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凡人進化史——讀張宏傑《曾國藩傳》

一部凡人進化史——讀張宏傑《曾國藩傳》

當代作家寫一部《曾國藩傳》,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原因無他,曾國藩這位晚清最有名的“中興大臣”,在其去世後的一個半世紀裡,後人對其評價有過翻烙餅式的反轉。清末和民國初年,他是平定內亂的朝廷柱石,是士林公認的最後一個完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踐行者。而在國共兩黨的話語體系中,他是鎮壓洪楊起義的劊子手,是為滿清王朝效忠的鷹犬,是反動地主階級的代表。最近十幾年來,隨著唐浩明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卷本的暢銷,今天的國人,對其認識已不是官方意識形態主導的臉譜化。但是在一些暢銷書出版商和作者的合謀下,曾國藩又成了庸俗成功學的符號。

還有一個原因,這樣一位影響中國近現代史十分深遠的人物,他一直是歷史學者的重點研究對象,各類傳記已出版了很多。比較有名的如蕭一山的《曾國藩傳》、朱東安的《曾國藩傳》、林乾的《曾國藩大傳》、董蔡時的《曾國藩評傳》,等等。這些前輩學者所寫的著作,已將曾國藩的家世、人生經歷、功業以及學問、道德和思想闡發得相當詳細。這個人似乎已經被吃透了。在沒有更多新資料的前提下,今天的人再寫一本《曾國藩傳》,有必要嗎?還能寫出新意嗎?

拜讀完張宏傑兄的新著《曾國藩傳》後,我以為曾國藩這位歷史人物常說常新。用作者本人的話來說,曾國藩“是一個鑽之彌堅、仰之彌高的人物”。在中國正在告別農業社會進入到工商業社會的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湧入城市,中國今天的經濟形態、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已經和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有天壤之別。這樣一位中國近兩百年來無法迴避的政治、文化人物,應該有一本適合今天讀者閱讀口味、能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曾國藩和他所處時代的傳記。

張宏傑的這本《曾國藩傳》就是這樣一本書。這本書有著相當的專業水準,幾乎做到無一字無來歷,不像一些暢銷書作者為迎合市場根據自己的想象,對歷史人物進行“化妝”,其寫作態度是嚴肅的。但這又是一本尋常讀者——不需要任何相應的歷史知識,就可以輕鬆讀下去的普及類讀物。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他這本書和以前諸多曾國藩的傳記的不同之處:“一是側重呈現曾國藩個人心路歷程,而不是對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復原。二是對曾國藩的一生突出重點,而不是均衡敘述。”

這樣的寫作角度無疑是明智的。如前文所言,曾的生平已經被被前人吃透了,再“研究式復原”意義不大。曾國藩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清王朝覆亡一百多年了,太平天國起義導致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那場內戰,殘酷的殺戮和普通人的痛苦也化作歷史的塵埃。曾國藩無論作為平定內戰而位列封侯的“中興第一大臣”,還是作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功勳也罷,罪孽也罷,對今天普通讀者來說,除了飯後茶餘的談資,沒什麼現實意義。曾國藩對今人來說最大的現實價值,如作者所言:

從個人精神成長角度看,曾國藩也能給我們提供力量。曾國藩這個人的一生,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曾國藩的智商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身體稟賦很差,一生與多種疾病相伴。出生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

我們看歷史書對一些大人物的描述,往往有“天資聰穎”“天縱英才”,從小“不同凡俗”之類的描述,而曾國藩無論在天資、家庭出身、身體素質等各方面,都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屬於“你我皆凡人”之類。他的成就,建立在立志以後就持之以恆,對自己進行嚴格的管理。在待人、做事、寫文章等方面有計劃,有目標,在每一個細節上決不苟且。這種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使他不斷超越自己,達到中國傳統社會里一位士人所能達到的最高點。曾國藩的人生經歷,證明了意志的力量,證明了平凡人實現不平凡人生的可能性。這些對今天多數年輕人應該有相當的借鑑意義。一個人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特別是在北上廣深這種超大城市裡生活,如果不能“拼爹”,壓力是相當大的。曾國藩早年在北京做一個清貧京官的生活——每年欠賬,一大家子只能租房,眼巴巴想著當一回鄉試主考官增加收入........這些平常人的苦惱他都經歷過。今天我們多數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輕人,生活的幸福指數應該遠超曾國藩,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假使我們能像曾國藩那樣嚴格地自我管理,學習、工作、家庭生活皆有條理,注重每一個細節。譬如領導交辦的事用心去做,做完後有彙報;能夠在業餘時間不斷充電,有著曾國藩讀經史那樣的計劃並嚴格執行,而不是把時間花在手機刷屏上;對朋友以誠相待,至少聚會不要遲到.......這樣堅持下去,十年必有所成,不用恐懼被時代淘汰。

曾國藩去世後,他一生的好友歐陽兆熊(曾以醫術救過曾的性命)送了一副輓聯曰:

矢志奮天戈,憶昔旅雁傳書,道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竟歷盡水火龍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記,讀到獲麟絕筆,將汗馬勳名、問牛相業,都看做秕糠塵垢,開拓萬古心胸。

不愧是早年就和曾國藩訂交的摯友,歐陽兆熊對曾的認識超越同時代的諸位大佬,包括其門生長李鴻章。這副上聯寫曾國藩起於微末,成長為千秋人物的不易,“歷盡水火龍蛇”;下聯則道出曾國藩的真正價值是“省身留日記”,為後世留下一個自律甚嚴、日日進德的範式,而出將入相的勳名,都是秕糠塵垢。

這本《曾國藩傳》的主旨,和歐陽兆熊輓聯所表達的有同調之妙。在寫這本書之前,張宏傑已經出版了《給曾國藩算算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等著作,讀者反響很好。這幾部書之所以成功,我以為是張宏傑去掉了時人和後人給曾國藩“聖人”“重臣”“大儒”的裝飾,還原為一個凡人。《給曾國藩算算賬》幾乎是清代道光年間一部微觀經濟學史,這應當和張宏傑大學本科的財經專業背景有關。以前研究曾國藩的學者往往注重宏大敘事——即曾國藩的道德、學問、事功。《給曾國藩算算賬》則從曾氏在做京官時的家庭收支切入,以一位湖南寒門子弟做“北漂”時困窘的經濟生活為寫作重點,進而呈現了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真實而生動的面相。

這部《曾國藩傳》亦是沿用這樣的寫作方式。比以前作者所寫的相關著作有價值的部分,作者在序言中也做了交待:“我將以前關於曾國藩的拼圖式寫作和研究整合起來,補足其中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本簡明全面的《曾國藩傳》。目的是使讀者花不長的時間,就能完成對曾國藩一生功名事業和心路歷程的瞭解。”

這部書有沒有不足呢?在我看來,最大的不足是結束得有些倉促。作者在書末寫道,“曾國藩的成功,證明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對儒學‘空疏無用’的指摘。”“曾國藩身上的儒學精神,是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這樣的判斷我基本同意。但是作者同時也說:“曾國藩的一生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失敗的。”曾國藩的失敗,我的理解是他代表的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失敗。不管他個人在庸俗的功利層面是多麼成功:位高權重,教子有方,士林景仰,可曾國藩所捍衛的秩序和代表的文化,卻如流水落花春去也。那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究竟在哪裡?或曰曾氏在《討粵匪檄》中強調所要捍衛的信念和價值觀,究竟有沒有現代性轉化的可能?曾國藩晚年對傳統文化的困境應該有強烈的感觸和較深入的思考,作者著墨不多。也許這個宏大的、形而上的話題,一部簡明的傳記,難以容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