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早年间,老潍县有一些名门望族,有的称四大家族,有的称六大家族。四大家族指的是郭、陈、丁、张四家,六大家族除上述四家外,再加上田、刘两家。这些家族家大业大,声名显赫。他们大多是由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发财致富和成名成家的。他们家家都出了不少人才,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业绩。潍县名门望族是潍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精华和代表。研究这些大家族,对于挖掘、保存、传承和弘扬潍县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大家族科甲连绵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潍县六大家族科甲盈门,为官者众。他们求取功名不单是为了光宗耀祖,也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为百姓谋利造福。他们为国家和家乡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郭家明清以来 进士8人、举人29人、秀才200多人;陈家明清以来进士19人、举人52人 秀才200多人;张家清朝进士5人、举人15人、贡士科5人、秀才众多;田家清朝进士2人、举人9人、贡生5人;丁加明清以来进士、举人数十人;刘家明朝进士2人郭尚友施粥济灾民 郭一璐病逝于任上

郭氏家族的郭尚友,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县令、漕运总督直至户部尚书,为官清廉,政纪严明,深得民心。郭尚友晚年辞官回乡,正逢山东灾荒,潍县尤为严重,他不顾年老体弱,设场施粥救济灾民,协助地方军政事务,捐资兴废,朝野有名。 其孙郭一璐,清代举人,任江西饶州知府,他“劝农力田,劝士勤学”,为官一任,富庶一方,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 郭熊飞是进士出身,曾任直隶布政司布政史,办案公允,政绩斐然。郭梦龄是进士出身,曾任山西巡抚,励精图治,大力振兴文教事业。

陈官俊官至“副相” 陈介祺得双眼花翎

陈氏家族老三支中陈官俊,曾任清五个部的尚书和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及上书房总师傅,其荣耀显赫,历史罕见。陈官俊为官多年,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他是道光皇帝的老师,劝导训政有方,因功高资深,被皇帝恩准可在紫禁城内骑马,在任上逝世后,朝廷恩礼有加,悼惜良深,晋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陈官俊之子陈介祺也是进士出身,在翰林院任职多年。陈介祺从京辞官回乡后,依然关心国事,因捐军费殊多,被朝廷赏赐双眼花翎,从此成为有名的“陈大花翎”。光绪二年(1876)潍县大灾,陈介祺响应县衙号召设场施粥,并且亲自查看米粥的稀稠程度,以插上勺子不倒为准。另外,他还在县城中心的潍阳书院设了担粥局,得到百姓和官员的一致赞誉。他在家乡还关心时政,出谋划策。他注意培养人才,状元曹鸿勋就是他最初发现其才华收为义子全力培养的。

这一支中的陈官义、陈介眉、陈兆鸾等进士出身的有多人,都曾任知府以上的官职。陈氏老长支中的陈宗仁、陈懿训、陈所养、陈所问、陈祝泰、陈调之等10多人曾任知县以上官职。在老长支后裔中,以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陈阡最为显赫,他先是任知县、知府,后任福建按察史、江苏布政史,接着又升任资政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同治九年(1870)病卒,荣禄、赵长龄、李洪章等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张氏一门四进士 禁赌赈灾治水患

张氏宗族中为官者众多。“一门四进士”甚是出名,张兆栋及其叔父张翔、弟张兆楷、子张僖都是清朝进士。其中张兆栋官职最高,其潍城西门里故居高悬“太史第”匾额。

咸丰六年(1856),张兆栋由漕运总督擢升为广东巡抚。当时广东赌风很盛,两广总督英翰不认真查处,故屡禁不止,张兆栋上表弹劾,英翰被革职,张被授兼两广总督,他采取严厉措施禁赌,严惩不法人员,终于刹住赌风。

有一年潍县遭遇大水灾,张兆栋由海道从广东运来大米赈济灾民。他还捐资修缮潍县孔庙,兴复潍阳书院,邑人称颂不已。

张兆楷任江苏兴化知县期间,遇严重旱蝗灾害,他发动百姓抗旱保苗,诱捕蝗蝻,并拿出俸禄,发动各界人士赈济灾民。次年运河水涨,他奉旨赴高邮各县,调集民工,昼夜筑堤固堤,月余没有解衣。他积劳成疾,光绪五年(1879)殁于任所,百姓闻之,挥泪痛悼。丁叔言热心教育 田智枚科举除弊

丁氏家族中也有一些人做过知县、知府等。丁氏家族既是官宦世家,又是潍县首富,有“丁半城”之称,他们一家人都热心公共事业,体恤百姓疾苦。每逢灾荒年头,丁家带头施粥,屡次捐资兴修公共设施,尤以十七世丁叔言为最。丁叔言关心国家大事,他曾任黎元洪总统府参事,见过孙中山。他协助县政府修桥铺路,安装自来水,还出资创办学校,为家乡办过许多好事,深受群众赞扬爱戴。

田氏家族中以田智枚较为显赫,他是光绪十八年(1892)会试、殿试第九名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秘书郎,后放云南乡试主考,不久擢升贵州学政、资政大夫。任职贵州之时,他大刀阔斧革除科举积弊,公平选拔人才,深得人心。昆明学院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他带头捐银修缮,受到上下赞许。

他曾为丁氏家族中丁善宝修建的十笏园作序,书写上石,镶嵌于十笏园西跨院东墙上。刘应节文武双全 刘鸿翱代帝理政

刘氏家族中的刘应节是明嘉靖年间进士,在朝为官30多年,曾担任过山西按察司副使兼辖三关、河南巡抚、谢天巡抚、蓟辽保定总督、南京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刘应节文武双全,曾驰骋沙场,身经百战,为国立下大功。回乡后,他慷慨解囊,为地方大办教育,大修浮烟山麓台书院,请人并亲自教授学生,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1591年,他去世时,吊唁者络绎不绝,万历皇帝还派专使前来凭吊,并追赠他为太子少保。

刘鸿翱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曾任太湖司马,他关心民瘼,减轻人民负担;疏通河道,使旱有所蓄,潦有所泻;注重培养人才,发给贫困学生膏火费。其后升任徐州知府,又任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任职三年,严肃纲纪,严惩贪官,使政清官廉,风气日新,深受官民敬重爱戴,道光十四年(1834)授福建巡抚。刘鸿翱曾在紫禁城中和殿代替皇帝处理过政务,在他故乡潍城郭宅街大门上悬有“大中丞”匾额。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名门大族之所以能科甲连绵、入仕为官,是因为他们家家重视文化教育,既是官吏,又是文人。几大家族中也有不少人不愿为官,专事诗书著述和学术研究,因此历代多出诗人、作家和学者。他们的诗文著述和学术成就大大丰富了潍坊的文化宝库。

郭氏官吏多司文墨 郭恩孚是著名诗人

郭氏家族中,除身为军政大员又兼书家诗家的外,在官府中专司文墨的官吏就有30多人。在翰林院供职的有郭伟绩等12人,其他还有在国子监、国史馆供职以及中书、主簿之类的地方任文墨官吏。郭家还有一批不贪财、不为官,潜心诗文书画研究和创作的文人学士。郭子嘉(1823—1893)一生撰述诗文,著有《潍县竹枝词》《潍县古城考》《抱瓠老人诗集》等多部书籍。郭尚友曾孙郭伟业、郭伟绩能诗善文,时常与潍县县令郑板桥相互诗词唱和。生于清末民初的郭恩孚是著名诗人,人称“果园居士”,与社会名流、文人才子如曹鸿勋、刘嘉颖等过从甚密,时有酬唱。著有《果园诗钞》十二卷、《鸡肋啜醴集》一卷、《天中鸟》八卷。还曾在家乡创办诗社“来鹤社”。陈氏多出著名作家 陈炳熙文学造诣高 陈氏家族中,陈介祺对古文字颇有研究,有《毛公鼎释文》《十钟山房印举》等10多部著作。另外他还是位创作和撰写楹联的高手,著有《敬宽书屋联钞》,辑录自作联语及集联百副。

陈锳(笔名沉樱)是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作品得到茅盾的赞许。陈介祺的曾孙陈秉忱既是一位革命战士,又是一位学者文人。解放后他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任秘书处长等职,他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图书管理学、历史学、逻辑学、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陈介祺的曾孙陈秉忱曾编选出版了《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3本集子,旧体诗写得很好。

陈氏家族中文化成就最高最有才华的,当数陈官俊之弟陈官杰的后代陈炳熙,他被称为当代潍坊的文化泰斗。他出过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四五百首诗,200多篇散文。他的诗文在结集出版前曾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收获》《十月》《诗刊》《散文》等大型报刊上发表过。在文学评论方面有《中国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聊斋境界》《陈寿荣传》《裴星川竹枝词话》等专著,他还在大型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张兆栋父子最有文才 张昭潜擅长碑记文体 张氏是典型的书香世家。张兆栋、张僖父子最有文才。张兆栋著有《凤翔纪事诗存》《守岐公牍汇存》《守岐汇记》等文稿。张僖著有《畏庐文集》《别画山庄诗草》《眠琴阁诗钞》等书。

东关人张昭潜是清道光年间人,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最擅长碑记文体,以此闻名省内外。山东多篇重要碑记文《重修泰山神庙碑记》《重修孟子庙碑记》《金泉楼舍记》《重修潍阳书院碑记》《十笏园记》等,都是张昭潜所撰。他晚年在潍阳书院讲学,潍县学人多出其门下。张昭潜还善写诗词,取材涉及省内名山大川及多地景物、轶闻。如写故里的《潍阳竹枝词日出》里提到:“弦歌比户万人家。板桥名宦留遗爱,栽得潍阳满县花。” 张眺(笔名耶林),1931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有小说《村中》《月台上》《开辟》等,曾担任中央苏区文化教育部长,田仲济、丁玲等对其有高度评价。

丁叔言广交文化名人 丁伟志多出理论著作

丁叔言能诗善文,一生著述甚多,有诗文集多部。1937年到安邱(现安丘)山区抗战期间,创作并印行了诗集《枕戈集》,收录诗歌42首,内容有描述抗战的、怀念亲人的,感情真挚,文字优美。

1931年晋军攻打潍县城退走后,丁叔言写了《潍县半月围城记》一书,记述了潍县军民抗击晋军的情形。晚年还写了《五十年之回顾》《崂山游记》等。

丁叔言与当时的国内外文化界人士都有交往。1924年4月21日,他在济南参与宴请印度诗人泰戈尔并与之交流创作。1925年在家乡接待康有为,与之诗词唱和。

丁叔言之弟丁锡田热心地方史志研究,编著有《潍县文献丛刊》一、二、三集,《小书巢丛刊》一、二、三集,《习庵丛刊》等。另外,他还写作印行了《崂山纪游》《赴燕纪游》等书籍。

丁叔言侄子丁伟志是著名学者。哲学和政治理论方面的著作有《略论民主和专政》《实事求是、百战不殆》等;哲学史方面著作有《儒学的变迁》《张载理气观析疑》等;史学理论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学研究》《论历史研究中选向考察》等;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方面著作有《中西体用之闻》《本世纪初的文化自省》等。

田仲济研究现代文学 刘鸿翱绿野斋著文集

田氏家族中在文化方面最有影响的是田仲济。田仲济,1907年8月17日生于潍城西门里田家,194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抗战文艺史》。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写作杂文、散文、随笔,是我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他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田仲济杂文集》《田仲济序跋集》等,另外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等。

刘氏家族中刘鸿翱亦善诗文,在福建任巡抚时,闲暇常在稿勤堂研究古文。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辞官回乡,在潍城郭宅街住处建起“绿野斋”园林一座,斋南“带草书屋”为课读处,他常与文友在此切磋诗文。著作有《绿野斋文集》前后合集六卷、《绿野斋制艺》一卷、《绿野斋太湖诗草》一卷,《绿野斋外集》一卷、《山左文选》前后集各十卷。

丹青墨宝光耀门庭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生活在名门大族中,从小受到文化艺术多方面的教育熏陶,再加上他们优裕的物质条件和个人的天分及努力,很多人成为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其中绘画和书法方面特别有成就。

郭氏书画人才辈出 风格迥异各有所长

郭氏家族在绘画、书法方面人才济济,水平极高。郭兰村、郭味蕖、郭怡孮、郭志光等是杰出代表。

郭兰村(1902—1978)是国画家、工艺美术家。他擅长工笔人物,兼画骏马和工笔花鸟,用笔细密如春蚕吐丝。得意作品有《水浒传人物绣像》一百单八将,水浒人物形象逼真,神态各异。代表作还有《凌烟阁功臣绣像》《流民图》《昭陵六骏图》等。上世纪30年代,他家开设松荫斋嵌银号,他设计的图样内容丰富,形象优美。1956年他为潍坊嵌银厂作骏马、人物花鸟图案纹样600余件。国庆十周年他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作嵌银双凤图案。他把硬翅风筝改为折叠式活动风筝,如活翅蝴蝶风筝,翅子插在腹部,极其灵巧,加以高超画艺,更加精美。

郭味蕖(1908—1971),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他主张花鸟和山水结合、白描和点染结合、工笔和写意结合、重彩和泼墨结合的创作方法。代表作有《鹦鹉图》《被泽之陂》《大好春光》等。曾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厅、北京厅、山东厅、广西厅等处作大幅花鸟画。他精于竹梅,亦擅山水。他对金石、考古、鉴赏、书法和文学皆深有研究,著有《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等。现潍坊市潍城区建有郭味蕖故居陈列馆,展有他的生平和画作。

郭怡孮(1940年生),是郭味蕖之子,当代著名画家。他以画山水花卉为主,其作品被我国政府选送纽约的联合国大厅,天安门城楼大厅、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等处。 郭志光,1941年生,也是一位著名画家。他从事写意花鸟绘画,擅长鹰、鹫、鱼、鹭等创作题材,同时还长于书法。代表作有《卫士》《月光》《荷塘雨后》等等。

郭谷石(1901—1970)是著名书法家。其父郭子嘉爱书画、嗜金石,伯父郭恩赓是清翰林院编修。郭谷石的书法宗颜体,摹华世奎,其草书俊秀飞扬,流畅洒脱,榜书大字尤其出名,被书法界誉为“谷石榜书甲天下”。他写的“新华影剧院”“人民剧场”雄健圆润,气势磅礴(每字高近2米,都是用特大号抓笔所写颜体大字)。

陈寿荣人物画形象生动 书法综合多家之妙

陈寿荣(1916—2003)是位诗、书、画、印全才,1936年北平北华美专毕业。他的人物画形象生动,形成工笔、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他将古代人物的故事性、思想性、情感、性格用中国画技法塑造再现,如《道子犯罪》《老莲拒画》等都十分出色。他犹善画鹰,笔力遒劲,跃然纸上,气势雄浑。他的山水画摆脱了前人窠臼,任意发挥,笔墨融洽,意境深远,得意作品有《崂山飞瀑》《峨眉秀色》等。

陈寿荣除画之外,又极喜书法,他广学瘦金、秦篆、石鼓、狂草等体,综合多家之妙,风韵独具,深获嘉誉。陈寿荣还精通韵律,多写诗词,而诗词、书法又往往与画作相结合,极具欣赏性。

陈氏家族中再一位书画大家便是陈炳熙了。他的书法兼采孙过庭、何绍基、于右任、郭沫若之长而自出新意,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他善于画哺乳类动物,笔下的动物画得形象逼真,曾有《动物画集》《动物图谱和画法研究》等著作出版。

陈衍绪(1916—2014)既是一位教育家,又是众人皆知的书法家。他楷、行、草、隶、篆皆能,尤长于行草。潍坊各地厅堂馆所多有他写的秀书墨迹。张玉峰山水浓淡相宜 张建时画鸡形神兼备

张玉峰,1915年生,是著名山水画家,为潍县知名画家丁东斋入室弟子。1942年至故宫博物院任国画研究员,在此得以博览历代名画,心追手摹,获益匪浅。他的山水笔法喜干湿并重,干墨多用于皴擦,使层峦叠嶂苍郁深厚,遐迩得体。湿墨多用于渲染,使松姿柳态浓淡相宜,泾渭分明。代表作有《松鹤图》《松鹤隐居》《荒山变良田》等。

张建时,1917年生,也是绘画名家。青年时到南京服兵役,认识了张大千、何香凝等名流画家,开阔了眼界。张建时以画鸡著称,不管是威武的雄鸡,还是温顺的母鸡,稚嫩的雏鸡,都画得形神兼备,神气活现。他1980年出版的两万套以鸡为题材的四条屏被抢购一空。其作品屡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曾任潍坊市美协名誉主席。

张镜远,1913年生,曾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书法艺术事业,真草隶篆无所不通,尤精魏碑。潍坊不少名胜古迹、公共场所的匾额,楹联以及店铺牌匾出自其手。所书“东风街”及“奎文门”尤引人注目,1992年又为新修葺的“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石匾题“绿嶂”二字。他参加过国内外多次画展,作品在各地报刊发表。

丁叔言创办同志画社 田翔千精通诗书画印

丁东斋(1873—1938)是资格较老的潍县现代画家,潍县不少画界名人都是他的学生。丁东斋是潍县“同志画社”的创建者和组织者之一,多画人物画,也擅长工笔花鸟和山水。

丁叔言15岁时开始学绘画,先学花卉,后学山水,师从丁东斋、刘实夫等。1921年与丁东斋等发起“同志画社”,任社长。

田翔千(1920—1997)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工艺美术大师,他诗书画印无不精通,画路很宽,尤喜画梅。1959年国庆十周年曾应邀到人民大会堂作画半年。198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田翔千经常说:“一个画家,不会写字,终是半边架。”他初学欧阳询、王右军,后临甲骨文、钟鼎文等,尤以古籀大篆为最。他曾为鲁迅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题字。

寻源潍坊主城明清文化名人——老潍县的名门望族


潍县的名门望族在金石工艺和琴棋戏剧等方面出了不少人才,陈介祺收藏的毛公鼎驰名海内外。其他领域的成就可说是斑斓多姿,异彩纷呈。陈介祺金石收藏丰富 陈恒庆促进京剧入潍

陈介祺是国内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他辞官从京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查其渊源,考其价值,释奇释疑。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此古器铭文多达497字,极其罕见。他所作《毛公鼎考释》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藏有商周古钟11件,将书斋命名为“十钟山房”。又因集有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另外,他家藏品还有商周铜器235件,秦汉器物80余种,以及秦汉刻石、多种古钱、陶瓷、砖瓦、碑碣、造像、古籍等达万件以上。所以鲁迅曾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说陈介祺在这方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陈介祺五世孙陈君藻的篆刻得潍县篆刻金石家王西泉亲授,他深究印学,以印学指导篆刻,相得益彰。 陈天才(1909—1990)是闻名遐迩的象棋高手,1954年受聘于天津力行棋社,坐镇象棋表演比赛,名震津门。棋社以“山东棋痴”的斗大金字挂于门前,广为宣传其棋艺。

潍县是京剧大县,京剧传入潍县,陈氏功不可没。清末,陈恒庆在京为官,他是个戏迷,爱唱,也能编排戏剧。陈恒庆退休后回到潍县,随即与潍县士绅子弟中爱好京剧者一起组织活动,不久便在城里南巷子郭寿甫宅内成立了“乐聚轩”,这是潍县第一个正式戏班。戏班内,陈佩珩为须生,陈筱珩司鼓,其他参加者有刘子虔、郎子和(鼓佬、武生)、郎溪泉(须生)、谭义长(净)、于秀婷(老旦)、吴祖兰(青衣花旦)等。戏班不以盈利为目的,有时还搞些义务演出。随后,“四喜班”“三庆班”的戏班也相继成立。京剧便在潍县发展起来。

此外,陈氏和其他望族中还有一些京剧爱好者和著名票友。如陈炳熙演过戏,后调入市文教科管戏曲改革工作,接触过许多京剧演员。他唱梅派男旦,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旦角来发声圆润洪亮,韵味悠长,又擅于领会角色的心理情感。1991年潍坊风筝会期间,他与来潍演出的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亲授弟子杜近芳见面交流,得到杜近芳的热情赞扬。杜说没想到潍坊竟有这么好的梅派男旦。

张德华雕塑师出名家 潇洒豪放感染力强

张德华,1931年生,是一位女雕塑家,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当时徐悲鸿任院长,徐悲鸿纪念馆的塑像就是她做的。她的老师是全国著名教授刘开渠、滑田友、王秉照、傅天仇等。

1982年她的木雕“向往”获得法国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1984年受中央美术协会委托赴南斯拉夫进行文化交流,并赠该国石雕“花神”“憧憬”;1989年完成秦皇岛8米石雕“医圣张仲景”;1990年赴香港参加北京女雕塑家作品展,同年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1990—1993年先后完成“陈嘉庚”“宋庆龄”“吕霞光”“李向前”等钢像石雕的创作;1992年在云南创作7米石雕“巨轮滚滚”;1993年在开封创作“刘少奇”铜像;1994年为中国政法大学制作“谢觉哉”铜像;1995年应美国斯诺基金会邀请赴美参加艺术交流活动。

40多年的雕塑创作生涯,形成了张德华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形象逼真,内涵丰富,潇洒豪放,感染力强。张德华现任中国雕塑协会创作研究所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