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编者按:此前介绍了不少外地的朋友(主要是闯关东后裔)到胶东寻根的故事。其实,寻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因此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直至取得成功。本文要介绍的,就是一个成功的寻根案例。其发生的年代为清朝,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手段也落后,但主人公坚持不懈,最终成功。)

以下是正文——

按照传统的计岁方式,清雍正七年的春节过了之后,莒州(莒县)北汶人战锡侯就已经六十有四了。这个年龄,放在现在也可以退休,而在当时,更早已算是老人了,不过,战锡侯却并没有闲下来。这一年的正月,他匆匆踏上了去往登州府莱阳县的旅途,此行的目的单纯却不简单——寻根。

北汶,是莒县境内有名的战姓聚居地。根据族谱记载,这支战姓原籍莱阳县,后迁到莒县北部的招贤,又从招贤迁到岔河,再从岔河迁到北汶。路线虽然清晰,但谱系并不详细,究竟从莱阳何地迁来,当地有无同宗,一直是北汶战姓人想要弄清的问题。

战锡侯的祖辈父辈就曾多次讨论过这个话题,也曾两次写信打听,可惜并无回音。到了战锡侯主事的时候,寻根这件事,因为家族内的几件荣典而变得迫在眉睫。

原来,战锡侯的曾祖在崇祯年间考中功名,到了雍正时期,入祀乡贤祠;旋即,他的祖母也奉旨入节孝祠享祀。正所谓“两受国恩,欲载之谱牒以垂后”(战锡侯语),这支战姓人想趁此机会修撰族谱,而修谱就要叙述祖先由来。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到莱阳去寻根了。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雍正七年正月,春节刚过,战锡侯就踏上了旅途。

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十二日揽轡而东。”推测应该是以骑代步,因此其行进速度并不算慢。出发次日抵达诸城,再次日到胶州,又一日到达崂山地区,次日遭遇风雪天气,再次日到达即墨。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战锡侯在胶、即一带有不少故人,寻根路上颇得他们照应。比如,在即墨期间,他曾拜访朋友解琢章,后者为他指点了一个方向,说“黔古”旧家必有族谱。

不过,当他来到院上(现在青岛莱西市境内)时,又遇到了一位姓周的朋友。这位朋友告诉他,“黔古”(即现在莱西市的岘沽村)为展姓聚居地,而非战姓。于是,他又继续向东行进。

在莱阳县境内,他探访了马格庄、龙湾庄、山前店、巷子口、郝格庄等地,受到了当地战姓人的热情招待。他通过考察墓碑、轴子等资料,获取了比较详细的信息,颇有收获。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以下配图均为莱阳战家沟村场景,该村为战姓聚居村庄)

到了当年正月二十七,战锡侯一行准备返程回莒。这个时候招待他的莱阳战姓族人极力挽留,言称“天寒小待,明日方许走路”,换成现代话来说就是,天太冷了,今天先在这里喝几杯酒暖一暖,明天走也来得及。不过,战锡侯去意已决,坚持上路,离别之时,“(莱阳族人)相顾而叹,(战锡侯)亦悲慨洒泪。”古人之重情重义,可见一斑。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自此之后,莒县战姓与莱阳战姓之间的渊源基本缕清,原籍为莱阳县望石乡寨头社,时至今日,两地战姓仍有互动。由此可见,战锡侯当年的寻根,意义非小。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关于寻根的初衷,战锡侯自己也曾撰文感叹,他说:“(余)以六十四岁之躯,冲风冒雪,岂好劳哉,盖欲叙谱牒则必明世系,世系不明谱牒不清,不推始祖所自出之地,水源木本之谓何,而敢不穷源而溯流耶,用告旌人以示不忘本尔。”

战锡侯的这段话,对于现在很多热心寻根修谱的人来说,想必“心有戚戚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