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派传人孟广禄:拉幕三年 替补成名角


裘派传人孟广禄:拉幕三年 替补成名角


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全国艺德楷模、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孟广禄的头衔很多,但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只说自己是一个戏曲工作者。对于传统和戏理,孟广禄有着独到的领悟。他深感戏曲演员的责任重大,认为京剧是老祖宗的东西,必须要保留。

早有耳闻,孟广禄铜锤花脸唱得好,嗓音高亢、气力充沛、行腔委婉、韵味醇厚,颇具其师方荣翔之神韵,他的代表曲目《铡美案》《锁五龙》《铡判官》《遇皇后?打龙袍》《坐寨?盗马》《铫期》深受票友的喜爱。初次相见,感觉孟广禄与典型的花脸演员不尽相同,并非魁梧粗犷,而是精瘦而干练,年过50仍精气神十足。这次去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采访途中,恰好遇见一位爱听戏的出租车司机,师傅举了一下大拇指,然后对我说,唱花脸孟广禄是这个。

因唱戏放弃做飞行员戏校练功摔折腿

孟广禄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拜裘派传人钳韵宏、方荣翔和王正屏为师,又得李荣威、夏韵龙、李长春等多位名家指点。曾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三次荣获“文华表演奖”、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奖”、“梅兰芳金奖”、“中国金唱片奖”,并被推荐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其主演的新编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得金奖,并凭借该剧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表演金奖。

孟广禄祖籍山东,出生于天津一户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天津市劳动模范。“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家庭都比较艰苦,我母亲没有工作,属于家庭妇女。只有我父亲一个上班,养活6个孩子。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哥哥姐姐全部上山下乡了,所以我在家什么活儿都要干,洗衣做饭,木匠活,缝纫机,打烟筒,没有我不会的。”从3岁开始,孟广禄就爱上了唱戏,“那会儿半导体放样板戏,我就跟着学,照猫画虎地就会唱了。胆子还特别大,敢走到我们天津市中心的广场上,当着大爷大妈们就唱上了。小时候爰听裘盛戎裘先生唱的戏,唱的太棒了,然后自己就开始模仿,最后模仿得算是有鼻子有眼了。我记得有一次父亲让我去买菜,然后半路我听到人家半导体里的样板戏,我就跟那一直听,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把买菜这事儿忘了。”因为爱唱戏,孟广禄告诉记者,自己曾放弃了飞行员的工作,“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飞行员,天津整个河东区就只收两个人,结果我就考上了。当时中国戏曲学院也在天津招生,全国范围招10个人,天津招1个人。我记得考试那天下着大雨,雨水都已经没过腰了,我哥哥怕我受凉影响面试,就推着自行车,让我坐大梁上,带我去参加面试,结果又被我考上了。我记得面试时我唱的花脸,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一下就看上我了,说必须要他。当时他们对我的评价是,前途不可限量。因为我从小喜欢唱戏,所以最后选择了中国戏曲学院,放弃了飞行员的工作。”

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后,孟广禄在踢腿、下腰、武打及身段等基础学习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那时候天天练功,没完没了的唱。我认为我自己算是努力的那一个,就好像现在上大学一样,有的大学生就是混日子混文凭,有的大学生是真的在努力。我就属于比较能吃苦的那种学生,别人不练的时候我练。记得有一次翻跟头的时候还把腿给摔折了,我哥来看我,给了我一个鸡蛋,留了5块钱。”孟广禄坦言,正是因为年少时家庭条件不好,上学练功也很艰苦,才造就了他坚强的意志,一直让他坚持走到现在,成为京剧艺术的守候者和传承人。

铜锤花脸唱红天津拜在裘派名家方荣翔门下

1981年,孟广禄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天津。1984年,正式加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据孟广禄描述,这期间的过程可谓十分曲折。“当时戏班子里的主任不要我,因为我家里人也没有唱戏的,那时候也不懂送礼,也没钱送礼。真的要感谢当时天津戏校教务主任张荣善老师,他听过我唱戏,又特别爱才。然后他就大热天躺在操场中间,说你们不要孟广禄我就不起来了,我保证他是人才。这么着,把我给保下来了。但那时候我们团里一共11个唱花脸的,我根本没有戏唱。当时心里很压抑,但也没有办法,只能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干,在团里拉了三年幕,说白了就是空着你,不让你唱戏。后来有一天,我们团里有个演员病了,没有人替,我终于有了一次登台唱戏的机会,扮演的是《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里的铜锤花脸徐彦昭。结果我一唱完了,整个天津就轰动了,孟广禄三个字在天津的戏迷圈中不胫而走。就这一次替补的演出,我就唱红了。当时的天津市长还给我写信,说我唱的真好,并亲自给山东省省长写信,请他帮助促成我投拜山东京剧院方荣翔先生为师之事。”

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是裘盛戎的大徒弟,当他听了孟广禄的演唱录音带,非常喜爱这个朴实又特别有灵性的小伙子,便收孟广禄为入室弟子,师徒二人的关系更是胜似父子。在多年的学艺过程中,孟广禄经常乘坐火车前往济南向方荣翔求教。“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扛了一百斤大米,买了个站票去济南看我师父。我就在米袋子上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然后到了济南找了个蹬三轮的老大爷,给了他20块钱,我说我蹬车,您坐后面。到了我师父家门口,又不想吵师父一家人睡觉,我就从早晨五点钟一直等到天亮。为了尽快地跟师父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我每次都带上录音机,白天逐字逐腔地跟方老师反复练唱,晚上回到住宿的小旅馆专心听录音。”就这样,孟广禄学了诸如《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连环套》、《铡美案》、《铫期》、《牧虎关》、《赤桑镇》、《锁五龙》、《探阴山》、《打龙袍》等不少裘派代表剧目或唱段。

方荣翔曾经这样评价孟广禄:会唱戏,悟性强。孟广禄表示,年年都会去看师娘,虽然师父已经去世了22年,但自己无时无刻不对师父心存感恩。“对于艺术,师父一丝不苟。我一上台,他就知道我使了多少劲。表演不到位,就知道我没下功夫,直接拿棍子打我,打两次我就记住了。在生活中,我师父是个特别俭朴的人。他的胖袄、袜子破了,都是自己缝。做人没有架子,就喜欢钻研艺术,从来不说人是非。在山东一提我师父的名字,没有人不认识,可是他跟谁都是客客气气的。不像现在某些明星,红了就七八个保镖跟着,前呼后拥的。” 孟广禄不仅继承了裘派细腻传神、韵味饱满的演唱特色,他集洒脱秀密于一体的工架表演,还融会了方荣翔先生巧俏相连、刚柔相济的演唱特点。“我最遗憾的就是,从来没见过裘盛戎先生。他是裘派的创始人,可是五十多岁就去世了。裘派是以唱腔唱法为本,共鸣都很讲究,善用口鼻共鸣。裘先生能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从表现人物出发,在词义、字声和韵味方面下功夫,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有着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唱腔主要特点是以情带声,以韵取胜,可以说是吸收了裘桂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派之长,兼取老生演唱技巧,并结合自己的条件,形成了一种韵味醇厚、节奏鲜明、刚柔相济的唱法。在表演上,他注重表达人物情感,扮演不同人物时,揣度情理,利用步法的不同、髯口表现上及水袖舞动上的变化来充分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孟广禄告诉记者,裘派艺术在京剧花脸行当中影响很大,有“十净九裘”之说。

当记者谈到裘派艺术的精髓与传承时,孟广禄不乏感慨地说道:“裘派艺术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对我们的熏陶太深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唱腔一定是要继承老前辈的,即使有些改动也不能太出格,演出来既有京剧的味道,又有时代感,还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受到更多戏迷的喜爱。我也一直秉承着延续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京剧艺术,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这门文化的瑰宝,才能不负广大观众对我的厚爱、支持与希望。”在孟广禄身上,有一种永不止步、永不满足的激情,就像他的师父一样,一直坚持着对舞台的创新与探索,并以其严谨的风格要求着自己和徒弟。“做艺术不能吃老本,要不断发扬创新,京剧必须要改革。7年前,我拜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师,但我学到的不只是书法,还有艺术继承的思维。老师说,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我们学艺术,不是他走一步,你走一步,而是要琢磨他想的是什么,把真正的文化学过来,抱在怀里,才是真的学会了。”

每场演出,孟广禄都以“第一次”的认真态度、饱满的激情登台,他的演唱韵味醇厚,行腔细腻委婉,台风阳刚洒脱,以情动人,深受观众喜爱。刚正无私的包公,草莽英雄窦尔敦,大将军单雄信,战将廉颇……孟广禄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形象,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孟广禄的父母,却连儿子一场演出都没看过,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广禄告诉记者,爱人也顶多只看过自己三四场演出,“我每次上台都会紧张,他们比我还紧张,会担心我演出顺不顺利,会提着心。所以我父母没看过我一场演出,但也从来不干涉我的工作。”在京剧表演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孟广禄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每一次演出都如履薄冰,不敢掉以轻心。“台上不能出一点错,这不像踢足球,一脚踢歪了也没事,还有机会扭转乾坤。如果在台上忘词了,或者唱不上去了,台下坐着几千人,你怎么办?谁能保证自己不得病?感冒了嗓子唱不了怎么办?所以每次演出前,我都会特别注意身体,比如戴个帽子防止着凉。说上台不紧张的,那都是骗人的,我没有一次是不紧张的。正是因为紧张的那种刺激,才能产生出来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果都泄了劲了,唱戏也就出不来那股精气神了。艺术,是刹那间不可重复产生的一种美,每场戏都不一样,今天来的观众和明天来的观众不一样,艺术这种东西就是要不断磨合。我们演出离不开七个字,喜怒哀悲愁苦思,在这七个字里能体会到台上演出的手段和方法。你唱得舒服,观众也听得舒服。我不是为了出名才唱戏的,而是唱戏让我有点儿名气。在艺术上我对自己是苛刻的,就怕在台上有对不起观众的地方。作为一名演员,我对自己看得很平淡,我努力是因为我喜欢京剧。我想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艺术上有更大的提高与发展,怎样用自己的艺术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怎样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更多地报答社会。”

悉尼演出偶遇“洋票友”邓丽君万梓良成京剧粉丝

对于唱戏,孟广禄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真挚与执着。舞台上的他豪气威猛,走下舞台,他就是一个和蔼睿智的长者。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政治、文化事业。谈及京剧,他说演戏演到最后,是演文化。而在文化娱乐丰富多彩的今天,京剧这门曾经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据主导娱乐地位的传统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退至一角。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就开始凋零,京剧忽然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传统京剧正面临着整体上的困境。“我就不信哪首流行音乐能唱200年,但是京剧为什么能流传到现在,就是因为它能把人生的喜怒哀悲都体现出来,京剧的思想是非常有味道的,需要我们慢慢体味。京剧本身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当中的忠、孝、节、义本身代表的就是人的善良朴实,或在人生当中遇到的每个人物。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也有自己的思想,这在京剧里就能体现出来,把人的思想用唱段的方式通过声音、表演、眼神体现出来。京剧就是一种中国的大写意。它的笔法、功力,确实感染力很强。我也希望年轻人多把心沉下来,听听京剧,有很深的思想含义。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我们的京剧文化必须要保留下去。”

那么,怎样才能使观众真正地走入京剧?孟广禄认为,首先要了解京剧的历史,才能真正地感受它的魅力。1790年,以高朗亭为首的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庆祝演出。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几个徽班也陆续进京。徽班进京本为进皇宫祝寿演出,但他们演罢祝寿戏并未返回家乡,而是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徽班进京之初,清朝统治尚在兴盛期,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稳定、商业繁荣,整个社会的文化积累已经很深厚。在戏曲方面,当时几乎全国大多数的地方剧种都在北京上演过了,戏曲艺术的整体繁荣给京剧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其他的说唱艺术如评书、相声、杂曲也都相当活跃,各个剧种之间、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借鉴和影响,正处在一个交融共享的繁盛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可以说京剧是南北民间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正是由于徽班有着丰富多彩的声腔曲调和大量题材广阔、情节动人、语言通俗的剧目和独特的武打技巧,演员又多身怀绝技,加之他们善于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表演特长,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一个独特的戏曲种类――京剧诞生了。 对于京剧的发展现状,孟广禄认为,京剧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吃苦,甘于寂寞,保护好京剧。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局限性,京剧有着自己特定的表演手段和方式,只适合演历史。它是一门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如何将其传承下去,是京剧艺术现在面临着的问题。现在中国对京剧非常支持,领导们也非常重视。京剧艺术在国家及社会的扶植之下,一定会迎来新的高度。”孟广禄坚信,京剧有美好的未来。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香港演出的经历,孟广禄透露,还闹过不少笑话。“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团去香港星光剧院演出。当时觉得香港真是繁华,因为是第一次去,闹过不少笑话。那会儿我们没怎么见过落地玻璃,他们又擦得特别干净,后来走着走着就撞玻璃上了。还有一次,我们看到一个黑塑料袋,以为是送饭来了,结果解开一看都是垃圾。不过演出还算顺利,9天演了11场戏,场场爆满。万梓良、恬妞、邓丽君都来听我们唱戏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都非常热爱。我记得演出结束后,邓丽君还请我们吃饭,她穿了一身黑色小皮裙,还给我们唱了一首《小城故事》,我们都特别高兴。”

在澳大利亚演出期间,孟广禄还遇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洋票友”,令他印象深刻。“我记得有一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结束后回到后台,看到一位澳大利亚的观众来找我,说是我的粉丝,看我的脸谱很有意思,想让我帮她也画一个,我就帮她勾了个脸。结果隔一天,又来找我了,我一看脸谱还在呢,说舍不得洗脸。所以说,咱们的京剧文化底蕴深厚,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在海外能够引起共鸣,并不奇怪。关键是如何通过传承和创新,来保持住京剧强大的生命力,并将它发扬光大。”

然而时代在变迁,花样繁多的各种艺术形式纷纷崛起,京剧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冲击。为什么欧洲人仍然十分重视和欣赏舞台表演?孟广禄认为,戏剧是永恒的艺术,艺术没有国界。“我经常出国演出,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民族的文化在国外非常受欢迎。到了美国,受欢迎;到了日本,受欢迎;到了德国,受欢迎……艺术确实没有国界。我很自豪,我可以有机会带着中国的文化走遍世界。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如何报答社会,如何给祖国一个交代。过一段时间我还要收徒,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每一次出国演出后,我都会认真总结每一个细节,并在实践中去认真体味,去尽快改进,去努力提高。振兴国粹艺术,我们都有责任,只有与时俱进地将京剧打造成世界品牌,让海外人士从看着新鲜到确实喜欢,才能在当地播下京剧艺术的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