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而忽视成德绵的区域整合?

moonwolf1


成都之所以向东向南发展,是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虽然四川省支持成德绵一体化,但是在国家战略面前,成德绵一体化是要让位于成渝一体化的。成渝城市群是中国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雄的城市群,而且随着成都海归、创业、文创和重庆7D城市、笔记本生产、高端制造等的发展和人口优势、房价优势,西南地区未来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区域。而大西南的发展,光靠成都不够,必须要靠成都、重庆双轮驱动,贵阳、昆明、南宁等强势崛起,所以成都向东发展,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四川的省内布局所决定的。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除了成都,就是绵阳和德阳,如果三者合并,虽然可以有助于成都做大做强,但是也会导致四川省其他所有城市经济总量之合不及成都一个城市局面的出现。绵阳和德阳都有处在成都的北边,所以不可能像湖北的宜昌和襄阳一样,成为区域的副中心城市。成都虽有地利之便,三者协同发展,可以和苏州、武汉、杭州等竞争;但却不能兼并绵阳和德阳,从目前看眉山和资阳的可能性更大,成都目前已越过龙泉山,大力发展天府新区和双流机场区域。


青年史学家


首先要纠正一点,成德绵一体化是纳入国家战略的,目前三地的整合正在逐步推进,如交通,高铁、高速的连通性超过了成都和其他地市。尤其是成都和德阳,德阳明确提出了打造成都北部新城的一体化目标,交通的同城化基本上客观存在了,但一直没闹明白德阳的区号为何迟迟没改为028。

成都的东进和南拓是成都自身的发展战略,与北上并不矛盾,何况成都北部的新都和青白江发现基础已经非常好了,目前只能内部挖潜,青白江更是挨到德阳在发展,它的宜居区域凤凰新城大多数楼盘围墙外面就是广汉,甚至和广汉已经街连街,连本地人都有点分不清是在广汉还是在青白江。

提出本命题的人其实有点主体不明,成都可以重点成德绵,但它最多也只能在新都和青白江做文章,总不可能跑人家德阳和绵阳大搞建设吧?所以成德绵一体化更多是德阳和绵阳要跟上成都的步伐。从同城的概念看,成德与广佛、西咸的一体化水平不相上下。

再说成都的东进,其实龙泉山以东产业发展轴也是成德绵一体化的一部分,这个龙泉山东侧从空港新城开始,经简州新城,一路往北到淮州新城,最后直达德阳的成德工业园,成三开通后,还可能辐射到绵阳三台,未来这一带也是会一体化发展的,其实也只有这一带一体化了,成德绵一体化才能真正同频共振。

成都的南拓其实是从全省布局角度来推到的,因为天府新区在南边,覆盖了原成资眉,现在是成眉在共同推动。不过从当时设立天府新区的考量来看,这一块确实一片荒漠,利于成片开发,而成德绵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放在北边难以大规模规划建设。其实当时天府新区放在现在的东进区域是最好的,这样可以资源更集中,东成都更容易起势。


艺人美家装饰简美整家


成都向东向南发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不是想当然的,小编以为是具有相当的战略眼光,才会提出向东向南发展。


我们知道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以圈层城市格局,而今逐渐向一城两核的城市格局过渡,并且发展得如火如荼,国家成渝经济群的战略的定位相吻合,把大量的成都周边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的土地,留于子孙耕,把丘陵地带的土地用作城市的开发和发展,实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壮举,城市的发展已经突破龙泉山脉,向龙泉山以东的简阳广大的丘陵地带发展,成都龙泉山脉将打造成为城市的森林公园,如此一来,以成都城龙泉城市森林公园为立足向两翼发展,两翼就是中心城区和龙泉山脉以东的大片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场成都第二个4f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已在这里破土动工,2019年地铁18号线将通到这里,与成都第二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将同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们知道成都西边区域,包括北边区域的德阳市,广汉市等都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腹地,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如此的良田,留与子孙耕是最好不过的了。

所以在天府新区再造一座产业成都的定位,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是深得人心的。


见解派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历史上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系发达,旱涝保收。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从地图上看,成都平原是一个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冲积扇,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只有90公里,夹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之间。

千百年来,成都的发展全部集中平原地带,因为这块平原足够大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作为西部的城市龙头,率先发展,越做越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802平方公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8位。

成都已经足够大了,能否就此停下脚步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了“一干多支“的发展战略,“一干“就是要把成都做得更强更大。这其实也是形势所迫。从成都2018年经济总量排位来看,往前看,和全国第一、第二位的上海、北京相比差距在一倍以上,比第7位的苏州差距都在3500亿元;往后看,第九位的武汉只比成都少500亿元,第10位的杭州只差1000亿元。往前赶,差距尚大;向后望,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别人超越。

成都必须继续扩张。朝哪个方向扩张是一个考验战略眼光的大问题。决策者睿智的选择了东向,跨过龙泉山,建设新成都。这至少突破了过去已经固化的几个认识:一是过去认为成都只能在平原发展,龙泉山就是成都城市发展东向的自然边界,现在龙泉山变成了成都的城市公园,跨过龙泉天地宽,成都有了容纳新兴产业的战略纵深,再次展示了磅薄的“野心”。二是与天府新区构成呼应之势。过去天府新区主要向南发展,在龙泉山东面也只是考虑与天府国际机场连片,感觉一枝独秀,独木难撑。现在成都在龙泉山以东启动建设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三个百万级人口组团,龙泉山整个东面连成一片,满盘皆活。三是成都平原有两条重要的水系,一条是岷江,另一条是沱江。但过去成都只倚重于岷江水系,过度开发,岷江已经承载不起庞大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现在迈过龙泉山,围绕沱江水系布局产业和城市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问题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向东发展是成都构建大格局的神来之笔。

至于成都与德阳和绵阳的整合发展,省委已作了谋划部署,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城市,成都、德阳、眉山、资阳是同城化发展,绵阳和其他几个城市和成都是一体化发展。话需容易,在现行体制下,真正要相互融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趋势有,急不得,慢慢来吧。


等您1660年


这就要涉及到去年确定的发展主基调"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绘制这个新蓝图主要还是与城市属性与历史文化相关。我们知道成都是一个冲击平原,西北方向上风上水,而东南方向下风下水,所以城市建设、产业布局都会选择城市下风下水的位置,显然"东进","南扩"更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的健康。而且一个城市除了发展现代化高科技,也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有句话叫做:“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优质土壤都集中在西北方自然也在这个方向发展农业,高端技术的发展自然就到了东南方向。



而且西部主要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保证可持续发展,北部并不是忽视成德绵的整合,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城西、城北都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金沙出土的金沙遗址、广汉出土的三星堆等,很多历史遗址都集中在此,如果往西北发展,在建设中发现历史文物必然会被停止,得不偿失。而向东向南发展,则不存在这样的历史问题。而且这样也能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贝拉的后花园


从个人利益出发,向东不论怎么发展,不会越过内江,向南不论怎么发展,不会越过西昌。内江、西昌往成都方向区域内的县城,都是弱小的乡镇而以,这就注定了永远在矮子里面称高子的局面,那时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改革就永远在路上,就可以说永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死后都是光荣的。如果向西发展越过了都江堰,就是民族地区,有国家政策控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所以要西控。如果向北发展又面临德阳,绵阳两大对手,所以要北改,离对手远一点,必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用户100008927687


德阳绵阳在成都北面,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对成都来说没有发展的支撑点,若当年简阳机场选址金堂或广汉,那就是一个极有力的支撑点。目前看来成都往北发展的支撑勉强可以给青白江的铁路港,但是铁路港的引领效应还不足,还需加强,期待铁路港带领成都北部腾飞!


沙皮63


吞绵阳估计没希望,资阳,眉山,仁寿,希望大大的有……


雾里看花199017007


向南是为了亨受好的空气和从新规划绿化景观并远离彭州Sh,但没想到成都是2山夹城所有风向都是由北向南吹,为了避免成为成都市的下风下口及排污口下,那干脆在搬远点翻过龙泉山让高大的龙泉山挡住污浊的空气。所以又向东发展。


用户8323418022761


改革开放后,成都最先发展的就是北边,2000年后的前几年重点发展的是西边,向南向东发展是最近10年才提出的。

风水轮流转而已, 最终一圈一圈下来,成都终究还是一个一个圆圈,从一环到六环再到七环,看一看目前空白最多的还是南与东,慢慢填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