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现的古墓都是一些王公大臣以及皇帝的墓,古时候县官那么多,怎么没人发现?

行动是第一生产力


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


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


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

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

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

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

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这样说吧 举例说明:朱重八(朱元璋)他爹朱五四死的时候别说固墓了 连埋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还是地主刘德可怜他给了他一片地 把他爹朱五四给埋了。你就知道平常的老百姓顶多有个草席卷了挖个坑埋了 ;时间长了 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样说楼主可明白?



大秦御史大夫


县官很少有在任上去世的,做了县官,到死的时候,要么升职了,变成了王公大臣,要么卸任了,变成了平民百姓。


清淡滋味坊


古时候下葬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按官员级别而定。这就是孔子和儒家维护的宗法礼教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如果谁要是超出规定规格下葬。那就叫“僭越”。祸及家族子孙。


用户111265010768


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

王公贵族有特权,,等级高,有钱,有资格;县官特权少,等级低,钱少,资格低。就像现在埋在某个地方,你得有那个资格,能够埋在那个地方是一种荣誉,一种光荣。

王公贵族的墓聚集全国的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墓,深挖,20多米深,棺木里三层外三层,密封,倒入石灰,地面堆得像小山似的,县官哪里有这么大的财力和权力调动全国的能工巧匠,平民百姓有的薄皮棺材,有的芦苇一卷,有的直接填沟壑了。

随着时间流逝,县官棺木尸体腐化,风化,混于泥土,是自然原因。人们心中仰高贬低是社会原因,人们虽然痛恨王公贵族的富贵特权,但是心里也惦记着他们的财产,千方百计寻找他们的墓,县官的墓没有多少油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划不来,几乎无人问津了。

从墓葬就可以看出,人们是不平等的,分等级的。有身份的人,一般会进墓葬群。身份一般的,都葬在自己家族的祖坟中了,陪葬品不多,没有保护性挖掘的意义。挖县官的墓没有多大意义,或者早已猜到墓内东西已经风化了,留不下珍贵文物。

真正值得动用文物局力量,进行保护性挖掘的,都是大墓。

特权大小,等级高低,财富多少是造成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现在,这话也施用,你想埋某个地方,得看你有没有资格。





历史风雅颂


因为县官墓规模不大 缺少管理机制加上文物也是寥寥无几 还有一些小盗墓者的光顾


益一9


咋看问题,傻得不成立。稍作思想,会意识到它点中了历史的命脉。

本来,何为历史?过去的人类存活的痕迹,古墓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我们只见王公大臣皇帝墓,未见县官,言外更无万民,这个“见”是真的,我们见到历史也是真的,可是,它不是完全的,仅是真历史一角,而且,是很小的一个角,真历史99.8%以上的内容我们毫无所知,或假装不知,也无人发现。那么,我们所见所学所知的历史,相当于一个人一颗牙齿上残存的渣滓,这点残存的渣滓与这个人就那么一点点联系,却被我们拿来认识这个人的全部。我们大家认识的历史,编写的历史,恰恰是这样的东西。


胡氏口语文


有身份的人,一般会进墓葬群。身份一般的,都葬在自己家族的祖坟中了。

陪葬品不多,没有保护性挖掘的意义。

即便有,也被盗墓贼光顾了。

真正值得动用文物局力量,进行保护性挖掘的,都是大墓。所以你才会这么认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