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则说家风,为人父母须品读

家风,是家庭的风气,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

故事二则说家风,为人父母须品读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好家风如阳光,温暖灿烂,让你知礼仪懂感恩;好家风似大海,宽广包容,让你明事理懂谦让。家风不一定是一句名言、一句经典,它其实就是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润物无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小故事。

故事一:

1920年,有个12岁的美国小男孩和他的伙伴正踢足球时,一不小心小男孩将足球踢到了邻居的窗户上,将一块玻璃打碎了。一位老人立即从屋里跑出来,勃然大怒,大声责问是谁干的?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老人跟前,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宽恕。然而老人却十分的固执,小男孩委屈的哭了。最后,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钱赔偿。

回到家中,闯了祸的小男孩怯生生的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因为其年龄还小而开恩,却是板着脸沉思着一言不发,坐在一旁的母亲总是为儿子说情,开导父亲。不知过了多久,父亲才冷冰冰的说道:“家里虽然有钱,但祸是他闯的,就应该由他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停了一下,父亲还是掏出了钱,严肃的对小男孩儿说:“这15美元我暂时借给你赔人家,不过,你必须想办法还给我。”小男孩从父亲手中接过钱,飞快的跑去赔给老人。在当时,1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

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地读书,一边用空闲时间打工挣钱来还给父亲。由于人小,不能干重活,他就到餐馆帮别人洗碗、刷盘子,有时还捡捡破烂。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并自豪的交还给了他的父亲。父亲欣然的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许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

后来,他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的说:“那一次闯祸之后,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故事二则说家风,为人父母须品读

故事二:

中国农村,在一年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在晒稻谷。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一个孩子连忙帮妈妈抢收稻谷,妈妈说:你赶紧去帮四阿婆家收吧。

孩子听妈妈的话,在大雨来临前,帮四阿婆家把稻谷全部抢收好了。然而回到家里,自己家的稻谷却被大雨冲走了一半。

这个孩子不解的问妈妈:我们家也要抢收稻子,你为什么叫我去帮四阿婆家呢?

妈妈说:我们家比四阿婆家富裕,我们家冲走了一半,还有吃的,四阿婆家的稻子如果被大雨冲走了,那就是她们家一年的粮食。

这个心地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为人慷慨,富有同情心,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母亲那颗善良、仁慈之心,同情穷苦人,给这个农村孩子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位母亲习惯用家常小事教育孩子,凡事多替别人着想,舍己待人。同情和帮助穷人,是这个善良的母亲对孩子的一再教诲,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位母亲叫文七妹,而那个孩子就是一生为人民谋福利的毛泽东。

故事二则说家风,为人父母须品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