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没用!错!让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小鹭是一个妈妈,所以深知所有妈妈对孩子的成长道路是多么的关心。

我很喜欢听李玫瑾教授的课,听完后,也喜欢深思总结,自己是否做得正确。

今日分享【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依恋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时期,所以把生命说成自己的,是不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

现代生活有那么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第二个特点:因为工作、家庭杂事和孩子的交流、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

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没用!错!让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讲如何看待未成年人问题,当然我觉得我们大多数青少年或未成年人都是健康成长的。只要家庭比较好,父母对孩子非常严格要求的话,孩子都会很好的成长。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对孩子也很严格,但是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有些家长遇到很难的问题常常会来找我。我曾经遇到一个外交官,他是长期驻外的,他通过一个朋友找到我。“16岁的一个男孩,他后来很痛苦,他甚至都跟我讲想自杀,真的拿这个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有时候我遇到很多这种情况,打电话来找我。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说什么问题呢?我说其实孩子不用来找我,你大人来就可以了。

这个很多家长都觉得很疑惑不解,什么问题呢?

我讲第一个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所以有的时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

第二个问题,我讲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

滞后反应我后面会讲它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好教育了。一般就是在青春期吧,十四五六岁那时候孩子很难管,但问题呢往往是往前。我打一个比喻,当我们做到医生面前,任何医生的病人的病都不是这一天之内得的。也就是说轻的可能是三五天,重的多少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问题往前走,比如说他十五六岁发生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应该是在12岁之前,甚至还要早。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讲这个问题。

第三点,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养个孩子跟养个小宠物一样,我们养个小猫小狗大概有这样的经验,这个小狗你管它最好的时间是8个月之内,8个月之内有些习惯没养好,你等到它咬人之类的就很难改,所以心理问题的成长过程是有关键期的。我之前讲到一个问题是滞后反应,滞后反应我会从这样几个问题来谈。

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没用!错!让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首先我们看一下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时期,大致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按照我们发展心理期,在18岁之内可以分这样的:一岁之内叫裸儿期,两到三岁之内叫婴儿期,四到五岁为幼儿期,五到十一岁为学生初期,十二到十五为少年期,十六到十八为青年初期。这个十八岁之内我们都知道为成长期,在这成长期我们又大致分为两大时期。一个叫依恋期,一个叫青春期。依恋期一般是在十二岁之前,十二岁之前什么叫依恋期我后面会讲。

依恋期说简单一点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很弱小,他对父母,对抚养人都有相关的依恋。而到了十二岁之后十八岁之前称为青春期,青春期一般人在这个时期是比较逆反的,我们很乖的孩子到这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呢你不用去管它就会自然的回复正常,也就是当他度过青春期就会回复正常。但有些孩子就不会这样,他青春期出了问题以后可能就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有的孩子犯得过错是不可逆转的,比如说他要伤害致死,或者参与一些抢劫行为犯罪的话,就会有一个污点。

所以青春期的人最容易出事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管起来也是最难的,但这两个时期总体来讲是人的未成年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还在出问题,我们成年人尤其是抚养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矫正。那么前一部分时期最好放在家庭,后一部分时期最好放在社会。也就是说前一部分的重点工作放在家庭。当孩子到十五六岁出问题的时候需要社会来干预。干预比如就像一些公共学校或者一些特殊的夏令营来强制对他进行一些矫正。

那么大致我讲一下这个过程,这两个时期呢,它的心理发展内容我在这罗列了一下。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是情感发展;然后是言语发展;然后是社会性发展,认知、观念、性格、自我意识度、独立性。其实这里头还有一些发展,我只是重点罗列了一些。到了十八岁之后人进入到相对独立时期,就是他比较成熟。所以他的年龄越来越成熟。我经常讲一个什么问题呢,十八岁之后他的人格开始趋于稳定,而性格决定命运。在这里我后面会讲到性格发展,但是我强调一点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教育意识,很多人特别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包括我们社会的发展也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往往看他是不是来自一个名牌大学,他的学历有多高。但是你真正到四十五之后你看这人能不能坐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恰恰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性格,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所以早期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培养得当的话这个人才会有后劲,否则的话再聪明,我们这有很多读到博士博士后,他十四岁之后也平平淡淡,为什么?因为他有很多性格上的问题导致他在事业上发展有一定的障碍。这里我们讲它心里发展一环套一环。这就是我介绍的重点,如果把这个关系缕清了就知道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问题都有哪些。

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没用!错!让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情感发展。情感发展为什么作为人早期的心理现象,这和人的特性有关,我们知道人作为高等动物,这大自然众多生命当中是最高级的,也就是说人是最聪明的。可是人有一个特点,他在生命的最早期是最笨的。放在一起抚心理学家曾经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小猩猩养。把他放在同样的背景下,想看看动物和人的区别。结果发现在一岁之内,猩猩比人要聪明。两个生物的抚养都同样的对待,同样的抚养人、同样的吃穿、同样的环境。猩猩对人会做出各种明显的反应,一岁之内它会跟你有很多很好的互动,而人的孩子却什么反应都没有,刚开始吃睡,半岁之后会有一些反应,但基本不能自主的,很多都是被动的反应。到一年之后人们发现人的发展开始日新月异,而猩猩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就是说人在一岁之内他反应很少,相当的无能无助。这个无能无助有什么特点呢,就是在生命的早期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本质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哭,这是人出生就有的。第二他算有点本事就是吸吮反射就是吃奶。这个吸吮反射指什么呢,就是你随意那个奶头或者手指轻轻触进孩子的脸傍边,他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他会把嘴挪过来,这叫吸吮发射。如果你把手指放到侧面去,他就过不去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在出生的初期能做出的反应就是面,他的活动区域非常小,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这个孩子来到世间上他至少要有7个月到8、9个月吃喝拉撒完全靠另外一个人。靠另外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他的痛苦的解除就在这个抚养人身上,这个抚养人已出现,他就能吃了、就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个过程当中意味着什么呢,他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抚养人出现息息相关。

因此日复一复他这个时候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耳边听到抚养人的声音,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认人呢就是它半岁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那个人已出现这个孩子就很快乐。如果这期间,比如半年之后妈妈要上班,把奶奶从老家请来,说你帮我带孩子吧,上班期间你带。你看这孩子前半年没遇过奶奶,6个月之后奶奶来了,第一次奶奶上手,妈妈上班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孩子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他一定会出现抗拒,什么意思呢,就是妈妈把奶瓶塞到他嘴里他不喝,他会那嘴往外拱。他困的时候摇啊晃啊抖啊,但他不睡,他觉得这个人不对,什么不对呢。相貌不对、声音不对、气味不对,所以他就会闹,一直闹到筋疲力尽了他才能睡着。这种认人的现象就是人最早的心理现象,我们叫情。这种情感的出现非常非常重要,这种现象我们有时候叫依恋。只要学了心理学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在发展心理学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依恋就是指在孩子早期,他的这种对某人认准了以后接近他,分离时候的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他们对动物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依恋是人类早期最初的心理现象。大家要明白一点,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始于人的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和他人有关,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情感。所以人和人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记得有一次我去中科院自动化所做讲座,他们书记跟我讲了一句话,说我们这犯罪的不多,自杀的不少,说你讲讲怎么防止自杀。结果后来我在那讲到马加爵的案件,谈到生命的意义。结果有人递给我一张条子,说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为什么不能决定我的生命。当时我看着条子,我想跟他说,你没有研究生命的起源,你要研究每个个体生命的起源,你就知道生命是不是你自己的。我打一个什么比喻呢,就好比你走在街上你饿了你走进饭店,然后你就坐下点一推菜,吃完以后你就一抹嘴往外走。我说这个话生命就是你自己的,可以说他这个嘴呢是他喂的不是我的。换句话讲每个人一出生在前半年包括到他三岁之前,他几乎不能完全自主,他不能自主的情况下他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他人,也就是他进了人家的饭店吃了人家的饭就欠了人家的债,能不还钱就走吗?所以把生命说成自己的是不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其实每个人活下来,只要我们活到今天,我们都欠。欠自己的父母,欠这个社会。这个欠是没有办法,因为人的生命早期是相当的无助无能的。而正是因为这个背景造成了人的情感发展,而情感发展又决定一个现象就是情感是众多心理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发展我们才有其他的发展。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由此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感悟

小鹭很喜欢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

其实在我们育儿的道路上

真的往往忽视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爷爷奶奶认为孩子还小

什么都不懂,不需要注意自己的一些言行问题。

其实,不是的。

关注小鹭,每日分享育儿心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