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椿樹溝煎餅文化館 尋訪革命聖地紅色美食的歷史


走進椿樹溝煎餅文化館 尋訪革命聖地紅色美食的歷史

魯網3月27日訊(記者 範金鑫)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一輩又一輩的沂蒙兒女都是吃著煎餅長大的。3月27日,“新中國成立70週年·點亮沂蒙精神地標”主題活動一行走進椿樹溝煎餅文化館,一起了解關於煎餅的紅色史詩。

煎餅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說煎餅的前身是太陽圖騰,古代東夷人崇拜太陽,仿照太陽的形狀做出又大又圓的薄餅,以表示對太陽的崇敬。在長期煎餅製作、食用過程中,煎餅逐漸融入了民間傳統文化習俗,成為山東地域文化象徵。

在參觀過程中,採訪團成員都被煎餅的濃厚歷史吸引了。據講解人員介紹,傳統手工制煎餅的過程非常複雜,單就攤煎餅的這個工序,就像蒲松齡的《煎餅賦》中所寫,“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越是做法複雜,吃起來就越有味道。


走進椿樹溝煎餅文化館 尋訪革命聖地紅色美食的歷史

關於煎餅的吃法,各地有各自的飲食習俗。最經典也是最普通的吃法:煎餅卷大蔥。拿一大塊煎餅對摺幾下,放上大蔥,抹上辣醬或麵醬,鮮嫩爽口,味道十足。

沂蒙,是一塊紅色的熱土。在這裡,每一座山頭都燃燒過戰爭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鮮血。革命戰爭年代,家家戶戶烙煎餅擁軍支前。

1945年10月,陳毅帶領新四軍進駐沂蒙老區,沒想到新四軍習慣吃大米飯,面對煎餅無從下口,吃得個個累的牙根疼。陳毅老總一看非常著急,命令部隊學會吃煎餅,將其當作一次攻堅戰,並形象地總結成這一段順口溜。“吃煎餅,卷大蔥,張開嘴,往裡擁,牙一咬,手一鬆,吃張不過幾分鐘”。煎餅儲存時間長、方便攜帶食用,非常適合當作軍糧。


走進椿樹溝煎餅文化館 尋訪革命聖地紅色美食的歷史

革命年代,煎餅確實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孟良崮戰役中,沂蒙六姐妹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大姑娘小媳婦,她們帶領鄉親們整天為支前忙碌。孟良崮戰役期間,他們帶領鄉親半個月內為部隊烙煎餅幾千斤,有力的支援了前線。

1959年蒙陰縣人民搬遷78個行政村,動用5萬多民眾修建岸堤水庫,在修建水庫的過程中,椿樹溝的老百姓義務奉獻、積極響應,向建設前方運輸了大量煎餅,在這個過程中起了無比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