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2017年棉花产量,看看我们7月底的预测对不对

回顾一下2017年棉花产量,看看我们7月底的预测对不对

7 月底8月初,以蕾、花、铃为代表的棉花产量器官总量基本定型,并与当年的棉花产量有较强的相关性,以此为依据,研判当年棉花产量趋势是地区农技部门多年来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客观评价当前地区棉花生长发育状况,科学预测当地区棉花产量形势,利用地区农技系统多年开展的棉花中期调查工作积累的历史数据,通过与去年和历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分析,认真总结棉花各项重大技术的运用效果,分析棉花生产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及时部署下阶段棉花田管重点。

一、7月下旬地区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因素构成状况

根据现阶段棉花生长发育状态及产量器形成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棉花株高、平均单株果枝数、平均单株大铃数(直径≥2cm)、平均单株小铃数(直径≤2cm)、平均单株花数(当日黄花)、单株蕾数和平均亩收获株数,根据收获株数,计算每亩总大铃、小铃、花、蕾及铃花蕾总数。以上调查数据与去年和历年平均数比较,分析现阶段棉花已成产量及后期产量形成潜力,以此为依据判断当年棉花产量趋势。

(一)陆地棉

通过对各县(市)上报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详见附表),结果为:今年全地区陆地棉平均株高为74.43cm,较去年同期增加3.37cm,较历年(2010年-2016年中期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下同)增加4.02cm,平均单株果枝数8.86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0.18苔,比历年增加了0.42苔;平均单株大铃数4.5个,较去年同期减少0.7个,比历年同期增加0.69个;平均单株小铃数3.56个,较去年同期少0.50个,比历年同期增加了0.45个;平均单株花数1.10朵,比去年增加0.49;平均单株蕾数5.4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0.49个,比历年同期增加0.22个。调查涉及条田平均亩收获株数为1.06万株,较去年减少0.11万株,较历年减少0.17万株;按收获株数折算,现有亩总大铃数为4.79万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28万个,比历年增加0.09万个;亩总小铃数3.75万个,较去年减少0.99万个,比历年减少0.03万个;亩总花数1.16万朵,较去年增加0.43万个,较历年增加0.12万朵;亩总蕾数5.74万个,较去年减少0.04万个,比历年同期减少了0.60万个。每亩花、蕾、铃总数为15.45万个,比2016年减少了1.86万个,比历年减少了0.43万个。

(二)长绒棉

长绒棉各调查点今年平均株高86.59cm,比2016年增加11.51cm,比历年增加4.87cm;平均单株果枝数12.68苔,比去年增加1.2苔,比历年增加0.42苔;平均单株大铃数6.36个,较2016年减少1.15个,比历年增加了0.24个;平均单株小铃数2.34个,与2016相比减少了0.15个,比历年减少0.55个;平均单株花数0.4朵,较去年同期增加0.05朵,较历年同期减少了0.25朵;平均单株蕾数3.61个,较去年同期增加0.6个,比历年同期减少了0.94个;今年调查条田内长绒棉亩保苗株数1.17万株,较2016年减少了0.07万株,比历年减少了0.14万株;长绒棉平均折合亩总大铃数7.41万个,较2016年同期减少1.82万个,比历年同期减少了0.62万个;平均亩总小铃数2.73万个,较2016年减少0.34万个,比历年同期减少1.09万个;平均亩总黄花数0.46万朵,较2016年增加0.04万个,比历年同期减少0.38万个;平均亩总蕾数4.23万个,较2016年增加0.52万个,与历年同期较少1.84万个;

每亩花、蕾、铃总数今年为14.82万个,较2016年同期减少1.6万个,比历年同期减少了3.72万个。

二、2017年棉花产量趋势分析

(一)陆地棉

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地区陆地棉单株大铃数和小铃数均较去年分别减少了0.7和0.5个,单株花蕾数较去年增加0.51个,亩收获株数减少约0.11万株,每亩大小铃总数累计减少2.27万个,减少幅度达到20.1%,亩花蕾铃总数较去年较去年减少1.86万个,减幅达到17.1%。与历年相比,单株大铃数和小铃数分别增加了0.69和0.45个,单株花数和蕾数分别增加了0.29和0.22个,但因收获株数减少0.17万株,亩总花蕾铃总数与历年相当。因此,今年陆地棉虽不及去年,但可维持与历年平均水平。分县市看,沙雅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陆地棉单株大小铃数与去年基本持平且收获株数变化不大,因此花蕾铃总数与去年相当。主要是库车县、新和县和阿克苏市无论单株大小铃数和收获株数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对全地区平均数据有一定下拉作用。综合以上因素,预计今年陆地棉单产略低于去年,与历年平均水平相当。

(二)长绒棉

据统计,今年全地区长绒棉种植面积约114万亩,较去年减少98万亩,长绒棉调查涉及的最大两个样本县阿瓦提和阿克苏市种植面积占到地区总面积的80%左右,因此调查数据较具代表性。从调查结果看,长绒棉各项产量预测指标均不及历年和去年,主要是单株大铃数和亩收获株数下降明显,导致亩总花蕾铃总数分别去年和历年减少了1.6万个和3.78万个,减幅分别达到10%和20%。另外,今年长绒棉种植主要集中在基本农户,而生产企业及种植大户大幅减少了种植面积,两者种植水平差距较大,因此,长绒棉单产水平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三、各阶段棉花生长发育状况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气象条件是影响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生育期内总热量条件、光照条件和阶段性极端天气过程,都会对棉花生长及产量造成重大影响。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资料,2017年4~7月地区主要棉区总热量条件与历年相当,较去年偏差,其中≥10℃积温较历年偏多,≥15℃和≥20℃积温除沙雅、柯坪较历年略偏多外,其余县市均偏少,表明今年截止目前棉花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略显不足,特别是6~7月热量强度不足,导致蕾铃发育较为缓慢;降水量4月较历年偏多50%以上,6月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偏多8成,7月平均偏多2成,部分县偏多2倍;7月出现的一波高温天气虽持续时间不长,但强度较高,对棉花座铃造成一定影响。

(一)播种期间气象因素及影响

3月下旬,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膜内5cm、10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间较历年提早3~5天,棉花可播期和适播期均明显提前。各县市棉花于3月底至4月初陆续开播,但4月5日起至5月2日棉花播种期间,地区范围内连续出现4次较明显的降水降温过程,使各县市不同时段播种的棉花及生长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一是棉花出苗率明显偏低,早播棉田表现更加突出。根据地区农技部门的调查,大部分棉田出苗率在60~80%,出苗率超过80%的棉田较为少见,有相当部分棉田出苗率不足70%,是近几年出苗最差的一年。二是出苗期明显延长。正常情况下,棉花从播种至出苗约8~12天,但由于今年播种期间频繁出现低温天气,棉花出苗期明显延长,部分棉田甚至达到18天以上。三是前期棉苗明显偏弱,出苗期间地区气温普遍偏低,棉苗生长缓慢,表现为茎杆细弱、叶片小,不少棉田呈“僵苗”状。此外,降雨造成的土壤板结、表层土壤返盐,使棉苗根系发育受阻,对棉苗前期生长不利。四是生育进程明显滞后,根据地区棉花生育动态监测情况,5月16日至6月15日期间,全地区棉花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不及去年和历年同期,特别是前期差距较大。

(二)苗期阶段气象因素及影响

进入5月后,气温回升加快,全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0.8℃,期间还出现4~5日33℃以上高温天气,对棉花生长较为有利,棉苗开展出现恢复性生长,但棉苗生长偏弱及生育进程大幅滞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观。5月16及25日地区农技系统连续两次棉花生育动态监测情况显示,棉花株高和主茎真叶数均较去年和历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减少,棉花见蕾期和现蕾期也较去年和历年同期明显推迟,生育进程同比滞后达7天以上。进入6月,除中旬出现一波高温天气,气温较常年偏高2~4℃外,上旬和下旬各县市气温均较历年偏低,总热量和热量强度仍显不足。根据6月3日、6月17日第三次、第四次棉花生育动态监测数据,棉花各项生长发育指标虽仍低于去年和历年同期,但差距逐渐缩小,至6月26日第五次调查时已接近历年平均水平,但仍较去年有明显差距。

(三)花铃期气象因素及影响

温度方面,进入7月以来地区范围内气温波动较大,7~11日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除乌什外,其余各县市最高气温达到39~40.9℃,突破历史极值,对棉花座铃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持续日数较少,相比2015年7月中旬至下旬连续近20天的高温天气而言,其对棉花生长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蕾铃脱落程度相对较轻。降水方面,7月中下旬各主要植棉县市多阵性降雨天气且分布不均,对棉花生长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一是频繁的阵性降水过程阻止了持续高温天气的出现,对棉花成铃和减少脱落较为有利。二是部分灌水不足或受旱棉田因降水缓解了旱情,减轻了因受旱导致棉花旱衰现象的发生。不利的方面:一是部分棉田因降水量过大土壤水分过于充足,导致棉花旺长枝叶繁茂,通风透光条件变差,对中下部成铃和已结棉铃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二是降水频繁导致部分荫蔽棉田湿度过大,有利于黄萎病的扩散蔓延,另外也造成部分棉田棉铃病害有所加重,造成中下部棉铃霉烂、脱落,影响成铃质量。

四、棉花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针对特殊苗情的处置措施较为迟缓

由于播种期间的频繁降水,使不同阶段播种的棉花出苗均受到较大影响,面对今年出现的特殊状况,各地积极应对,采取及时放苗、查苗补种等措施进行补救,特别是沙雅县、阿瓦提县措施较为得力,因此棉花缺苗程度相对较轻,及时补种后棉花较快出苗,田间大小苗差异较不明显,为棉花正常生长和后期田管争取了主动。但相比之下,部分棉农采取措施较为滞后,雨后破壳、放苗不及时,造成缺苗严重;补种不及时播种穴内墒度散失,导致补种后出苗差或即便出苗也时间偏晚,生长发育严重滞后,难以形成有效产量。

(二)化学调控技术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是对苗期化调不重视,导致苗期旺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进入5月后气温快速回升,部分棉田棉苗生长过旺,表现为子叶节偏高,主茎节间偏长,叶片肥大,根系发育迟缓,容易造成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失调,现蕾期推迟,现蕾节位提高,不易形成壮苗。由于今年4月播种期间降水降温天气过程频繁,棉花出苗期延长,出苗后棉苗较弱生长发育缓慢,多数农民对苗期化调存在疑虑,没有在苗期采取及时化调措施,是目前我区棉花管理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二是打顶后的化控时机和用量掌握不准。个别棉田化控过量,尤其是棉花打顶后,倒三果枝伸长不足5cm之时,提早喷施缩节胺重控,棉株主茎上部节间密集、叶层重叠、不利于形成盖顶桃,棉花单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个别棉田化控偏晚或未进行化控,棉花长势偏旺、叶大柄长、棉株高大、节间偏长、棉田郁闭,通风透光差,对棉花光合作用不利,蕾铃脱落加重。

(三)高温天气滴灌棉田滴水不足、周期偏长现象突出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普及,面积的不断扩大,为改善地区棉花生产条件、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单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今年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也暴露出我区滴灌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设计轮灌周期偏长,目前我区大部分滴灌系统设计轮灌周期一般为7~8天,在出现极端高温的情况下,需将轮灌周期缩短至5~6天,才能保证使棉田保持湿润状态,有效应对高温。二是单次滴水量明显不足,受系统设计和水源限制,棉田单次滴水量明显不足,无法保证足够的湿润深度和宽度,每次滴水保持的湿润时间有限,导致棉花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在出现持续高温的情况下,此种现象更加严重。

(四)盲目施肥和养分配比不科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实不到位,盲目施肥、施肥不足和过量施肥的现象并存。个别棉农亩基肥、追肥施用量高达180公斤之多。同时追施的肥料养分配比不合理,追肥重施尿素,养分配比单一,营养不全面,不能满足棉花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轻施配方肥,个别棉农对配方肥的认知有误区,认为配方肥含量低、价格高,存在抵触情绪。在棉花种植成本增加效益压缩的情况下,过量施肥大大增加了棉花的生产成本,加之追施的肥料养分配比不科学,投入产出比下降。另个花铃期追肥量不足、养分配比不合理,花铃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养分需求的高峰期,部分棉农对花铃期追肥工作不够重视,追肥量明显不足,在养分配比上忽视了磷钾肥和硼、锌等微量元素的投入。

(五)病虫害局部偏重发生

一是苗期棉蚜发生较晚,但发生面积较大,因防治及时及6月中旬高温抑制,基本未造成大的影响,但部分区域和地块棉伏蚜发生偏重,尤其以温县部分乡镇较为突出,主要是防治方法不当,盲目大面施喷施化学农药,对棉花中后期生长及结铃造成一定影响。二是部分区域黄萎病发生较重,但整体发生面积较去年有所减少。三是部分地块棉铃病害有所加重,主要是7月多雨,生长偏旺荫蔽较重的棉田湿度过大加上阶段性高温,易于病原的传播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