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京被有些人稱為“徽京”?有哪些緣由?

韓震昊2


這個說法,其實和“安徽人把南京當成自己的省會”一樣。

這不難理解,如果我們稍微瞭解下安徽和南京,安徽和江蘇的歷史和風土,就能明白為什麼南京在安徽擁有如此獨特的地位。

江蘇和安徽,其實在過去本來就是一個省。他們在明朝時稱為南直隸,到清朝時又改為江南省。今天的江蘇可是僅次於廣東的經濟第二大省,而換在清代,江蘇加安徽組成的江南省,那可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大省。僅江南省一省之稅賦,就相當於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

也正因為江南省的過分富庶,清廷擔心其“建制過大,不利於中央統治”。於是,在1661年,順治皇帝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而江蘇和安徽,也是從那時起才算正式分家。

但奇怪的是,當時的江蘇巡撫府設在蘇州,而安徽巡撫府卻是在南京。也就是說,雖然南京不隸屬於安徽,但卻放置了管轄安徽的最高官方機構。因此,南京無疑就相當於安徽的省會了。所以說,南京被部分人稱之為“徽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此外,由於南京曾長期作為安徽,乃至江蘇的政治中心,因此自然也有許多安徽民眾遷入。因此,從在民俗和方言上看,以南京為中心的鎮江、揚州、馬鞍山、滁州、六安等地區,當地人的語言似乎與南京更為相近,彼此交流起來幾乎沒多大障礙。

而南京地區人們的風俗方言,反而與蘇北地區的差距更大些......加上南京有在江蘇最南端的邊界上,經濟上又比不上蘇州,這又使得南京在江蘇的影響力,似乎還沒其在安徽的影響力大,確實是比較尷尬的。


這些歷史要讀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南京被稱為“徽京”不僅僅是因為現在南京對安徽的影響,幾百年來,安徽和南京就一直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明朝開始,南京就一直是安徽的省會,朱棣遷都北京後。並沒有確認北京為明朝的都城,一直到明英宗時期,南京還是明朝名義上的首都。(明英宗雖然確定了北京是首都,但是南京依舊是明朝的都城。)而南直隸,就是以南京為首,包涵現在安徽,江蘇,上海三地(當然還有今天浙江,江西,湖北的一小部分)。



清順治年間廢南京首都,將原先南直隸改建江南省。後江南省發展迅速,雖歷經戰火,仍然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清初全國三分之一的稅收來自江南省。每次科考,一張榜上面有一半士子來自江南,名符其實的霸榜。

後來因為江南省體量太大,於順治十八年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南京雖然屬於江蘇,但是當初安徽的行政機構也駐紮在南京,一直到乾隆年間才遷到安慶。


南京對安徽的影響是自古有之,現在的南京則是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明明是江蘇的省會,但是卻被安徽三面包圍,而且南京本地的方言也比較靠近安徽,守仁君的大學就是在南京上的,坐公交車一不留神就快到滁州了。從經濟方面來講,蘇南的幾個城市都很強,南京不僅不會給他們帶來優勢,反而會因為省會的緣故產生吸血效應。但是南京反而對安徽的幾個城市產生了很大的帶動作用。所以現在徽京也有點調侃的意思了。


守仁讀仁


從現階段的狀況來看,南京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僅限與其相鄰的安徽部分地區;既完全脫離了地理區位上的蘇南地區,也不屬於蘇北地區,在江蘇境內的長江流域的蘇中地區,都稱不上龍頭老大。區位優勢、地域影響和經濟輻射能力與省會、行政級別、大型城市等根本不相稱。舉一個例子,廣州和深圳同樣是廣東省的副省級城市,廣州市不僅充分發揮了省會城市的政治、科教、經濟、區位和地域優勢,而且對周邊的經濟輻射影響與帶動作用很強大。深圳作為開革開放的最前沿,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與新型城功能建設的影響力,不僅是周邊地區和廣東省,而是為全國起到了很好示範、引導作用。


cowboy59262256


我是南京人,從來沒聽江蘇人南京人說徽京過!這是才第一次見到小編噴!瞎噴!


用戶93602921937





圝囨囚囨図圝


南京是安徽人的南京,倭寇侵華時,大部分南京人跑了,留下來的又遇到倭寇屠殺,真正剩下的很少了,然後隔壁安徽人都來了,所以現在的南京人很多上一二代都是安徽人,我曾經在浦口區一個工廠裡和一些本地人聊過,說是本地人他們家以前都是安徽人!


他鄉追夢人


我寧豈止江蘇人的省會?還是安徽人的奮鬥目標、臺灣人的精神首都!

集蘇、皖、臺三省省會於一身!

同時還是東部戰區總部(原南京軍區),管轄蘇、皖、滬、浙、閩、贛(未來可能還包括臺灣)軍事!

無知小編居然以為我寧只是叫徽京?南京可真不是白叫的!!!


PLC編程學習愛好者


徽不徽京都無所謂,南京還是南京,依然是江蘇省老大,能改變什麼?也就是一些人在網上噴噴而已,還有,安徽人咋了?哪個發達點的城市離的開外來人口對城市的建設?非整這些沒用的幹嘛。


牛比人物


說徽京的都是江浙人,南京主要輻射安徽,對江蘇其它地方基本沒幫助,而且文化習俗語言跟江蘇主要經濟城市蘇州無錫南通常州也不是一類的,南京也是江浙極少不排外的城市


水軍都護


文化承自徽州,明清時期又是同省,安徽人又多,跟以前安徽省會安慶在軍事上是相同的命運,安徽文人自古都多出現在南京,千絲萬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