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在无锡惠山古镇中,私家园林是许多祠堂的标配,像潜龙、惠山园,但其中名气最大者非寄畅园莫属。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寄畅园园址原为西侧惠山寺的一处僧房。明嘉靖初年被告老还乡的显宦秦金购得,始辟为园,称“凤谷行窝”,即寄畅园的前身。秦金为北宋大词人秦观之后,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多次出任南北两京户礼兵工部尚书。秦金亡故后,园林为其族侄秦瀚、秦梁父子所得。秦梁之后,园林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秦燿罢职回乡,续造园林,并取王羲之《答许椽》诗中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意为园林命名“寄畅”,以表达自己官场失意,只好寄情于田园山水的无奈。清初,秦燿曾孙秦德藻延请著名造园家张涟对园林进行重新布置,添建亭台,园景益胜,声名远播。此间,康熙帝至少七次光临,寄畅园进入鼎盛时期。雍正初年,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在帝位争夺中“站错队伍”,被撤职下狱,寄畅园亦遭查没。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三子秦蕙田高中探花,上《陈情表》为父亲求情,帝允,秦道然获释,寄畅园被发还。这一时期,乾隆帝十一次游览寄畅园,留下一百多首和寄畅园、惠山有关的诗文,其对寄畅园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咸丰十年(1860年),寄畅园毁于兵火。清末至民初,寄畅园景观部分得以恢复。1952年,秦氏后人将寄畅园捐献给国家。寄畅园自风古行窝开始一直在秦氏族人中传承,从未落入他姓手中,这在中国名园中绝无仅有,故又称“秦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与诸多江南私家园林“外观无华,内藏锦绣”一样,寄畅园的正门非常不显眼,仅为一座三楹硬山顶门楼。正门内是一个不大的庭院,绿树成荫,湖石、老藤点缀其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庭院左侧墙壁上可见两方石雕匾额“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前者为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来无锡驻跸寄畅园时所题,灵感估计是来自唐代诗人李中的诗句“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后者为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时为寄畅园题写。戛和枞都有敲击的意思,“玉戛金枞”从字面上看是指敲击金属和玉石发出的悦耳之声,在这里应该代指园内包括流水声音在内的所有美妙响动。中国古典园林在造景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环境声音的渲染,以声托景,景声交融。譬如,雨打芭蕉就是许多园林里刻意营造的优雅意境,体现雨夜的静谧之美。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迎面是一座硬山顶厅堂,面阔三间,前有卷棚顶出廊。擎檐柱上有一副篆书对联“杂树垂荫烟轻云谈;风泽清畅气爽节龢”,撰题者是晚清政治家、书法大师翁同龢。对联中的“龢”字为“和”的异体字,在此联中与“和”同义。廊内门楣上悬一横匾“风谷行窝”,这是寄畅园最初的名字,书写者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朱屺瞻。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堂内梁枋上的“松风水月”匾额为康熙帝御赐;匾额下的对联“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同样来历不凡,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游历寄畅园时所赋《游寄畅园题句》诗中的颈联两句。史载,当时乾隆帝曾经将这两句写成对联赐给秦家,可惜原迹今已不存。现在这副对联的书写者是无锡籍书画名家、原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觉迟先生。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出风古行窝东行,是一座纵贯南北的黄石大假山。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从假山中逶迤转出,首先看到的是面阔三间硬山顶的卧云堂,堂匾由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任书写。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卧云堂为全园主体建筑,因堂内悬挂有康熙帝题写的“山色溪光”雕龙金匾,故又称御书碑厅。金匾下是一幅《寄畅游春图》中堂画,两边对联“流泉戛玉通芳沼;修竹成荫覆曲廊”则是嘉庆帝御赐给秦家的。历史上,卧云堂是接驾皇上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二帝为寄畅园留下的那些墨宝应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为卧云堂题过一首《惠山题壁》诗:“合抱枫香老桂枝,卧云堂上旧题诗。兹身久分无丘壑,可慕秦家濯足池。”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继续向东,可见一座六角攒尖顶小亭,亭侧有一株百年香樟和一方池,池畔有一块太湖石。亭中因保存着乾隆帝的御制诗碑而得名御碑亭。太湖石从侧面看颇似姿态婀娜的少女,因有“美人石”之誉。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史载,当年乾隆帝游览至此,从正面欣赏此石,觉得该石更像一个伟丈夫,遂提议将此石改名为“介如峰”,并赋诗一首“一峰卓立殊昂藏,恰有古桧森其旁,视之颇具丈夫气,谁与号以帼国行?设云妙喻方子美,徒观更匪修竹倚。亭亭戍削则不无,姗姗阎易非所拟。率与易名曰介如,长言不足因成图。正言辨物得竭揽,惠麓梁溪永静娱。”给一块太湖石易名,就能写出一首七律,乾隆爷实在不负华夏最高产诗人之名。御制诗碑正面除刻有上面这首诗及引语外,还刻有乾隆帝亲手绘制的介如峰图;背面则刻有乾隆帝的另一首诗《雨中游惠山寄畅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美人石北,是重檐歇山卷棚顶的二层凌虚阁。二层檐下所悬匾额“凌虚阁”由时任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题写;底层门匾“江南胜迹”出自赵朴初老先生之手。凌虚阁为全园最高建筑,是俯瞰园景的最佳所在。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卧云堂、御碑亭和凌虚阁等建筑在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后,一直未能得到及时恢复。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均是2000年后才陆续重建的,一座位于东南角的三楹建筑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悬挂堂名诸物。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先月榭起于水上,东西各有曲廊与凌虚阁和卧云堂相连,前筑临水月台,为赏月的好去处。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至此,开始进入园的水景部分。寄畅园的池水称锦汇漪,南北长,东西窄,南北两端渐细如渠,其水来自惠山溪流。与其它园林多在大面积水面上修筑亭台,以求障景,分割景致不同,锦汇漪中无一建筑,一望无际,因而显得视野非常开阔,给人以景观悠远、池水浩淼的感觉。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从先月榭循曲廊东行,即进入池水东岸的郁盘廊。郁盘廊并非一处独立所在,而是池水南岸和东岸相连曲廊的一部分。“郁盘”一词来自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对王维《辋川图》的评价:“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意思是曲折阻滞,用在这里当是形容曲廊迂回转折之妙。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郁盘廊中部建有一座小亭,曰:郁盘亭。亭匾“鬰盘”二字的“鬰”字,估计很少有人能认得。实际上,这是题匾的王季鹤老先生在故意卖弄学问,用一个非常生僻的“鬰”字代替了常用的“郁”字。亭中置有一圆形石棋台,据说为明代遗物,是抗战前秦氏从一王姓人家购得,移置于此。廊中粉墙上嵌有多方历代名家刻石,四体皆具,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在曲廊的北端有一座歇山卷棚顶水榭凌空出于水上,这就是知鱼槛——大凡有水景的园林此为必有之建筑。庄子的“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既让中国的文人墨客、失意显宦们自问了两千多年,也让他们回味了二十多个世纪,可能至今都没有答案。知鱼槛在寄畅园水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水景的核心所在;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水景,知鱼槛都是不可或缺的景观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以知鱼槛为中心的景物已经成为了寄畅园的招牌性标志。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从知鱼槛北口出来,徐行几步,就是由七块石板拼成的七星桥。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嘉树堂在七星桥的北堍,面阔三间,硬山顶,前有卷棚顶出廊,是寄畅园北部最重要的建筑。堂名源自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语句。堂前擎檐柱上有联:“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堂内悬挂的“嘉树堂”匾额由著名书法篆刻家王能父题写。两边对联“千年人家诗书传;百代承名寄畅园”据说来自一位高官之手,但其文才让人不敢恭维。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在嘉树堂东北一隅,有一座依岸压水而建的歇山卷棚顶小亭,形制与知鱼槛相类,叫涵碧亭。寄畅园第四代主人秦燿曾有《寄畅园二十咏·涵碧亭》诗专门吟咏涵碧亭:“中流击孤艇,危亭四无壁。微风水上来,衣与寒潭碧。”这座小亭虽然有曲廊与嘉树堂相连,但身处其中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特别是在有风有雨的天气里,这种感觉尤甚。当年秦燿写这首五言绝句的时候,想必就是一个凄冷的日子。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从嘉树堂西顺登道登上怪石嶙峋的假山,细雨中,千姿百态的红梅和白梅已然绽放。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假山顶端矗立着一座一面为花式漏窗、其它三面敞开的单檐歇山卷棚顶顶方亭,是为梅亭。亭柱上的对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选自王维《山居秋暝》诗。本想进入亭中透过漏窗体会一下临窗观梅的意境,却因亭中有一位正在鼓捣手机的女士而转身离开。寻路下山,忽闻水声潺潺,泉水叮咚,原来这一带就是著名的八音涧。八音涧又名悬淙涧,是造园者刻意修筑的一处三叠流水,引惠山溪流从假山上跌宕而下,以汨汨流水之声为园林景色打造背景音乐,乾隆帝的“玉戛金枞”形容的景观环境就是这里。

无锡第一园——寄畅园

走出假山,路边可见面阔三间、四面出廊的含贞斋。含贞斋原为园主秦燿的读书处,斋名取自其自题诗“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诗意,表达了自己虽然官场遭贬,但初心不改的心境。门联:“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借自广东海丰吴式芬故居,是曾任湖广总督的吴荣光为赞颂吴氏所撰写。斋内“含贞斋”匾额出自无锡一位当代书法名人之手。今人题写匾额多以行草为之,敢用楷体时,往往露怯。匾下是一幅《明寄畅园全图》漆画,从中可知当年园景与今天有很大不同。两侧对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露苔华媚若钿”撰者不详,书写者是无锡籍书画名家王汝霖。

游览完含贞斋,回到风古行窝,恰好把寄畅园走了一圈。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亦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但无锡秦氏却将以寄畅园为标志的产业传承了近五百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背后应该是秦氏几十代人“孝友传家”的努力,永远自强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