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造車 五糧液是有伏筆的


關於造車 五糧液是有伏筆的


新年剛過,凱翼汽車宜賓生產基地的總裝首車凱翼X5宣告下線。那是凱翼汽車來到宜賓後打響的第一槍,昭示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生產基地。那時,距離從凱翼汽車宜賓生產基地開工建設,僅過去一年。

很快,凱翼又開出第二槍。

日前,凱翼汽車公司宣佈整體入駐宜賓和成都,研發中心、營銷中心落地成都。自此,入川后的凱翼汽車擁有了獨立研發、生產、營銷。這,像是要建設新品牌架勢。

5年前,凱翼品牌成立。然而成立後的3年時間裡,凱翼雖然有獨立的營銷團隊和銷售網絡,但研發與生產都有賴於奇瑞。

去年初,宜賓市國資委(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以50.5%股權成為凱翼汽車的大股東。對於宜賓來說,這相當於直接引進一個相對較成熟的汽車品牌和資質,而且還有奇瑞汽車作為技術後盾。對凱翼來說,新的資金、新的生產基地,是一次重塑品牌的機會。

不妨先拋開大股東公司的身份背景,凱翼選擇在四川築巢有哪些利好?

首先,四川被稱作“西部車城”,一汽-大眾、吉利、一汽豐田、華晨汽車。。。。。。都有工廠建設於此,其資源優勢不多贅敘。

凱翼新工廠位於宜賓汽車產業園。園區東側距離宜賓港約5公里、南側距離臨港高鐵站約2公里、西側距離宜賓新機場約20公里、北側緊靠宜瀘渝高速公路。

從基地建設到第一款車下線,凱翼汽車只用了一年時間,有人說這是業界“神速”。其實,這也應該與其交通區位優勢,以及四川造車業的發展水平有關。

據瞭解,目前凱翼汽車在宜賓的生產基地,可同步生產燃油與新能源車型,第一期項目產能為15萬輛/年。一期項目佔地973畝,總投資33億元,建設衝壓、焊裝、塗裝、總裝4大工藝車間的生產線及研發體系,已規劃CF、CX兩大平臺,產品涵蓋轎車、SUV、MPV三大系列七款車型。全面建成達產可實現產值220億元以上,帶動配套產業產值330億元以上。

其次,是政府扶植,這對於年輕的造車品牌,乃至合資品牌來說都非常重要。

“凱翼汽車現在已經被四川省列為省長負責的一號項目。”此前,凱翼汽車公司總經理助理、凱翼營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春祥表示:“不僅四川省政府對凱翼汽車高度重視,宜賓當地政府在落實推進上也十分高效,目前圍繞針對這個項目的碰頭會已經由每月一次改為每週一次。”


關於造車 五糧液是有伏筆的


自從凱翼汽車遷址宜賓以來,在政策、資金、場地、建設等方面,都得到了宜賓市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支持。

政府支持的力量,還在於引導一方產業的發展與消費趨勢。

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汽車產業處文彬處長表示,成都市已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納入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成都通過外引內培,已集聚了10家新能源汽車車企。

2018年1-11月,成都市規模以上新能源汽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9.5億元,同比增長30.1%,完成新能源整車生產9200輛。

最近版本的補貼政策顯示,重慶市按照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給予市級配套補貼。同時,還推出了新能源汽車不限行、優惠停車費等鼓勵措施。

而,凱翼汽車是四川省內第一傢俱有全生產資質的汽車企業。

五糧液造車,怎麼看?

一個賣車,一個賣酒,怎麼能雙贏?

有些觀念應該更新,比如,五糧液不僅有白酒,也生產紅酒;五糧液或許不懂造車,但不妨礙資本驅動下的產業多元化。

關於造車,五糧液是有伏筆的。

普什集團,是五糧液旗下的企業,主要佈局汽車零部件產業,涉及汽車磨具、發動機等業務,與豐田、福特、馬自達、標緻雪鐵龍等知名汽車品牌均有長期合作關係。

早些年,五糧液收購新晨動力50%的股份,進入汽車發動機領域。2009年普什集團又與華晨金盃成立華晨金盃綿陽分公司,2011年新晨動力股份被華晨高價回購。

這些年,五糧液所積累的發動機研發、製造和管理經驗,都將給凱翼帶來無形的幫助。

而且,如果普什的零部件產業都為凱翼所用,也能夠進一步縮減凱翼的供應鏈成本。

另外,在新能源領域。2017年,五糧液通過普什集團投資了宜賓市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責任公司35%的股份,公司主要生產新能源整車及其配套零部件,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剩餘的65%股份。

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如果戰略得當,凱翼充分利用五糧液的資金和產業資源,二者實業碰撞的組合,興許要比“互聯網造車”的打法穩健得多。

最後,站在新年的開端,照例還是要回望收穫好讓新年更值得期盼。

2018年凱翼汽車銷量達到41556臺,市場佔有率穩中有升;其中X5全年銷量達16,926輛、E3達12,958輛、X3銷量達10,125輛。渠道方面,凱翼汽車一級銷售網絡在2018年新增57家,目前已達218家。

李春祥表示,2019年凱翼汽車為自己定下6.17萬輛的銷量目標,預期銷量增幅將達到48.7%;同時凱翼也將在現有的218家一級網點的基礎上,新增100家至300餘家,二級網點數量更是要從現有的400家提升至700家左右。

從研發、生產、營銷的逐步獨立,讓我們看到了凱翼這個年輕品牌重塑與發展的決心與希望。不過,這還只是開端,做好迎接挑戰、變數的準備是有必要的。

一年建成投產確實很快,但好像還是錯失了車市增長紅利的“末班車”。2018年,中國整體車市陷入負增長,品牌集中度加劇。對於主打入門級產品的凱翼,除了要造好車還要賣好車。年輕品牌選擇渠道擴張無可厚非,但也該有的放矢。如果“汽車下鄉”刺激政策能重啟,對凱翼來說或許是個快速起步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