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凡人进化史——读张宏杰《曾国藩传》

一部凡人进化史——读张宏杰《曾国藩传》

当代作家写一部《曾国藩传》,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原因无他,曾国藩这位晚清最有名的“中兴大臣”,在其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后人对其评价有过翻烙饼式的反转。清末和民国初年,他是平定内乱的朝廷柱石,是士林公认的最后一个完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践行者。而在国共两党的话语体系中,他是镇压洪杨起义的刽子手,是为满清王朝效忠的鹰犬,是反动地主阶级的代表。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卷本的畅销,今天的国人,对其认识已不是官方意识形态主导的脸谱化。但是在一些畅销书出版商和作者的合谋下,曾国藩又成了庸俗成功学的符号。

还有一个原因,这样一位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十分深远的人物,他一直是历史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各类传记已出版了很多。比较有名的如萧一山的《曾国藩传》、朱东安的《曾国藩传》、林乾的《曾国藩大传》、董蔡时的《曾国藩评传》,等等。这些前辈学者所写的著作,已将曾国藩的家世、人生经历、功业以及学问、道德和思想阐发得相当详细。这个人似乎已经被吃透了。在没有更多新资料的前提下,今天的人再写一本《曾国藩传》,有必要吗?还能写出新意吗?

拜读完张宏杰兄的新著《曾国藩传》后,我以为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常说常新。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在中国正在告别农业社会进入到工商业社会的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涌入城市,中国今天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已经和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有天壤之别。这样一位中国近两百年来无法回避的政治、文化人物,应该有一本适合今天读者阅读口味、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曾国藩和他所处时代的传记。

张宏杰的这本《曾国藩传》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有着相当的专业水准,几乎做到无一字无来历,不像一些畅销书作者为迎合市场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历史人物进行“化妆”,其写作态度是严肃的。但这又是一本寻常读者——不需要任何相应的历史知识,就可以轻松读下去的普及类读物。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他这本书和以前诸多曾国藩的传记的不同之处:“一是侧重呈现曾国藩个人心路历程,而不是对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复原。二是对曾国藩的一生突出重点,而不是均衡叙述。”

这样的写作角度无疑是明智的。如前文所言,曾的生平已经被被前人吃透了,再“研究式复原”意义不大。曾国藩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清王朝覆亡一百多年了,太平天国起义导致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那场内战,残酷的杀戮和普通人的痛苦也化作历史的尘埃。曾国藩无论作为平定内战而位列封侯的“中兴第一大臣”,还是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功勋也罢,罪孽也罢,对今天普通读者来说,除了饭后茶余的谈资,没什么现实意义。曾国藩对今人来说最大的现实价值,如作者所言:

从个人精神成长角度看,曾国藩也能给我们提供力量。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出生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我们看历史书对一些大人物的描述,往往有“天资聪颖”“天纵英才”,从小“不同凡俗”之类的描述,而曾国藩无论在天资、家庭出身、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属于“你我皆凡人”之类。他的成就,建立在立志以后就持之以恒,对自己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待人、做事、写文章等方面有计划,有目标,在每一个细节上决不苟且。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使他不断超越自己,达到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士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点。曾国藩的人生经历,证明了意志的力量,证明了平凡人实现不平凡人生的可能性。这些对今天多数年轻人应该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一个人从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特别是在北上广深这种超大城市里生活,如果不能“拼爹”,压力是相当大的。曾国藩早年在北京做一个清贫京官的生活——每年欠账,一大家子只能租房,眼巴巴想着当一回乡试主考官增加收入........这些平常人的苦恼他都经历过。今天我们多数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应该远超曾国藩,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假使我们能像曾国藩那样严格地自我管理,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皆有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譬如领导交办的事用心去做,做完后有汇报;能够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有着曾国藩读经史那样的计划并严格执行,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手机刷屏上;对朋友以诚相待,至少聚会不要迟到.......这样坚持下去,十年必有所成,不用恐惧被时代淘汰。

曾国藩去世后,他一生的好友欧阳兆熊(曾以医术救过曾的性命)送了一副挽联曰:

矢志奋天戈,忆昔旅雁传书,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竟历尽水火龙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做秕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不愧是早年就和曾国藩订交的挚友,欧阳兆熊对曾的认识超越同时代的诸位大佬,包括其门生长李鸿章。这副上联写曾国藩起于微末,成长为千秋人物的不易,“历尽水火龙蛇”;下联则道出曾国藩的真正价值是“省身留日记”,为后世留下一个自律甚严、日日进德的范式,而出将入相的勋名,都是秕糠尘垢。

这本《曾国藩传》的主旨,和欧阳兆熊挽联所表达的有同调之妙。在写这本书之前,张宏杰已经出版了《给曾国藩算算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著作,读者反响很好。这几部书之所以成功,我以为是张宏杰去掉了时人和后人给曾国藩“圣人”“重臣”“大儒”的装饰,还原为一个凡人。《给曾国藩算算账》几乎是清代道光年间一部微观经济学史,这应当和张宏杰大学本科的财经专业背景有关。以前研究曾国藩的学者往往注重宏大叙事——即曾国藩的道德、学问、事功。《给曾国藩算算账》则从曾氏在做京官时的家庭收支切入,以一位湖南寒门子弟做“北漂”时困窘的经济生活为写作重点,进而呈现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的面相。

这部《曾国藩传》亦是沿用这样的写作方式。比以前作者所写的相关著作有价值的部分,作者在序言中也做了交待:“我将以前关于曾国藩的拼图式写作和研究整合起来,补足其中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本简明全面的《曾国藩传》。目的是使读者花不长的时间,就能完成对曾国藩一生功名事业和心路历程的了解。”

这部书有没有不足呢?在我看来,最大的不足是结束得有些仓促。作者在书末写道,“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摘。”“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这样的判断我基本同意。但是作者同时也说:“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曾国藩的失败,我的理解是他代表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失败。不管他个人在庸俗的功利层面是多么成功:位高权重,教子有方,士林景仰,可曾国藩所捍卫的秩序和代表的文化,却如流水落花春去也。那么,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或曰曾氏在《讨粤匪檄》中强调所要捍卫的信念和价值观,究竟有没有现代性转化的可能?曾国藩晚年对传统文化的困境应该有强烈的感触和较深入的思考,作者着墨不多。也许这个宏大的、形而上的话题,一部简明的传记,难以容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