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他一生遭遇坎坷,卻發憤著書,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元韻之離騷”。司馬遷則成為我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之一。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誕生在映西韓城縣附近的龍門,這是一個富有詩意和充滿神話色彩的地方。傳說當年大禹曾在這裡治水;還傳說江海里的鯉魚每年都要聚集在龍門下,千方百計想躍過龍門,跳過龍門的就化成了神龍飛去,每年最多也只能跳過72條,這就是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司馬遷很愛自己的故鄉,也很為自已那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家世而驕做。司馬氏原來世代掌管太史”職務,但中間由於戰亂,也曾中斷過,一直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輩,才又做了“太史令”。

從此,司馬談就立志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司馬談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他不斷向當時著名的學者請教,收集史料,走訪天下,想編寫一部反映從黃帝到漢武帝這段歷史的史書。父親的志向使得司馬遷從小也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受到父親嚴格的培養。10歲時,司馬遷就能誦讀《左傳》、《國語》等古代史籍了。他隨著父親來到長安,直接跟隨古文大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又師從今文大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經過一系列名師的指點,年輕的司馬遷已成為ー個博學多才的人。


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20歲了,他開始去遊歷各地名山大川,考察各地風土人情和尋找歷史遺聞軼事。一天,司馬遷來到了長沙北面的汨羅江邊,這裡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沉的地方,司馬遷面對滾滾東流的江水,想著屈原的高風亮節,不禁潸然淚下。這時,他還想著一個人,就是傑出的辭賦家和政論家賈誼。賈誼曾經擔任長沙王太傅,他遭權貴讒言,被漢文帝放逐到長沙,來到汨羅江時,還作了一篇賦來深切地憑弔屈原。後來賈誼客死長沙,一生遭遇與屈原相似。

司馬遷深深地同情他們,於是在《史記》中為他們寫了一篇“合傳”,以表明自己對他們的愛戴。

司馬遷吟誦著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句,離開了淚羅江畔。他爬上了廬山,登高遠望,山川的形勢。令他不得不去考察一番大禹疏導九江的傳說。然後,他沿江東下,登上會稽山,探尋著名的“禹穴”。傳說大禹一生為民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晚年東巡至會稽,死於此地,就葬在這個“禹穴”之中。會稽也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故都,這裡有一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令司馬遷震動。司馬遷由越國繼續遊歷到了吳國的姑蘇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跳望浩如煙海的太湖,古今興亡之事不斷湧上心頭。最後,他還考察了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的故城和宮殿。


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司馬遷離開了江南,又北上去訪問韓信的故鄉和封地淮陰,然後渡過淮河去了魯地孔子的故鄉曲阜,這裡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司馬遷在這裡逗留了很長時間。司馬遷還到了齊國孟嘗君的封地縣,他感到這裡有一種特殊的豪強風氣原來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大量招致天下的豪傑俠客,差不多有六萬多戶人家遷居薛地。司馬遷通過實地調查訪問,掌握了許多材料,因而在《史記》中塑造了一個幫如生的孟嘗君的形象。

司馬遷又遊歷了彭城,這一帶豪傑輩出,沛郡、豐縣等地誕生了一批楚漢風雲人物,當地的百姓告訴了他許多所未聞故事,他對漢朝初年的重要王侯將相,都有了更深的瞭解,他們的故事成了《史記》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司馬遷又到了垓下,去了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蒐集了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結束了大梁的訪問,司馬遷便回到了長安。

司馬遷回到朝廷,被選為一名郎中,成了皇帝的隨從司馬遷跟父親一道經常隨著漢武帝到各地去巡視。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封禪大典,就是先到泰山頂上築壇祭天,再到泰山腳下樑父等小山上祭地。身為太史令的司馬談當然要跟隨皇帝出巡。可是,走到周南(今河南省洛陽附近)時,司馬談生了重病,不能跟著漢武帝去泰山參加大典,只好歇在了周南,他非常失望,病情也就越發重了。

這時,司馬遷奉漢武帝之命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視察、慰問,當他從西南迴來時,得知父親病重,他急忙趕到周南,只見父親已經竜奄一息了。

司馬談見兒子趕來,非常欣慰,他流著淚對几子說:“我命中註定是不能隨天子一同去封禪泰山了。我只有一事放心不下,我死後,皇上將會任用你做太史令,到時候,你要寫成這部史書啊!”司馬遷聽著父親的話,淚流滿面,他對父親用力地點著頭,心裡暗暗發:決不事負父親的希望 定要完成父親的遺願。司馬談帶著遺憾終於離開了人間,司馬遷安排了父親的事,就直奔泰山,向漢武帝覆命,因面參加了封禪大典。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深知史官不虛飾美名,不隱邪惡的優良傳統,他感到身上的重擔責低重大,因而暗下決心,要為之獻出全部精力。司馬遷走馬上任,就開始閱讀、整理國家的藏書,他又準備了大量的資料,就想開始寫作《史記》了。可是,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李陵之禍”不幸降臨到了他的身上。

這是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的事。漢武帝命令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去攻打匈奴,想讓他立功好封他為侯。同時,漢武帝還派了“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去替他管理輜重,以便接應。李陵一向瞧不起這位靠皇妃得勢的李廣利,於是,他對漢武帝說:“臣願意獨自帶兵從另一路出發,這樣可以分散匈奴兵力,減輕貳師將軍的壓力。”


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漢武帝認為李陵在尋藉口,不與李廣利合作,就說漢騎兵已無法調配。這時候,李陵便說步兵也可以。漢武帝見李陵抗擊匈奴的熱情如此高昂,也就答應下來了,並且派老將路博德來協助李陵。可是,路博德不願作李陵的接應人,他上書漢武帝說:“如今正是秋高馬肥之際,匈奴力量較強,還不如等到明年開春再戰匈奴,這樣,把握大些。” 漢會帝見了路博德的上書,火冒三丈,他以為李陵下了戰書,如今卻害怕了,所以推路博德出來說話。因此,武帝下令李陵立即出擊匈奴,不得拖延。

李酸率領五千步兵出征了。開始時勝利的消息頻傳入朝廷,上下為之歡呼。可是,匈奴又調集了幾萬騎兵來對付李陵。幾場惡戰之後,李陵終於算不敵眾,加上沒有援兵,箭盡糧絕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被俘而降。

李陵降奴的消息傳到京城,令漢武帝大為震怒,既而變得怒不可解。他召集大臣們來議定對李陵的處置問題。

朝中上上下下都指責和咒罵李陵的變節投降”司馬遷與李陵的關係不錯,李陵給他的印象是耿直而樸實的,此時,他聽眾人一口否定李陵,心裡就覺得有些不平。他想:前兩天,這些大宦們還盛費帶李陵的功績如今卻看皇上眼色說話把李陵說得一無是處連條後路也不給人家留。想到這裡,司馬遷說:“李陵帶領五千步兵抗擊句奴的主力,英勇頑強,他一聲令下;士兵猶如猛虎下山,與匈奴拼死戰,雖然敗,也是有功勞的。或許李陵投降,是為了等待機會來報國。

漢武帝聽了司馬遷的話,心裡很不舒服,便怒罵道:“你為李陵辯護,而實質是來責備貳師將軍和朕!“隨即,他命令廷尉逮捕司馬遷,把他下了大牢 。


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此時已經是深秋時節,獄卒的折磨,已使他不成人形,他幾次想自殺,可他還存有一線希望,或許皇上會原驚他,放他出獄吧。可是,漢武帝已經下令殺了李陵的一家,消息傳到匈奴,李陵對漢朝絕望了,於是就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匈奴。漢武帝聽說李陵在匈奴深受匈奴單于的器重,心裡就更加惱怒,因而,司馬遷的罪也就加重了。這時候,幾乎所有親朋故舊都對司馬遷避之唯恐不及,他只好在獄中忍受酷吏的百般凌辱,等待著判定罪名,接受處置。

不久,司馬遷被定了一個“誣上”的罪名,要被處死。按法規定,判死刑的人,如果用錢去贖罪,或者去受“腐刑”,都可以免死。司馬遷絕望了。要錢,他沒有。他並不怕死,可是,父親臨終的囑託,他還沒有完成。為了完成他的著作,他只有選擇去受“腐刑”這條路。然而,在司馬遷心目中,“腐刑”是一種比死都還要可怕的奇恥大辱。他這種矛盾的心情,全部反映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一文中。他暗自激勵自己: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他要自己堅強地活下去。司馬遷48歲那一年,接受了“腐刑”這種酷刑。從此,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史記》的著述中去,決心為之奮鬥終生。

兩年以後,司馬遷出獄做了中書令。當時,司馬遷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叫任安,字少卿。司馬遷於公元前93年,寫了一篇自傳體的長信,把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以及隱忍荀活的原因,都詳盡地告訴了任安,在信中,司馬遷還談到了他完成《史記》130篇的情形。這封長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少卿書》,這封信與《太史公自序》一樣,在史學與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以後的幾年,司馬遷仍舊著書不輟。經過十年的奮鬥,司馬遷終於用生命和血汗寫出了博大精深的《史記》,在漢代,人們稱它為《太史公書》。


從父親病逝,到受’李陵之禍‘殃及,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史記》的影響是巨大的,司馬遷為世世代代留下了一筆貴的精神財富。司馬遷逝世於何時,已無從考查,但我們

依據當時的情形分析,他最終的命運定然是悲慘的,然而,司馬遷卻被後世人們所崇敬,所懷念,他的不朽鉅著,也將永遠流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