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复杂桥梁建设进度过半,下一年底将成京西新地标!

永定河莲石湖畔,正在施工的白色钢塔巍然挺立。这里正是长安街西延跨永定河大桥——长安大桥的施工现场。

“最制约工期的就是这座高塔,它终于将在12月底最后合拢!”长安街西延设计项目负责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所副总工程师杨冰透露,目前长安大桥设计和施工的难点都已基本打通,建设进度已经过半,预计明年底将建成停车。

总用钢量超过“鸟巢”

在项目部展厅,长安大桥的模型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座特大跨径桥梁设计为双塔斜拉刚构组合体系桥,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儿。两座“门”形钢塔高矮不一,分别向东西两侧倾斜,像是两个面对面坐在地上的人,脚抵着脚,手拉着手。

“这个大桥做起来比 ‘鸟巢’难多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项目施工方总工程师、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久林感慨,虽然外观看上去简洁明了,长安大桥建筑设计方案带来的施工难度却是前所未有。

细看这座桥,它浑身上下都藏着玄机。桥梁塔根部顺水流方向设置,巧妙地解决了大桥与河道斜交带来的阻水问题,还让城市建筑融入了自然景观;桥墩不是常见的圆柱形和矩形,而是不规则的梭形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水流阻力。

难度最大的当属高塔结构——倾斜的塔扭着“身子”,表面曲率不断变化,全桥甚至没有任何两个相同的截面。“鸟巢”的外观钢结构只承受自身的重力和风、雪荷载,而大桥无论是主梁还是主塔除了要完成更大跨度的跨越,更要承受车辆穿梭不断变化的动态荷载,安全性要求更高。

长安大桥主桥全长639米,桥梁主跨跨径280米,钢塔最高为124.93米,桥面最宽处54.9米。这座北京最宽的大桥采用全焊接钢结构,总用钢量高达4.5万吨。这个数字,超越了“鸟巢”4.3万吨的用钢量。

用上港珠澳大桥先进技术

桥身东侧,拼装车间外的空地上,堆着大桥所用的钢板材料。它们产自首钢,在千里之外的生产基地江苏扬州经过裁剪和加工定型后运过来,再经过车间的组拼、加工和涂装,变戏法似的成为硕大的钢塔节段。验收合格的节段通过自行式轮式运梁车送到桥梁施工现场,等待拼装。

这些钢塔节段在“出生”前,早已经过了设计师千百次的验算。令杨冰也没想到的是,通常桥梁项目设计周期最多两三年,而长安大桥“构造几乎处处是难点”,设计工作历经了六年光景,光画施工图,团队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为了解决曲面设计的大难题,还用上了与飞机设计相同的技术和设计手段。

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行业内最前沿的数字仿真设计、计算技术,结构设计师把桥梁的每一处细节构造都转化成计算机系统里的三维参数,大桥加工、架设的一切流程,都先在系统上多次“彩排”,反复优化修正后,才最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来。

设计师最后拿出的图纸,也难住了不少工人:钢结构加工要求极高,所有曲面的曲率变化必须符合设计技术指标要求,钢板之间对接精度要达到0.5毫米,所有焊缝需要百分之百检查。

为此,全国水平最高的焊工都被请到了长安大桥项目工作,港珠澳大桥施工中用上的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等先进技术,也都用在了长安大桥上,甚至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骨干团队也来到了北京,继续在长安大桥奋战。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建造好这座兼具“力与美”且最具挑战性的大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