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的尷尬:優勢明顯,卻又困局難破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銀行全部為國有背景,直到2014年,民營銀行的試點方案才正式落定,不可否認,這是中國銀行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變革。

民營銀行的尷尬:優勢明顯,卻又困局難破

2014年12月12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正式獲准開業,註冊資本30億元(第一大股東是騰訊公司,持股比例為30%),成為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也是中國首家互聯網銀行。

截至目前為止,全國民營銀行一共有17家,其中不少民營銀行的成立有個共同的特點便是:互聯網科技巨頭作為大股東。比如微眾銀行第一大股東是騰訊;網商銀行第一大股東是螞蟻金服(阿里巴巴);江蘇蘇寧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是蘇寧雲商;吉林億聯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是吉林三快科技(美團);四川新網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是銀米科技(小米);百信銀行第二大股東是百度。

相對而言,民營單位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會更強,再加上擁有大數據的互聯網科技作為支撐,民營銀行的優勢會變得更加明顯。

民營銀行的尷尬:優勢明顯,卻又困局難破

根據銀監會的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末(18年的年度數據還沒公佈),民營銀行總資產3381.4億元,同比增長85.22%,其中各項貸款餘額1444.17億元,增長76.38%;2017年總計實現淨利潤19.67億元,為上年同期的2.09倍。在風險控制方面,截至2017年末,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0.53%,低於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22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24.25%,流動性比例98.17%,遠遠高於流動性比例大於等於25%的監管標準值。

評價一個銀行的優劣,最重要的兩個點便是業績盈利和風險控制,也就是說,利潤越高,蘊含的風險越低,這個銀行的運營就越成功。

從數據來看,民營銀行實現的年度淨利潤超過了100%,這是所有國字號銀行都無法達到的;同時不良貸款率僅僅為商業銀行的40%左右,也是個非常健康的狀態。

民營銀行的尷尬:優勢明顯,卻又困局難破

但是,就是表面上看來有著如此明顯優勢的民營銀行,目前發展而言也是困境重重。

首先,兩極分化嚴重。微眾、網商、新網、百信等一批互聯網銀行依託於新金融巨頭、互聯網平臺的金融生態,定位相對清晰,技術、流量以及資金成本優勢顯著,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盈利能力方面都進一步與其他銀行拉開差距。而大部分民營銀行只能依靠微薄的盈利在苦苦支撐,甚至出現了民企股東想要退讓的現象。

其次,業務過於單一。目前民營銀行的貸款業務主要聚焦於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本身這一業務就存在這極大的侷限性,其次還要面對商業銀行“根深蒂固”“財大氣粗”的衝擊,結果可想而知。

在存款端,很大一部分的民營銀行資金來源業務主要是依靠網貸平臺的資管資金,大家都知道,就目前對P2P的監管日益嚴格的形式下,這一業務的可持續不僅會在規模上日漸縮小,而且一旦有“平臺暴雷”,聲譽更是大受衝擊。

再次,人才儲備不足。根據某獵頭網站公佈的數據,高端的金融人才對於就職銀行業的態度,更趨向於兩種:一種是國有銀行,另外一種是發展勢頭迅猛的兩三個互聯網銀行。他們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小的民營銀行中,股東結構複雜,管理層利益紛爭過於明顯,同行業競爭優勢低劣。

沒有專業人才的儲備和積累,對於本身跨行業的民企股東而言,業務創新、市場突破和風險控制都是大問題。就算現在開始自我培養,也需要較長一段時間,而競爭者可不會等你。

民營銀行的尷尬:優勢明顯,卻又困局難破

最後,政策限制。根據監管政策規定,民營銀行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1家營業部,不得跨區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營銀行的線下發展,不論是品牌規模還是存款的吸收,都得不到有利的擴散。當沒有成熟的互聯網平臺、數據和客戶資源作為強勢渠道時,想要求得發展是何其艱難,就連生存也不一定能保住自身。

在業務資格上,民營銀行也有諸多限制。比如民營銀行成立兩年內無法進入同業拆借市場;比如民營銀行成立3年內不得發行金融債券;比如不能發行大額存單吸收存款。18年初,作為早期試點的民營銀行五虎之一的天津金城銀行,就因為涉及同行業務違規操作,一下子接到了銀監局4張罰單。

目前民營銀行表面看來,正值春天,實際上大多已是深秋,如果在業務瓶頸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突破,寒冬將如約而至。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