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刚当上皇上就要杀邬先生?

雨寒风


邬先生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戏份很重,在这里只是讨论电视剧中的,电视剧也是小说改编的,可能和真正历史事实相差较大,所以只是当做观看电视剧后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邬先生对于雍正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小到当了弘时、弘历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念字讲为人之道,大到帮助雍正判断康熙皇帝的心思,并且给出对应的做法,甚至在康熙驾崩的那天还成了运筹帷幄的谋划大臣,亲自帮助雍正继位之后顺利坐稳了皇位,而就在雍正当上皇帝之后,邬先生默默地走了,那时候十三爷还去送邬先生,邬先生就说,伴君如伴虎,这已经不是当年的四王爷了。



那么邬先生是什么时候感受到了雍正可能会杀他呢?导火索应该是在百官行书的事件当中,当初四王爷为了阻止八王爷拿到百官行书,只能先斩后奏直接把任伯安杀了,但是任伯安的百官行书却藏在了当铺,无奈只能叫人去打探消息,这就安排了府上当初收来的两位兄弟一个叫高福一个叫李卫,其实两个人都参与到了事情中间,但是高福被八王爷的人收买,后来被四王爷知道了,就把高福赐死了。曾经高福找过邬先生,并且教他方法了,但是仍然没有免去一死,所以邬先生很是自责,并且知道了四王爷的决心,因为高福毕竟是帮助了四王爷的人,他依旧不手下留情,于是邬先生联想到了以后的自己。



邬先生是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而且最最关键的是邬先生太过了解雍正,他可以看透他的所有心思,你说天下有哪个皇帝会容下这样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呢?时间久了,就会起杀心,所以邬先生自然知道走为上计!但是走不能随意的走,要让皇上放心,而不是担心。



于是邬先生就以帮助辅助李卫,同时还说自己是个残疾人等理由跑到了李卫府上去当宾客,一来可以远离王府宫廷不至于陷入宫廷斗争和雍正的猜疑,二来可以帮助李卫,虽然李卫只是一个乞丐出身,但是却聪明过人,只要稍微的点拨就是一个可用之才,然后雍正看到邬先生离去心切也就答应了。其实雍正是担心邬先生的,怕他跑到了八王爷一党去了,到时候就麻烦了,所以去李卫那里雍正才自然可以放心。



最后说一说邬先生的真实性,历史上的邬先生确实没有这么厉害,可能是因为小说的原因加上电视剧的演绎作用,把邬先生夸大了太多,雍正继位后边境叛乱,派年羹尧去平定,打了几个月都没有战果,结果替田文镜送粮食的吴先生一语点破是“灯下黑”,结果没多久年羹尧就凯旋了,所以邬先生的才能有些许的夸张了,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雍正王朝》中,康熙驾崩,邬思道助雍正放出十三爷胤祥,夺取兵权,确保雍正登上皇位。

而雍正刚当上皇上就要杀邬先生,这一段虽然和史实有一些出入,但就影视剧的表现手法来看,有书君认为还是相当有看点的。

雍正刚当上皇上就要杀邬先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邬先生跟了雍正二三十年,在整部电视剧中就如同开了外挂一样,智谋近于妖,雍正有了邬思道就好比刘备有了诸葛亮。

邬先生的出现让雍正与众多皇子的实力拉开几个等级,他暗中给雍正出点子,为实现最终目的运筹帷幄,甚至很多时候邬先生都可以猜透康熙帝所想。

雍正有了邬先生,开始对大统之位有了想法,但也正是因为邬先生太聪明,让雍正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矮邬先生一截,感到了威胁,却碍于夺嫡之争,所以只能忍着、等着。

02

《雍正王朝》小说中有一句邬思道评价雍正的话: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试想,一个君王身边,有一个能看透你的人,君王如何坐得住,更何况是疑心病重的雍正。

邬先生不仅对雍正本人了解至深,而且还知道雍正为夺皇权都干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

如果有一天,邬先生不为雍正所用了,那么邬先生所掌握的秘密对于雍正来说是致命的。

一句话小结就是:邬先生,你知道的太多了。

03

邬先生一直帮雍正出谋划策,从最开始的追欠款,到最后的夺兵权,可以说雍正能当上皇上,邬先生至少出了一半力。

所谓功高难赏,邬先生毕竟是前朝的罪人,雍正身为一国之君,不会一上台就起用戴罪之人的。

再说邬先生在夺位过程中,使用多是阴谋诡计,胤禛做皇子时可以用他,成为雍正皇帝后就不能再用他。

正如剧里邬先生所说:“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然是正大光明之臣。

潜邸的那些奴才管家以前都是给四爷做的是秘密的事情,他们当然要被抹脖子。”

用又不能用,放着不管又扎心,所以雍正登基当晚就回到潜邸找邬先生谈话,其实就是想杀了邬先生。

但是邬先生表示自己也是做秘密事情的人,只能离开皇上,又表示自己不想离皇上太远,因为自己与皇上产生了感情,希望日后皇上想念的时候可以很快见到他。

这个既不出仕做官,又把自己放在雍正监视下的“半隐”的方法,再一次表现出邬先生的智慧,加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邬先生成功说服雍正没杀他,保住了性命。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古往今来,大约都差不多,这也就是雍正刚当上皇上就要杀邬先生的原因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而且又知道你很多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作为一把手的你会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而寝食难安呢?先不回答,来看当时的来龙去脉,开始讲故事咯。

邬思道:智近于妖,工于心计

二月河同志中的邬思道是一个落魄书生,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没有给考官上供而落榜,不如他但给了钱的却榜上有名,一怒之下,邬思道砸了贡院。这在当时是大罪。

无奈之下,跑到深山里躲了起来,一天天的没有可消遣的项目,只能是读书,就这样,读了十年书,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出山了,没想到在半路被土匪打断了腿,所幸捡回一条命。

之后的事儿大家都了解了,邬思道跟雍正(当时是四阿哥胤禛)在扬州相遇,结下了不解之缘。

雍正有了邬思道就好比刘备有了诸葛亮。在剧中邬思道的智谋近于妖。是当时的大清皇帝心理的第一研究员。邬思道的出现让雍正在众多皇子中的智谋立马拉开几个档次。

胤禛有了邬思道,开始对大统之位有了想法。邬思道在暗中给雍正出点子。

比如建议雍正出来追缴国库的欠款。邬思道心理明白,康熙把这个看得很重很重。毕竟国库空虚是他心里的痛。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无疑是在康熙心中加分的。

又比如康熙废太子允礽,绝大多数人对允扔不能说落井下石吧,反正没人前去帮允扔。大阿哥甚至还要帮康熙除掉允礽。

康熙大怒,将其圈进一生。大阿哥属实是个棒槌,没有脑子。剧中也只有邬思道和张廷玉看出来康熙有保胤扔的心思。

又是邬思道,让高福把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交给八阿哥允禩,允禩趁机借此扳倒太子,但同时同时也使名誉受损,在康熙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失去了继承大统的可能,这一次又让四阿哥胤禛坐山观虎斗,然后收渔翁之利。

那一夜,康熙自之大限已到,成败在此一举。另几位皇子赶至病榻之侧。颤巍巍的说出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气息微弱,但足够听到。

八爷党并不信服。因为他早已打点好一切,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他的人。自然是想要干点事情。但随着十三爷的到来,八爷瘫坐在桌子上,他明白,丰台大营已经被允祥控制了。自己还是败了。就在此时隆科多拿着遗照也进了屋子。宣读了康熙的遗诏。隆科多这老小子真是精明得很。


看到大局已定了,才把诏书拿出来,十三爷去丰台都一个来回了。而胤禛知道今晚的大局已定。想到还有邬先生这个心腹在,匆匆忙忙赶至自己的府邸来解决问题。

大幕就此来开:雍正大步流星走进邬思道的屋中,邬思道这个老小子何等聪明,见面就行礼下跪。


直呼皇上。雍正略带沉重的说:“今晚一见,十分难得,宫中情形不明,还是回来得好。顿了一下,转身看了邬思道一眼,又接着说道顺便来看看你。”又说了关于调兵的事。

随后雍正想试探邬思道,说给他安排职位。但邬思道马上打断了他。

说自己志不在官。也不适合为官。原因有三:

其一,自己是个瘸子,自古以来,居庙堂之上的都是四肢健全之人,瘸子当官,有损朝廷的脸面。

其二,自己当年是被康熙通缉的罪犯,如今却得以为官,是康熙抓错了,还是雍正用错了呢?这个是个矛盾点。

其三,自己的一些计谋,多是一些阴暗的,见不得光的。如今雍正做了皇帝,生杀予夺尽在他手,自然用不着这些阴谋诡计了。加上自己在府中多年,纵然有些聪明才智,也已用尽。故而不堪大用。

雍正一听,眉头一皱,这老小子确实说得有点道理。但你要是跑了,输出散步我的谣言,那可怎么整?“你想怎么隐”,雍正踱了几步问邬思道

邬思道又不紧不慢的说:“我想半隐,其一,全隐不成,手不能挑,肩不能扛,肯定得饿死。其二,跟了皇上这么多年,也是很有感情,皇上一朝想找我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得到我。”

邬思道顿了一下,眼里含泪继续说:“我就是想找一个饿不死,而且能让皇上随时找到我的地方半隐起来。这样也不枉君臣相遇一场啊。”

注意此时雍正的眼神,先是布满杀气,但慢慢的变得柔软了。眼里也是有泪。转过头,缓缓地说到:“那就依你。”


至此。邬思道这个妖怪算是完成了急流勇退,心想:我这条老命终于被我的智商和三寸不烂之舌给拯救了。

我们现在来看,邬思道说得也有道理,但是他说全隐之后,他会饿死,我是断然不信的。完全是忽悠雍正。最后不还是从田文镜那儿跑了不是?

雍正顺利登基,邬思道的价值得以实现。雍正要杀他不外乎这几点原因:

第一,邬思道在雍正身边十多年,知道雍正的许多阴暗面和见不得人的事。所以为了保存这些秘密,需要杀了这个老头。以绝后患。

第二,雍正已然当了皇帝,大权在我,想做什么都可以正大光明的去做,不需要再用那些阴谋诡计了。

第三,邬思道有大才,智慧近于妖,若此人为八爷或者他的敌对势力所用,比如年羹尧,那么后果是相对严重的。

经过一番对话,雍正又决定不杀的原因也有四点:

其一,邬思道还是十分忠诚于雍正,不敢造次

其二,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其三,半隐,自己可以随时监视和掌握其一举一动

其四,可能也是最站不住脚的,就是君臣在一起十几年。雍正被邬思道的话说得感动了。也是下不了手了。

剧中有个小细节:十三爷送别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跟他说:“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清洗了”。比如雍亲王府的太监总管高毋庸就已经消失了。心想:幸亏溜得快啊!



小王看历史啊


《雍正王朝》中,康熙驾崩,邬先生助雍正放出十三爷胤祥,夺取兵权,确保雍正登上皇位。当晚,雍正回到潜邸见邬先生,却心藏杀机,眼见就要上演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好戏。

那么,雍正为什么要杀死邬先生呢?我认为有三点理由:

第一,邬先生立有大功,却不能做官。

邬先生跟了胤禛二三十年,一直帮他出谋划策。从最开始的追比欠款,到最后夺取兵权,每一件事邬先生都出力了。可以说雍正能隆登大宝,邬先生至少出了一半力。

但是,所谓功高难赏。邬先生又不能当官,因为他一肚子阴谋之术,见不得光,本身又坐过牢。胤禛做皇子时可以用他,当了皇帝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再用他。如果邬先生真不识抬举,向雍正讨官做,那雍正必然要除掉他。

第二,邬先生知道雍正太多隐私。

胤禛本就是阴鸷雄猜之主,为夺皇位做了很多不可告人之事。比如先自请查刑部冤狱,再把自己弄病;派年羹尧去剿江夏镇,又私藏太子密信等等。可想而知电视剧中没拍出来的事情还有多少。而这每一件事邬先生都参与了,他知道太多秘密,如果泄露出来,会威胁到雍正的皇位合法性。而死人是最能保守秘密的,因此雍正想杀了邬先生。

第三,邬先生太聪明。

在皇权社会,太聪明也是一种罪过。康熙的帝王心术,天下无双,但是每次都能让邬先生猜个透,所以雍正才能总是符合康熙心意。而雍正的城府跟康熙比差太远了,又和邬先生相处了这么久,邬先生想猜雍正的心思,用脚趾头就可以做到。

没有哪个皇帝乐意自己的臣子能猜中自己的心思,他们希望自己天威难测,这样才能统御群臣。而邬先生多智近乎妖,雍正自然想把他除去。

不过,这一次邬先生也猜中了雍正的心思。不过雍正对邬先生即爱又忌,毕竟这么多年的交情,雍正既想杀他,又爱惜他的才华。邬先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抢先提出了“半隐”,既不出仕做官,又让自己处在雍正的监视下,消除了雍正的顾虑,得以活命。

临行前,邬先生告诫胤祥要明哲保身,可与君王共患难,不可与君王同富贵。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心境的某种写照呢?



梦露居士



雍正帝刚刚继位并没有要杀邬先生,只是试探或者犹豫杀不杀,总之就是动了杀机。

雍正帝之所以动了杀机主要有两点。

一是邬先生太聪明了,在整部电视剧中如同bug存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猜透康熙帝所想,有点脱离了雍正帝掌控,产生了威胁。

二是登上帝位就需要使用上帝视角了,天子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最起码是表面上的正大光明,邬先生多是使用的阴谋诡计。而且在辅助雍正帝夺嫡的过程中出了太多计谋,知道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知道的太多了总是容易被人灭口的。

邬先生身为雍正帝夺嫡的智囊,是功不可没的,像雍正帝之子弘历能受皇爷爷喜爱就是邬先生一手教导的。康熙帝驾崩前夕免了雍正帝胤禛一切差事,胤禛心灰意冷之下都要打发邬先生走了,还是邬先生一番头头是道的分析让胤禛燃起信心重整旗鼓的,可见这个人的聪明恐怖之处。(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

雍正帝登基后对于这种人肯定是忌惮多于喜爱的。必然会想之前可以猜透康熙帝心思,现在猜透我的心思还不是很简单事情。是个正常人都害怕被人猜透,更何况九五之尊呢。而且万一邬先生为政帝老八所用呢,岂不是心腹大患。


邬先生的计谋属于阴谋诡计,可以出其不意的起到奇招逆袭作用,但对于登基为帝的雍正帝并没有太大用处了,因为皇帝大权在握,要行正大光明之事,生杀予夺,阴影之下的事情自然有人做。简单来说,皇帝位置的胤禛不需要智囊了。

九子夺嫡何其惨烈,邬先生知道雍正帝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没有成功时是患难与共,成功以后就是很大的威胁了。

雍正帝继位后自然是动了杀机,所以当晚回去以后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神色有些诡异的见了邬先生,想要试探邬先生,如果邬先生不急流勇退肯定是杀人灭口了。

邬先生最后还是聪明的,雍正帝说会安排起用他的,实则为试探,他以自己是残废之身和为先朝钦犯而拒绝了,又通过半隐的方式方便雍正帝监督,才使其放心。巧妙的躲过了这一劫。


宋安之


雍正皇帝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明处一套暗里一套、外朝一套内廷一套。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兄弟聪明,而是因为他性格的两面性。

胤禛在做皇子的时候,能够“掩短显长”:其长,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勉敬业;其短,残忍苛刻、猜忌多疑、虚伪急躁——虚伪造作将“残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盖,特别是把自己贪禄天位的想法隐藏起来。

所以在角逐皇位时,诸兄弟失败,而胤禛独胜。雍正的两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诀,也是他巩固皇位的法宝。他在做皇帝时,极力表现出节俭、爱民,隐藏其奢靡、残忍。

雍正不但是个神秘人物,他还是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里面,雍正的知名度即使不排在前三,也应该是位居前列的。雍正之所以出名,民间的传闻可谓是功不可没。

雍正的特务统治在清朝的皇帝里面也是出了名的,他夺得皇位后,怕别人不服,便在各省设置秘密侦探队,大搞特务统治,处处都是无间道。

由于特务遍布,手下吏民一举一动都在监视当中,常常有官吏因渎职而被诛,老百姓要说朝廷坏话的话,往往也要被责罚,弄得朝野肃然,谁也不敢欺诈雍正。

官员们常在一起偷偷的议论,这些特务太厉害了,大概都是些飞檐走壁的家伙,不然他们怎么会什么都知道呢?

雍正之所以能上位,主要靠两个人,一个是隆科多,另一个是年羹尧。而年羹尧最后却被雍正处死!

雍正三年,雍正终于决定拿下年羹尧。这年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务,命其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这一调任,年羹尧的政敌们看到了苗头,立马上奏纷纷揭发年羹尧之罪。九月,雍正将年羹尧提到北京会审。十二月,会审结果出来,列年羹尧92项大罪: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年羹尧先是平步青云,又跌落谷底,成为高位落马的一个典型。有文学作品里描写年羹尧一天连降十八级,最后被其原手下小兵百般刁难。

人生如此,让人唏嘘。


刀墓手札


自古以来,勾践和范蠡、刘邦灭韩信、朱元璋杀功臣,君臣之间总是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雍正想杀邬先生,正因邬先生是策划雍正夺嫡的心腹谋士,知晓整个过程中太多的阴谋诡计、不光彩手段,对雍正继位后的高大上形象是个潜在的隐患。



邬先生掌握诸多雍正隐私,杀他是为了灭口

冠冕堂皇要捅一捅刑部冤狱,私底下又搞出一身病躲开和太子党的冲突;刻意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迷信泄露给八阿哥,促成太子的第二次被废......凡此种种,都是邬先生和四阿哥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

雍正继位后,亟待整顿康熙晚年遗留下来的吏治败坏。无论从维护自身个人形象角度出发,还是从树立一个正大光明的“朝廷核心价值观”考虑,除掉以往帮自己夺嫡时干“脏话”的人、抹掉不光彩的黑历史,在雍正看来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此,高毋庸等人被清除,邬先生也处在了风口浪尖的生死边缘。

邬先生智谋过人,雍正深有领教,暗生忌惮之心

自从雍正得到邬先生的相助,整个夺嫡路线就变得十分明晰透彻。全剧上下只有张廷玉和邬先生两人能够准确揣摩出康熙的心思,而邬先生仅从康熙的文章、诗作中就可通晓皇帝的思维、秉性,更是一个“多智近乎妖怪”的人物。

对于邬先生的防备,雍正其实早就有所行动。在看出年秋月和邬先生之间的感情纠葛时,雍正并没有成人之美成全这段两情相悦的姻缘,而是将秋月纳为了侧福晋。在雍正看来,以邬先生的智谋加上年羹尧的杀伐果断,两个人凑在一起搞不好就是个威胁,不如由自己和年家联姻,让年羹尧死心塌地得只效忠于自己,同时也让邬先生不可能有外部的助力。

雍正被邬先生一番说辞说动,最终留下了他的性命

雍正要杀邬先生,杀人灭口的动机很充分,唯一的心理障碍就是对杀功臣的于心不忍。饱经世事的邬先生自然对眼前的杀机洞若观火,于是不等雍正下决心动手,抢先摆出了一番扭转局面的说辞:

其一,自己是个瘸子不好立于庙堂当官,那样有损朝廷的体面;其二,康熙以前通缉过自己,如果为官就会影响先帝、朝廷的公信力;其三,自己的计谋大多阴暗、上不得台面,不适合国家行政;其四,也是最能打动雍正的一点,邬先生请求“半隐”,在被监视状态下了此余生,不枉君臣相遇一场!!

雍正在听了邬先生的一番话后,思虑良久,最终达成君臣默契,放弃了杀他的念头。但过后,雍正仍然时不时得通过李卫、田文镜了解邬先生的动向,可见心里还是存着一丝戒备。


竹山清溪涧


邬先生在雍正帝称帝过程中的角色,在历史上近似于范蠡与越王勾践刘备与诸葛亮;朱元璋与刘伯温,不管是邬先生还是范蠡、诸葛亮、刘伯温,这些人不是帝王但却比雍正帝、越王勾践、刘备以及朱元璋都更熟悉帝王之术!(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古代,帝王术可以说是最高的学问,低层次的帝王术基本上都在书本上了,四书五经学好,能考取功名,基本上也就达到了帝王术的入门级别,比之于躬耕于田野的庄稼汉要高出一个层次了。

高明的帝王术不仅在于通晓诗书礼仪,邬先生、范蠡、诸葛亮、刘伯温四个人身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比读书识字不知要高明多少的学问了。

这类东西不但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天赋,因为“读天”的能力,不是一般人都能具备的,要不然人人都可以成为天子了,要称帝了,要称帝?还真说到问题的关键了,邬先生、范蠡、诸葛亮和刘伯温四人,都是能“读天”的人,他们的能力不敢说超越帝王。


帝王都是成天应命之人,天选之子,这四人至少也要和帝王们站在一个水平线上了,这就比较吓人了,跟皇帝一样能“读天”,你咋不当皇帝呢,这不就是皇帝最怕的问题吗?

“天”都是神话出来糊弄百姓的,傻子最好统治,愚昧最好管理,而精明,在统治者来说是最可恶的,也是最让他们坐立不安的,争皇位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出谋划策,当然需要聪明人来打败所有人。

等到功成名就了,聪明人的机灵劲就成了不稳定的危险因素,是必须要被清除的,当年的范蠡走慢点小命必丢、后来的诸葛亮若不拍着胸脯子向刘备保证,怕是也难逃一死。

刘伯温却没能逃过厄运,到了邬先生,他也想跑,好在他确实与范蠡相像,抽身成功,保了一条老命!


历史三日谈


雍正的心思邬先生自然知晓,作为雍正亲王府时候的第一智囊,算无遗漏,说他是帮雍正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也不为过。邬先生神机妙算,如神人一般充满了人格魅力,赢得了大量的剧迷和粉丝。

邬先生当然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勾践之于文种,刘邦之于韩信英布,朱元璋之于他的建国功臣们都是这个理。邬先生深知这个理。虽然雍正对他做下许多承诺,没有表示明确的表现出要杀邬先生的意思和举动。但是我们从雍正一向寡恩刻薄的性格和雍正不放邬先生走的表现,可以看出雍正确实可能动了杀心,因为他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邬先生作为雍正亲王府的一员,帮助雍正一步一步在九子夺嫡最后胜出。他陪雍正从阿哥到皇帝一路以来,当初的那个求贤若渴,低头求教的雍亲王胤禛已经是一个拥有帝王之术的皇帝了。九子夺嫡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刻在邬思道的脑海里,登基前雍正赐死了亲王府高福,高无庸。大概邬思道想到了自己就是下一位罢,于是他声泪俱下陈说,想要离开。


雍正不放人,这就是帝王家啊。 邬思道很聪明,他向雍正说我是个瘸子,当官影响形象。我现在走出去宣扬您的光辉形象。我也走不远,就去李卫那里,不去别的地方。李卫是雍正自小在潜邸培养出来,很信任,去了李卫那里就相当于在眼皮子底下。后来邬思道又去了田文镜身边,田文镜也是雍正的心腹。雍正这才放心的留下邬先生。



红雨说历史


邬先生是典型的阴谋家,他洞悉康熙传位的困惑和犹豫,引导雍正不露声色后发制人,在九子夺嫡战中胜出,大功告成。

邬先生知道危险来了,疑心太重的雍正身边怎能容忍阴谋家晃动?于是他谢绝做官,离开皇帝,主动到皇帝的外放心腹手下“半隐”,只为让皇帝知道他安分守己的行踪,并随时接受束手就擒。这种臣服示弱令雍正放下心来,美动杀机

。最终结局是邬先生携带小丫环“全隐”善终。明哲保身成功。

这揭示了封建帝王的一个规律

凡是辅佐皇帝聪明人,当皇帝修成正果,羽翼丰满时,这些聪明人就会厄运来临。

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皇帝是完人,独断乾坤。若有臣子以师爷居功自傲甚至说三道四,皇帝的英明和威严何在?

第二,聪明人知道皇帝的心思和愚蠢,这成为皇帝的心病。轻则会疑心他可能在暗中毁坏皇帝的声誉,重则会害怕他操纵朋党算计皇帝,甚至担心他可能成为其它觊觎皇位者的新师爷。

于是,不识时务的“聪明人”,好运就到头了。

文仲,在越王勾践被囚吴国时,替他守住了越国家业。当越王凯旋时,还不撒手。被越王扔出勾践剑,令他演示他传授的杀死吴王夫差的其它方法。文仲无奈,只好将自己杀死。

张居正,严厉管教少不更事的万历皇帝,让明朝成为了张家天下。当万历终于挺起腰板时,他仍未醒悟。张居正一病故,万历马上报复泄愤,收回赐予他的各种荣誉,公布他的罪行,流放他的家人,还差点开棺鞭尸。

和珅,为何被嘉庆皇帝处死。归根结底原因,他聪明绝顶,并了解新新皇帝的平庸和愚钝。

也有极少识时务的真正的聪明人。

范蠡,当越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大功告成时,他带美人西施移民国外。

汤和,知道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永固要杀掉开国功臣。他闭门不出,花天酒地,成天与美女淫乐。他越腐败,朱元璋越放心。汤哥和最终逃过一劫。

邬先生当然也算一个。普天之下莫为王土,他逃离皇帝却无法移民国外,选择自愿接受体面的“囚禁”。是万全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