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不可以”,这些没用的废话以后别说了


“不要”“不可以”,这些没用的废话以后别说了


带孩子出去玩时,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在前面玩,妈妈在后面不停地提醒“别动那个,危险!”或者孩子爬某个东西摔疼了,妈妈过去扶起来的同时,会顺带一句“你看,叫你别爬,不听话!下次不要爬了”…

孩子呢,一般放下手里的,又开始了另一件妈妈觉得危险的事情。

妈妈们经常说,带出孩子去玩一天,比上班还累。

这种累,确实辛苦。

要时时刻刻看着孩子,留意孩子的举动,不让他们受到伤害。妈妈说的口干舌燥了,孩子就跟丢了西瓜又捡芝麻一样,没听进去半句。一会跑得太快,摔了膝盖;一会荡秋千,撞到别人;一会东西没拿稳,砸的稀巴碎…


“不要”“不可以”,这些没用的废话以后别说了



明明已经千叮咛万嘱咐,为什么孩子还是做不好呢?

是的,妈妈确实一直跟在孩子身边提醒,“不要,不可以”。但妈妈们不知道的是:

对于孩子,尤其3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理解不了我们表达提醒的方式。“不要”“不可以”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概念。

一个孩子从台桌上拿到一个瓷杯,妈妈看到后大喊“不要拿那个杯子,快放下!”

这句话,对孩子而言,很迷糊。为什么不可以拿杯子?杯子很好玩啊。

妈妈可以预知杯子可能被摔坏的后果,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根本不知道“不要拿”背后的意思。

就像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孩子是没有能力以成年人的方式,去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和利害关系的。

用“不可以、不要”来阻止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就像听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因为他们的大脑,还不足以让他们领会妈妈的提醒。

所以说,妈妈表达方式不够直接,也是造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之一。


“不要”“不可以”,这些没用的废话以后别说了



你希望孩子怎么做,就把那个词说出来

和孩子交流要简单一点,不要绕弯,否则孩子听不懂,这些话就成了没用的废话。

尽量用建设性的意见提醒孩子。如,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不要在沙发上蹦蹦跳跳”

“想玩蹦蹦跳跳,可以在地板上玩”

“不可以爬台阶,会摔倒”

“爬慢一点”

“不要浪费水”

“水龙头拧开,要记得关哦”

“不可以大声吵闹”

“嘘,说话小声一点”

...

试着把“不要”“不可以”,换成“可以怎么做”。简单明确,孩子会更容易遵从和配合


“不要”“不可以”,这些没用的废话以后别说了



再者,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也会成长的更勇敢

记得有一次在儿童游戏区,见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2岁左右女孩,正在玩迷你小屋,这时来了另外一个稍大的女孩(此处叫姐姐吧)。她们两没玩一分钟,2岁女孩就哇哇哭了。

原来是姐姐抢走了迷你屋的操控权,怎么摆都要她说了算。而2岁女孩抢不过,就抓了姐姐头发。没想,姐姐不是好惹的人,回击了她,把她打哭了。

她妈妈看到后,立马过去骂那位姐姐,然后对孩子说了句:“别和这样的小朋友玩,他们一点都不乖”,领着孩子就走了。

这位妈妈的处理的方式,很多人都在用。

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只教会孩子逃跑,并没有告诉孩子,如何正确面对。

这样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一种什么影响呢?——下次遇到别人抢我的东西,我就走开,不跟他玩。

可实际上,即便孩子走开了,心理还是委屈的。为什么明明我先拿到,他抢走了我的,我就不能玩了?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养成遇事胆小的性格,那就应该带孩子正面处理。以身示范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不是一句“别和她玩”,就苍茫逃走。


“不要”“不可以”,这些没用的废话以后别说了



小时候最害怕父母阻扰,每次阻扰,就意味着我们做错了。现在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了,早已经忘了被阻扰的滋味。

“不要”“不可以”看似是提醒孩子,实质,这几个词背后给孩子的感受却是:

“我又做错事了”

“那个危险,我不能碰”

“为什么那么多都不可以玩”

而我们呢,其实也不是不允许孩子玩,而是担心孩子受伤,情不自禁地想去提醒。

然而,我们所说的话,如果孩子不能理解,再多的提醒,都是浪费口舌。

所以,不如简单一点,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