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南懷瑾先生曾計劃將個人寶貴藏書全部捐獻出來

二十多年前,南懷瑾老師想將他收集到的那些古籍書籍全部捐獻出來,在西湖邊建一個南懷瑾圖書館。此前南懷瑾老師也託我前往桐廬的分水江上的一個小島,叫做東沙島的地方去看,那是一個風景非常優美、山清水秀的小沙島。

最後老師覺得那個地方缺乏人文滋養,他還是覺得應該把這個圖書館建在西湖邊,因為一個跟他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的一些重要節點有關;第二,南懷瑾老師作為一個浙江人,也飽含著他對家鄉的一份眷念和一份遊子之心。

南懷瑾老師在海外漂泊許多年,他有一個收集古籍的習慣,因此收集了非常多的孤本,以及收集到了非常多的有價值的一些古籍書籍,這些對我們研究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是一筆非常重要的寶藏。當時是二十多年前,杭州也正在建立自己的文化城市的關鍵時期,所以南懷瑾老師委託我與當時的杭州市政府去協商,看有沒有可能在西湖邊選一處地址,作為南懷瑾圖書館的地址。

浙江大學教授 陳立先生

《陳立·山水有相逢》節目 第39期

音頻摘錄

全文如下:


陳立:南懷瑾先生曾計劃將個人寶貴藏書全部捐獻出來


編者

陳立先生,系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

本文系作者《陳立·山水有相逢》節目 第39期音頻。

【故人·南懷瑾】寄情西湖,近鄉情怯:佛學淵源與一份未竟的遺憾

陳立

( 陳立·山水有相逢 第39期 )

古語說,仁者如山,智者如水,山水有相逢。

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講述一個國學大師南懷瑾與西湖山水的因緣的關係,南懷瑾老師也因為西湖的山水,使他的生命軌跡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轉折。

南懷瑾老師在16歲那年來到杭州,進入當時的國術館,其實是武術館習武。當時的國術館就是由前西湖博覽會的部分房屋改建而來的,因此南懷瑾老師很早就來到了北山路,而且跟北山路有很深厚的情感聯繫。因為老師的一生當中,第一次接觸到佛學,也是發生在北山路。

北山路在秋水山莊的西邊,有一個牆門一樣的房子,上面寫著先賢寺,先賢寺的最後一任主持,也是弘一法師的好朋友弘傘法師。當年南懷瑾老師在先賢寺門口遇到了一位先賢寺的僧人,不是弘傘法師,這位僧人就向南懷瑾老師介紹了佛學,並且也請南懷瑾老師去先賢寺閱讀經文,討論佛學。也因此,南懷瑾老師與佛學結緣,以至於後來在峨眉山出家,研習佛學,這個因緣就在北山路的先賢寺。

二十多年前,南懷瑾老師想將他收集到的那些古籍書籍全部捐獻出來,在西湖邊建一個南懷瑾圖書館。此前南懷瑾老師也託我前往桐廬的分水江上的一個小島,叫做東沙島的地方去看,那是一個風景非常優美、山清水秀的小沙島。

最後老師覺得那個地方缺乏人文滋養,他還是覺得應該把這個圖書館建在西湖邊,因為一個跟他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的一些重要節點有關;第二,南懷瑾老師作為一個浙江人,也飽含著他對家鄉的一份眷念和一份遊子之心。

南懷瑾老師在海外漂泊許多年,他有一個收集古籍的習慣,因此收集了非常多的孤本,以及收集到了非常多的有價值的一些古籍書籍,這些對我們研究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是一筆非常重要的寶藏。當時是二十多年前,杭州也正在建立自己的文化城市的關鍵時期,所以南懷瑾老師委託我與當時的杭州市政府去協商,看有沒有可能在西湖邊選一處地址,作為南懷瑾圖書館的地址。

他跟我說了以後,我拿著攝像機把北山路由斷橋邊一直到西泠橋邊全部拍了一遍,老師最後選定的是閒地庵。閒地庵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沒有了,它現在在閒地庵的遺址上面,主要是一個變電站、一個垃圾收集站、一個公共廁所,還有一些園林工人的宿舍。面積不大,但是如果建成為一個圖書館的話,是非常合適的。

可是閒地庵正好位於北山路、葛嶺路的交界口,它的後邊就是北山路84號。因為考慮到省委宿舍的安全,還有當時對於海外贈送圖書、建立圖書館的種種限制,南懷瑾老師的這個願望未能實現。

南懷瑾老師除了對西湖有深刻的印象和眷念之外,在他的人生經歷當中,還有一段與西湖有關的重要轉折點。抗日戰爭勝利後,南懷瑾老師來到杭州,在當時的中天竺的中印庵閉關,中印庵就是今天的杭州市佛學圖書館的所在地。中印庵幽靜,而且是一個修心養性的極好的地方。

老師當時在中印庵當中閉關了接近三年,認真地思考了自己人生的選擇。當時老師對我說,他想得最多的是如果出世,其實非常容易拯救自己;如果入世的話,那更大的可能是消耗了自己,拯救了世人。老師在整個思考的過程當中,最後還是選擇了入世,留在世俗的世界上,用自己的學養、用自己的修行、用自己的智慧,來共渡眾生。

所以中印庵在杭州的中天竺,也是南懷瑾老師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南懷瑾老師喜歡西湖的山水,他總是把自己的很多生命節點上要發生的事,放到了西湖邊。因為沒有辦法在西湖邊建立一座南懷瑾圖書館,老師最後把這些書籍搬去了太湖邊的廟港,搬去了太湖大學堂,老師自己也在太湖大學堂開課、授業,然後終老在了太湖大學堂。

老師能夠去吳江的廟港,有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未能實現將自己的南懷瑾圖書館建在西湖邊,是老師的很大的一個遺憾,我覺得也是西湖的一個很大的遺憾。南懷瑾老師一直認為,從風水的角度來看,西湖是一個聚寶盆,因為它的周邊群山環繞,向東南方向傾斜開口,容納著東方的朝霞,也容易凝聚寧紹平原所帶來的豐沛的人文素養的滋潤。

老師對西湖的眷念還因為西湖的山水當中,有很多仁人志士,有很多將自己的情感世界,將自己的終身追求與這一方山水,與這一方人文聯繫在一起了。老師經常會講到張蒼水,講到于謙;但很奇怪,在與老師的交談當中,他較少提到岳飛,他提到較多的還是張蒼水和于謙,這也是一個一直到今天也非常令我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要努力在張蒼水、于謙跟岳飛之間尋找到一些他們之間的差別、不同,還有究竟他們又代表著哪一種對山水、對人文的那種眷念呢?

南懷瑾老師離開杭州以後,再沒有回到過杭州,實際上老師的這樣子的一種對西湖山水的熱愛,他覺得是自己內心深處最軟弱的一塊。我相信南懷瑾老師如果有機會重新在西湖邊談笑風生,他一定有自己另外一番的對這方山水的理解。他離開西湖之後,再不願意回到西湖,實際上我覺得他是因為對西湖、對西湖山水愛之甚深,而不敢直面這個自己所愛的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山水,至愛、至信也莫過於如此了。

遺憾的是,西湖邊少了一座南懷瑾圖書館,南懷瑾老師少了一次在西湖邊談笑的機會。也好,因為有了這一份遺憾,我覺得西湖山水又多了一個故事。

好,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