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大明王朝竟毁于“小书童”之手!

细节决定成败:大明王朝竟毁于“小书童”之手!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一个“好心”书童不经意的举动,绝对是一把利器,直插末代皇帝崇祯的心脏,最终堵住了与满清“议和”之路,让明朝踏上不归路!

当时,满清已雄据东北大部分领土,随时有入关南下的可能,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可崇祯皇帝正值年轻气壮,自尊心、虚荣心极强,虽内心也很想与满清议和,可就是放不下面子。恰逢一次兵败之际,兵部尚书陈新甲建议,希望与满清议和。崇祯帝就坡下驴,自然乐意试试,他让陈新甲派使节赴清军大营议和。

细节决定成败:大明王朝竟毁于“小书童”之手!

明朝使节到访 ,满清也很高兴,双方很快达成意向,主要是:“天朝”每年能“馈赠”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即可;满清每年上贡貂皮千张,人参千斤。您看,满清一口一个“天朝”的,给足了明朝面子,“里子”上,等于互换礼品,也没吃多大亏,多好的事啊!

明使将议和情况以书面形式密报给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个陈新甲也是个“马大哈”,将密报看完后,随手放置于桌案上,然后回书房练字去了。家童倒是很勤快,见那份密报在桌上,以为是日常必须对外公布的“塘报”,马上誊写并广为传发。这下可不得了,朝野震惊,群情激愤,众大臣一起上书攻击陈新甲是“卖国贼”!事已至此,爱面子的崇祯皇帝也没办法,只有“舍车保帅”,下令处死陈新甲。

细节决定成败:大明王朝竟毁于“小书童”之手!

杀了陈新甲,明清议和的事自然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疏解危局的最后一次历史机会!

假如,我说的是假如,陈尚书的那个家童懒一点或问一问情况,没有将那份议和的密报当“塘报”抄传出去,历史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