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與“衡山之謀”

“衡山之謀”是中國封建時期少有的以經濟手段,代替戰爭手段,達到佔領他國目的的謀略。歷史上雖以謀略對其總結,但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謀略,常規的佔領手段大多以戰爭為手段,可見“衡山之謀”也有他的特殊性。

起因

齊國為春秋時期大國,齊桓公想兼併齊國附近的小國衡山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這場戰役是一場侵略戰。為何要選這一個小國下手,從後續情況可知,衡山國“民風彪悍”,說明可能此國有時候對齊國有敵意,並不是甘於擁護齊國的國家。衡山國兵器製作較為精良,說明這個國家有礦產,也是掌握著有些國沒有的資源。所以雖然齊國附近的小國有很多,但是有這兩點原因,齊桓公想要對這個小國下手,使其屈服也不難推斷。

齊桓公想以戰爭手段解決這件事情,但齊國身為春秋時期大國,常以調停的姿態出現,貿然進攻周邊小國可能會引來非議。相國管仲不建議這麼做,他給齊桓公出了一個主意。

管仲與“衡山之謀”

購買其兵,囤積我糧

衡山國盛產兵器,而且製作精良,齊國便在衡山國以平價大肆購買兵器,並將兵器高價賣出。許多國家包括周邊的國家一看這是個賺錢的好機會,便紛紛效隨。衡山國一看這個情形,立馬把兵器的價格抬高,並不惜耗全國之力鑄造兵器。當然這個時候,齊國一看這個情形,在訂購時只交代了定金,並沒有付全款。而衡山國還在繼續打造著兵器。

在放緩節奏的同時, 齊國放出去多名商人,跑到衡山國附近的趙國收購糧食,以低價收購,到齊國再以高價售出。衡山國一看,這又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啊,便紛紛到齊國去賣糧。齊國也囤積了不少糧食,但是衡山國因為鑄造兵器,農業荒廢,款又不能及時到賬,糧食又賣給了別人,國內經濟如泡沫般存在。

管仲與“衡山之謀”

關門放狗,腹背受敵

齊桓公看管仲之計頗有成效,不禁大喜。立即派兵與魯國前後夾擊衡山國,衡山國不戰而降。

其實,從頭到尾,衡山國都是以輸出資源,耗損國力的方式來獲取所謂的利益。反觀齊國以賣兵器的錢屯糧,並使衡山國的國力消耗,確實比較高明。雖然管仲的這種方法在封建時期曇花一現,但是他的這種思路也很新穎確實值得借鑑學習。

管仲與“衡山之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