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地道戰》是八一廠1965年拍攝的。據導演任旭東回憶,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廠拍攝《地道戰》時,是當做民兵戰術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完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鬥爭的方法。任旭東帶著劇組歷時幾個月到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地的二十幾個村尋找拍攝素材,在瞭解了正定高平抗戰的歷史資料後,高平豐富完整的地道戰資料深深打動了他的心。1965年5月,由任旭東執筆的《地道戰》劇本終告完成。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本子出來後,任旭東又立即帶領大家投入了緊張的拍攝。儘管劇中背景是以高平村為原型,但《地道戰》外景拍攝卻是在冉莊、李莊、唐莊進行拍攝的,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3個村莊的“合成”。因為雖然高平村在抗戰時期地道修得最為完整、系統,但在1963年的那場大洪水中完全被破壞了。當時冉莊有條十字街和3棵老槐樹,唐莊有3棵古楊樹,李莊有古樸的磚房和整齊的街道,將這些場景一結合,一個生動的高家莊便展現在觀眾眼前。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其實早在1945年9月,任旭東就親自指揮過一場地道戰。當時他還是個年輕連長。為了端掉一個拒不向我軍繳械的偽軍據點,我軍付出了傷亡代價。一個來自河北的戰士提及了冀中平原民兵開展地道戰的故事,於是任旭東果斷下令將地道挖到敵軍炮樓下,並埋設炸藥。沖天的火光、塵煙之中,炮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土坑,敵軍的工事隨之瓦解,親自指揮作戰的任旭東也是第一次見識到了地道戰的威力。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本身就是河北人,多年征戰於當地,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戰鬥背景幾近瞭如指掌,再加上1963年以來深入到冀中平原的高平村、焦莊戶等地進行了紮實的採訪,任旭東是絕對有理由對自己的能力具備信心的,自然當仁不讓。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選好外景拍攝場地之後,怎樣將地道的規模、地道的戰鬥設施形象地體現在銀幕上,這成為創作中遇到的最困擾的一個問題。採訪中只在焦莊戶發現有一條几十米長的地道還保留著原始模樣,另外一條在高平村,僅僅有幾十米長,看上去不像地道,倒像一條地下排水溝。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幸虧總參的楊成武副總長派人給送來了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戰爭總結》的書,內容很豐富,有文字、有畫圖。最初設想是選一塊土地,開挖成地道斷面,但估算了一下,覺得它工程太浩大,成本太高,只好放棄。所以,實際上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廠內搭景拍攝的。大家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鬥網。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真正要操作劇情的時候,任旭東才發現手中掌握的那點資料遠不足以支撐一部被寄予厚望的影片。劇本在創作到第二稿時,副總參謀長楊成武為八一廠提供了一份《冀中平原地道戰總結》,這份雪中送炭的材料對地道戰產生的前前後後以及戰鬥設施、戰鬥過程都有詳盡描述,後來成為了影片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廠領導乃至整個創作組都為任旭東提供了豐富的意見和建議。於是有了影片中讓人記憶猶新的“驢槽”、“鍋灶”、“碾子地堡”,由此延伸出了後來影片中若干膾炙人口的經典鏡頭。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1965年正式拍攝時,《地道戰》的電影文學劇本還沒有成型,任旭東以手中的素材為依託,作出了一個今人看來未免驚世駭俗的選擇——直接寫出了分鏡頭劇本。在冀中農村尋找外景地、在廠中搭棚置景造“地道”,任旭東可以說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600多個鏡頭的影片在7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完成。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終於在1965年年底,《地道戰》在八一廠接受了徐向前、陳毅、李富春、譚震林、王樹聲、楊成武、張宗遜、彭紹輝、王新亭、梁必業、陳士榘、蕭望東、蘭僑等部隊首長的審查。任旭東的老領導、少年時的偶像徐向前元帥面對他的兵獻上的這份厚重的作品,不禁慨嘆:“是個好片子……真實可信,教育意義很大,思想性很強,主席的思想體現得很明確,形象地說明了主席思想的勝利!”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同年,《地道戰》和其中的插曲《毛主席話兒記心上》感動了神州大地,影片中精彩奇絕的戰術技術令人歎服、稱奇,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是塑造得深入人心。其中弘揚的全民皆兵、以弱勝強、團結起來消滅侵略者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是從戰術之外的精神層面上教育、感染了億萬觀眾,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灌注到一代代國人的心中。從此後,久映不衰的《地道戰》成就了中國電影史上一個輝煌的神話。任旭東陣前臨危受命,創造了傳奇經典。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從1966年拍攝完成至1970年間,《地道戰》的拷貝累計複製發行了2800多部,觀看人數總計超過18億人次,創下了單部影片發行量、觀看人數最多的紀錄,令世界上任何一部影片都難以望其項背。它曾經被作為國家的禮品贈送給數十個友好國家,把中國人的智慧與力量的結晶撒播到世界各地。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50多年來,《地道戰》在全國城市、農村廣泛放映,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許多人看過幾遍甚至十幾遍。據不完全統計,50多年來,該片在國內外共發行35毫米拷貝3000餘部,16毫米拷貝6000餘部,觀眾遍佈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等地區,觀眾人次近30億,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觀眾人次的紀錄。

《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地道戰》不是一部影像教材,而是一部標誌了一個時代的經典故事片。作為一部民兵傳統教育片,《地道戰》的好看,是經過了中國百姓數十年的見證的,中國人走過了冀中平原民兵開展地道戰的時代,走過了電影《地道戰》拍攝的時代,而《地道戰》的影響依然揮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