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原文:[作料須知]: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大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善烹調者,醬用伏醬,先嚐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例。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其他蔥、椒、姜、桂、糖、鹽,雖用之不多,而俱宜選擇上品。蘇州店賣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

淸 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評定菜餚好壞的標準是色、香、味、形、器、營養和衛生。一道菜上來首先是顏色和香氣,也就是講菜上來眼睛先吃,鼻子嗅到味,這才能嚐到嘴裡,頭二關不好可能就不吃了,然後才是形狀和盛漿器皿。還要考慮到營養衛生,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味道,因為菜做出來是吃的,當然也有為了比賽和某些目的做出的花稍菜。做一道好菜大凡有三要素,火候、調味、用芡這三項缺一不可,調味至關重要,調味要用作料。打個比方這作料就好比婦人,穿戴的衣服和首飾,一個女人雖然漂亮,善於修飾打扮自己,但穿著破衣藍衫,就是西施那樣的美女也會減色不少。俗話人憑衣裳,馬憑鞍。人是孤樁,全憑衣裳,就說得這個理。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烹飪也如此,醬用什麼醬,油用什麼油,醋用什麼醋都有講究,何況這些原料先不說真假,就是真貨品種性質都不同,正如袁枚所說醬用伏醬,先嚐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娘,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冽,而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差,醋有陳新之異。在使用時不能有絲毫差錯,您說這有多講究吧。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俗話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光調料就佔四項,您看調味重要吧,在日常進貨渠道中以調料最為複雜,就拿香油來說,芝麻炒的火候不一樣,出的油也不一樣,打古時侯,香油就有造假,買香油問你要幾成油,也就是幾成真香油,摻上幾成其它的如棉仔、豆油之類色澤相同。這些油比重大,香油上浮,讓你聞時先聞蓋上的真香油,然後用油提把油從油蔞打出來,這樣的油回家一使就知道了,另外還有二茬油什麼的。現在高科技了造假就更容易了,更可氣的是有一種香油精,一兌色味以假亂真,價錢便宜,您想芝麻都10元錢一斤了,一斤芝麻才能出幾兩油,這種油才每斤13元錢。這對得上賬嗎?小心別讓便宜咬住。在如水煮魚回收油一直持有爭議,有說口水油,有說老油味道好,但其中有一個最重要關鍵是成本問題,如果真用純清油來做,一鍋魚須最少用3至4斤油,每斤油進價多少錢 ,還要加入香料去熬製,在加上利潤,您算算多錢一鍋才能吃到。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說到油,它不光是導熱體,也是調味,炒一盤菜或冷拌菜加點香油,橄欖油提味很香,在行業內高手多自制許多料子油調味,如花椒油、泡椒油、雞油、大油、大料油、蔥油、蒜油、五香油、蔥姜油、辣椒油、菌油等等,每種油熬製都有比例和製法,不是隨手一抓就行,比如花椒油炸制,要清油配上一半香油,下炒勺,在火上燒熱後,放入半兩花椒炸到深紅色,把花椒撈出剩下的油即是花椒油,一般500克油用50克花椒,這花椒絕不能炸黑糊,這才香不發苦。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蔥油雖叫蔥油,絕非只放蔥炸糊即可,要用油10斤、香菜根1.5斤、蔥4斤、姜1.5斤,把姜蔥拍碎,先用小火把姜炸香,沒水分焦黃時,在放蔥用小火慢炸,火烈了會有異味直到所有原料炸幹、炸焦、炸香時放入香菜,再待炸香後撈出,此蔥油姜蔥不可炸糊,是制蔥燒海參,蔥燒蹄筋類必備之物。和此油相似的還有糊蔥油和五香油,製法相同,只是糊蔥油炸至微糊火大一些,五香油則加入花椒大料等五香料。這些油各有用法,但主要用於燒扒菜和自己的使用習慣,北方廚師多用,還有一種菌油是選用雞棕菌,松茸菌用清油、香油小火炸至雞棕幹香連油一起用,無論是炒素菜,拌涼菜放上一點都香得很。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說完油在說醬,袁枚講醬用伏醬有清濃之分,醬在中國古代烹飪中佔居重要地位,那醬是什麼年代產生的呢?明朝蜀人張岱在《夜航船》中對飲食創造歷史做了回顧:有巢氏教民食果,燧人氏始鑽術取火,作醴酪,神農氏始教民食谷,加於燒石之上而食。黃帝始具五穀種。神農的兒子開始種莊稼,教民食蔬菜瓜果。燧人氏作肉脯,黃帝作炙肉,成湯作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醬。)禹作鯗幹,吳壽夢作酢(醃魚、糟魚)。神農諸侯夙沙氏煮鹽,嫘姐作〔酉意〕(梅漿,梅與鹽一起,是當時重要的調味品。嫘女,又稱嫘姐,傳說乃黃帝元妃),神農作油,殷果作醯(醯:醋),周公作醬。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張岱把周公尊為醬之始祖,雖雲周公做醬,但實際上醬的生成要比周朝遠得多,最早醬叫醢,成湯作醢一事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也有記載,而醬之名確起於周,山東有地區把醬就叫周公醬,可為什麼周公被尊為開山鼻祖呢?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現在一提周公只知道會解夢萛命其實不然,周公精通周易用八卦推測占卜自然不在話下,但周公的最大功績是制定禮儀,就拿結婚來說,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民經七禮後方可成婚合巹,所以接婚也叫成周公之禮,周公設立了國家制度,沒規矩不成方園,現在的閭、鄰、裡、族、州、縣、鄉的編制都是那時傳下來的,北京故宮也是按周禮左祖右社前朝後庭的祖制而建。那周公又怎麼和醬連繫到一起,成為做醬的祖師爺了呢?實際上週公不會去親自做醬,而是把制醬歸納了,“醬率百味”印證了醬在中國烹飪調味體系中的龍頭作用。成為諸多調味品的總稱。我們現在所稱之醬,可追溯是兩漢時期產生的。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說來有趣,要說古傳周公做醬,太公封神首開醬字先河,這老二位應為“醬神”,可後世醬園即沒有供周公也沒供姜子牙,供得卻是東漢文學家蔡邕。蔡邕字伯喈,河南陳留圉人,說蔡邕各位不熟,但提起他閨女那是人人皆知,就是文姬歸漢的那個大才女蔡文姬,蔡邕是她親爹,蔡邕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善識琴知聲律,曾有焦尾瑤琴傳世,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也不知到底誰是醬的祖師爺

蔡中郎固然博學多才,但查諸史傳,不見其善於醃菜啊,本人與醬園業也毫無瓜葛,但蔡”與“菜”同音,“蔡邕”與“菜傭”又是同音,因而蔡邕也就成了醬之祖師神,想來也是跟諧音有關。此講未必確實,原本灰色幽默,聊備一說,然百工技藝,各祠一神為祖,蔡邕被醬園業奉為了祖師名號,自唐代至今己有千年或許還是有其它人所不知的原因,奉蔡邕為醬神本來有趣,更為有意思明清時南京的醬園業奉顏真卿為祖師爺尊為“醬菜之神”。就是那顏柳歐趙的顏真卿,顏魯公祠成了南京醬業的祖師廟,這也不知那挨那,大概齊可能是因他姓顏,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上大夫魯國公,人稱"顏魯公,醬園與鹽滷有關,而“鹽滷”又與“顏魯”同音。故由顏魯公轉鹽滷公之稱的原故吧。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