非自己大限将至或者天下大乱,否则每一个皇帝都不愿将管理天下百姓、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权交出。即使是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在自己在位六十年以后,将皇位传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但是乾隆皇帝在自己当太上皇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依然掌握着对朝政的把控和人事的任命。因此乾隆皇帝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实际上并没有交出皇权。因此康熙皇帝也不可能在自己晚年便将皇位传给后继之君。


珞珈山的猫


康熙大帝坐了六十年一甲子还多一年的皇帝,犹如千年的老怪物般,他太清楚太了解太明白“专制皇权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象征着死亡的镰刀,也象征欲望的权杖”。

康熙没有做,也来不及做“双皇蛋”模式,但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就来了这么一手“双皇蛋”,搞得嘉庆皇帝窝囊般过了几年,心中可想对乾隆老爸有多恨。

那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康熙大帝没有这么干呢?

“九子夺嫡”揭开序幕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这个关键的年份,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已经开始上演了。

1.太子胤礽的寄托:按照汉朝立嫡为长的传承文化,太子胤礽从小就被康熙大帝寄予厚望,以备自己在百年之后皇位能够顺利继承与过渡。但太子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太子这一职业之后,变得自己发疯,癫狂。也总是在感慨为什么自己的父皇还没有死去?康熙那时候才是耳顺之年。在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康熙大帝还依然是对太子胤礽是存在希望而且为了平衡各位阿哥的夺嫡之心,又一次被复立太子,这也能证明康熙对于胤礽是存在很大的希望,可是胤礽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最后被废圈禁而告终。

第一梯队已经失败,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的皇子肯定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去争夺太子之位,但康熙就像戏猴般把他的儿子们一直都是戏耍着,看他们的夺嫡闹剧。

2.康熙心里没底:到临终之时都没有确立皇位传承人,在康熙晚期一直都跟大臣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可也没明确是雍正皇帝还是八阿哥允禩,还是十四阿哥胤禵,都有资格。

康熙晚年之时,雍正已经能够代表康熙回到盛京祭祖(远祖,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这也隐含着太子才享受的待遇与权力。

但此时西北叛乱时,十四阿哥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如果发现雍正不合适,可以直接安排胤禵“大将军王”继承皇位,还有人见人爱的“八贤王”允禩。这就是康熙皇帝“含而不露”的手法,权术运用的巅峰。

也证明九子夺嫡是康熙允许下发生的,也是在康熙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的。当然也间接表明康熙对于立谁为帝国的继承人是没有明确,没有想好,或是心里没底。

3.康熙命好活的长:康熙从8岁登基到康熙61年而驾崩,享年69岁。九子夺嫡是在康熙47年开始,距离康熙大帝逝世还有14年,那时候的康熙还能木兰秋狝,外出打猎,日日宠幸后宫妃嫔,最主要的是康熙50年后,登记在册的是4位皇子,证明造福后代的能力是很强,也表明康熙身体康健,你说康熙大帝会在康熙大帝47年九子夺嫡开始之后,就开始做太上皇,做个14年,那给你也不愿意,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何时结束,那谁会做太上皇呢?

4.皇权就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像死亡的镰刀,像权力欲望的权杖:神印王座,皇权权杖这两样是引起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争夺与纷争的根源。专制皇权是能够让人死,让人生的爽感。皇权有父子吗?皇权有夫妻?皇权有兄弟吗?同室操戈,相煎太急的事例还少吗?康熙从8岁御极四海,权力巅峰的滋润,权力就像XX药般是让人上瘾,让人欲罢不能。你看有多少人在掌控权力之时是多少威风八面,退位之后迅速衰老,了无生气呢?康熙大帝作为千古一帝,你想会把雍正扶上位之后,然后在协助他过渡稳定皇权?你以为皇权的交接是做公益事业?你想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还没有退位,唐肃宗李亨就直接上位,最后把唐玄宗被当太上皇,郁郁而终而亡。

康熙大帝在临终最后一刻还紧握权力不撒手,因为他知道一撒手就会身首异处,或是郁郁寡欢,或是孤寂死去,结局他自己都能看得清楚。

故你想让康熙大帝做这么“伟大”的事情是不是太为难他了,最主要你看古代有大作为,大成就的帝王那个是“舍身为别人”的榜样呢?还不是想着“还有什么没有掌控到位的权力”在集中到自己手上呢?

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请关注并回复,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人活着呢,权没了!

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不差钱》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小沈阳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

赵本山:恩?

小沈阳:人死了,钱没花了!

赵本山:人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沈阳:啥啊?

赵本山:人活着呢,钱没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和金钱相似的权利,套用赵本山的那句话就是:

“人活着呢,权没了!”

在我们身边,很容易看到离退休老干部的失落感,在位的时候门庭若市,逢年过节更是人满为患,但一旦退休不在其位以后,应了那句人走茶凉,门庭冷落的那叫一个凄惨,此时此刻,老干部没有心理落差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是凡人。

权利是最难戒掉的毒品

这种心境套用在康熙身上同样适用,皇帝乃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的权利往往会让人欲罢不能,就如一剂成瘾最大的毒品,一旦尝过其味道,就终身戒不掉。纵观康熙一生,其对权力就有着比一般皇帝更为强大的执着,因为在其童年与青年阶段,皇帝的权利一直被当时的权臣们把持,以至于长大后,康熙用擒鳌拜来震慑群臣,树立威信。

后来的很多资料都证明,鳌拜其实没有谋反的心思,人家就是贪了些钱,圈了点地,对于地位如鳌拜那样的人物,这其实都不算事儿。擒鳌拜所列的罪状无疑都是借口而已,杀鸡儆猴就要挑最凶猛的那只鸡,很不凑巧鳌拜很符合这个条件。或许是心存愧疚,后来康熙又把鳌拜免去了死刑,改为圈禁。

这么不容易得到手的权利,康熙又怎能拱手于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玄武门……李渊……的惨痛教训,可是活生生的例子,历朝历代没人能够逃出这个魔咒!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九子夺嫡固然会让兄弟相残,但总比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好得多。

编辑


瓦尔登的船夫


按照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康熙把两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在胤礽当太子期间,康熙的其他皇子基本没有争储君的想法,个别皇子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有所行动。康熙废太子后,才出现了“九子夺嫡”。

如果胤礽不被废,康熙老了,把皇位传给胤礽,自己当太上皇,没有问题。胤礽当太子合理合法,接班当皇帝合理合法,胤礽当了皇帝,皇位已有所属,谁再想争,就是篡位,是要掉脑袋。胤礽接班,皇位可以平稳过度。



可是康熙觉得自己年龄还不算老,身体还行,皇帝还没当够,不想过早交出权力,太子强争,所以他就废了太子。

只有胤礽是正统的,立太子按祖宗规矩办事,康熙可以推脱责任,除了太子胤礽,康熙立谁都受争议。比如说立了胤禛,就会有人提出异议,他即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凭什么立他?你可以说他能力强,可是能力这东西很难丈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说四阿哥胤禛能力强,别的阿哥觉得自己不比他差。所以,夺嫡因素还在。



康熙废太子后,出现了九子夺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康熙又复立太子。太子不思悔改,康熙觉得太子真的不是合格继承人,于是又废了太子。这期间康熙心中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体不好,那时他心中也许已经有了继承人,也许就是四阿哥胤禛,但他没有公布于众,他决心默定继承人。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康熙要立胤禛为继承人就得罪了其他皇子。康熙提前把皇位给了胤禛,自己当太上皇,其他皇子就会把怨气撒在康熙身上。雍正对反对自己的兄弟毫不留情,康熙仁慈,他不会像雍正那样把自己的儿子往死里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皇子们私下里做些对康熙不利的事儿,康熙要防备他们,就会更加焦头烂额。

再者,雍正当了皇帝,怎样对待康熙这个太上皇也不确定。

所以,康熙不当太上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康熙是大预言家吗?既然这么牛X,干嘛不放开限制,让当时的学者经世又致用,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大清之后因落后被强盗洗劫一空,成为一个远富先见的帝王。这样比下来,防范九子夺嫡算什么,可惜康熙不是大预言家,也没有大预言术。

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

历史朝代有很多太子位被夺的情况发生,原因各有不同。康熙时期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康熙活的久,太子位又立的早,太子本来就不是那么贤德的人,故导致了太子盼望康熙早点挂。而且康熙也在后期很是怀疑太子的人品,太子人品不好当然有把柄,所以康熙借着把柄把太子废了。

就是这个期间,其他儿子看到了机会,哪个不想当皇帝,所以演变成了康熙的九个儿子就为皇位明争暗斗,合纵连横。康熙要是能想到这种情况发生,还会这么草率的废立太子吗?

秘密立储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雍正就开始玩起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就使得上任皇帝挂之前,一般是不知道下任皇帝是谁。虽然乾隆禅让给了嘉庆帝位,但是禅让之前连和珅也不知道是嘉庆继承帝王,这就是秘密立储的好处,和清朝的政治如出一辙。




雍正能当皇帝,也不是康熙一开始就决定的,是康熙看到这废立太子之后产生的混乱局面,再加上年老脑袋不灵敏,一些大臣帮了雍正的忙,这才使雍正得能当皇帝。

我们今天可以站在先知的角度看历史,知道历史人物错误的地方,但是我们又能看到未来吗?能避免和杜绝未来一切不好的事情发生吗?照样不能,这是古今皆不能的。


淡看天上月


大权力有大诱惑,小权力有小诱惑,皇权就是至高无上的诱惑。对于皇权是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的。

我们都知道唐高宗晚年患有风疾,已经到了“目不难视”的程度。但他选择监国理政的是媳妇武则天,而不是太子。就是因为夫妻一体,如果自己身体好了,妻子可以回到后宫继续做皇后。但如果是儿子,就不会说:你别干了,你老爸我继续干!所以,不到最后一刻是没几个愿意放手权力的。

历史上,唐睿宗李旦做了太上皇,开始时候也是不放权,但儿子李隆基太强了,通过宫廷政变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顺道逼迫李旦放权;

乾隆做了三年太上皇。他选嘉庆的一个考虑应该就是嘉庆听话。有助于他做有实权的太上皇。他真的做到了。

要稳稳当当做有实权的太上皇,太上皇本人要绝对“硬核”,被扶上的“儿皇帝”要弱。康熙是硬核没问题,但他儿子没一个是弱的。之前的废太子和后来的雍正都不是“儿皇帝”的主。看看他们哪个是甘愿受制于人的。轻易地让位做太上皇,才最容易祸起萧墙。历史上那么能打的赵武灵王就是自己放弃王位辅助幼子最后活活饿死于沙丘宫。

再有,没必要。俗话说“主少国疑”。康熙儿子都成年了,而且都是有学识有能力的,无论选哪个都可以,只是好和更好的问题。

康熙八岁登基,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这得是多么自信的人生。自信自己的能力,自信自己的身体,自己自己的决策。咱们后人看到的问题他也许根本就没想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这个问题其中包含着诸多方面。

第一,“千古一帝”的称号,是关于康熙帝的对于清朝创业和守成的功绩而言,并非说明康熙帝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最起码,在面对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方面,康熙帝做的很失败。皇家毕竟跟普通家庭是不同的,背后实则是权力的象征,也正因如此,皇子们才过得如此水深火热,暗中较量,你死我活。 所以“千古一帝”并非万能的。

第二,历史上的太上皇大多是被逼迫的。

李渊在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后,被迫当上了太上皇,虽然夜夜歌舞升平,但却失去了权力,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唐玄宗在马嵬驿事变,安史之乱后,也当上太上皇,实则都是无奈之举。

或者一部分皇帝可以操控局面,虽表面上当了太上皇,但实权仍在自己手中,如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当太上皇,主要是为了赢得一个好名声,向祖父康熙看齐,但实际上与当皇上的时候无异,嘉庆帝在乾隆当太上皇的四年里也是处处掣肘,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可以想见,当太上皇并不是什么好事,当时的康熙皇帝既不需要做,也不能做太上皇。自己的儿子各个对皇位虎视眈眈,康熙既然能看透太子党和八爷党,又怎会不知四爷党在搞什么,一旦退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牢牢控制着皇位是自保的重要前提。

第三,康熙帝还没有拿定主意令谁即位。

《雍正王朝》里所演的,雍正之所以即帝位与乾隆有关,实际是不真实的,当时废太子之时,弘历还没出生。所以雍正登皇位与康熙皇帝看中弘历丝毫无关。在当时搞得满朝风云的太子党和八爷党已经让康熙皇帝筋疲力竭。

对于早年立太子一事,也深感后悔,认为这是一招错棋。因此,康熙帝最后也没确定好究竟让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继位。这也造成了后来雍正帝篡改遗诏之谜等等。雍正帝不一定是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儿子,也不一定是康熙皇帝认定的新君,所以说,康熙皇帝更没必要专门扶持他了。


夕阳下的晚枫


康熙晚年没有处理好继位人的问题,进而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康熙太过于看重自己手中的皇权,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现康熙让位去做太上皇的情况。

康熙的一生,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抗击沙俄入侵,在维护清朝政局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开创了康熙盛世,同时,康熙还极大的削弱了满洲贵族议会和八旗旗主王爷手中的权力,大力打击朋党,使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也就映射出康熙实际上是对皇权非常看重的君主。

康熙对于皇权的重视不仅仅是针对于外臣,对于自己的儿子,但凡挑战皇权,也都没有没有好的下场。

康熙“一废皇太子”,与太子胤礽勾结外戚索额图集团,排除异己,觊觎皇位密不可分,而朝中大臣对于太子的巴结与谄媚已经极为严重,而太子也在百官的迎合中忘乎所以,不仅公开索贿,对于康熙也开始不孝和不敬,最终被康熙所废黜。

八阿哥胤禩,因为得到了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员的支持,进而引发了康熙的“羡慕嫉妒恨”,实际上,也是由于八阿哥获得的广泛支持在康熙看来是对皇权的触动,因而也被康熙所厌恶,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

除了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还有大阿哥胤禔以及十三阿哥胤祥,也是因为在“两废皇太子”的过程中表现的过于活跃,进而干预了康熙对于继位人的选择,而被康熙所厌恶,受到了康熙的处罚。

这些都说明,康熙皇权问题上,对于儿子和对于朝臣的态度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皇帝的绝对威严,绝对不允许挑战皇权。特别是在继位人的选择上,康熙自始至终都奉行着“一言堂”的原则,也正是因为康熙的这个态度,反而是适得其反,更加助长了皇子们争夺皇位的野心,进而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日趋白热化。

所以,让康熙提前退位去做太上皇,是很难实现的一个假设。


由于雍正继位时留下了重重谜团,并且成为了历史上的悬案和疑案,这也使得康熙到底准备传位于谁,还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一部《雍正王朝》让我们似乎是让我们看到了康熙传位雍正的整个过程,可是殊不知,《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的过程的历史蓝本来源于雍正自己所撰写的那部《大义觉迷录》中的描述,并不能解释康熙自己认定的最终传位人到底是不是雍正。

而在康熙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安排也给历史留下了许多的疑问。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夺位的最大竞争对手十四阿哥回京,康熙随即要求十四阿哥离京,并没有将其留下,此时距离康熙去世已经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康熙这样做是故意调离十四阿哥,还是为了保护十四阿哥。

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安排雍正前往天坛代为祭天,这之前都是太子代康熙去的,康熙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就代表着让雍正接班自己成为新君,还是康熙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意调离雍正同时籍此控制雍正呢。

康熙去世时,身边除了皇子之外,只有隆科多了,而隆科多在康熙死后随即关闭九门,同时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天时间,直至雍正皇帝顺利登基。而在雍正继位后,起初对于隆科多是礼遇有加,封赏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随后又诛杀了隆科多,是不是就是为了杀隆科多灭口。

即便是博物馆中有所谓的“康熙传位诏书”的存在,可历史上一直以来,对于雍正的继位就有“遵诏继位说”、“矫诏篡位说”以及“无诏夺位说”三种说法, 也不能证明雍正继位的到底是如何继位的。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是有这些历史谜团的存在,我们也不敢肯定,即便是康熙真的有意做太上皇而让位给新君,那么新君就一定是雍正皇帝么。


历史上出现太上皇的情况毕竟是少数,而能像乾隆一样善终的太上皇更是屈指可数,多数的太上皇的结局不是非常的悲惨,就是非常的憋屈。

历史上的第一个太上皇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老太爷,由于刘邦一直以赤帝之子自居,说白了就是不认自己的这个亲生父亲,所以这位太上皇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太上皇做的同样憋屈的还有唐高宗李渊以及唐睿宗李旦,自己的儿子继位之后,自己就成为摆设,地位大不如前,这种情况必然是权力欲极强的康熙皇帝所不愿看到的。

而太上皇的另一种结局就是康熙所更不愿意接受的了。“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后,竟在沙丘宫变中被活活饿死;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由于对于冯太后不满,因而选择禅位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己做了太上皇,自己却在二十三岁时离奇死亡,他的死与冯太后也不无关系。

饱读诗书的康熙皇帝必然了解历史上太上皇们的处境和结局,不管是做的憋屈,还是结局的悲惨,都是康熙所不想的,因而康熙也不会将皇位传给儿子,自己去做太上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