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武裝帶大概起源於西方,為軍官專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方軍隊配備武裝帶比較普遍。武裝帶的緣起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因舊時軍官佩軍刀於腰帶左側,為防較重的軍刀將腰帶墜斜影響軍容,故置一肩帶,通過右肩斜向左側吊住腰帶,這加了肩帶的腰帶就是武裝帶。也就是因為這個,武裝帶也有刀帶一稱。

也許就是有了這條右肩左脅的肩帶,因而在國民政府時期,武裝帶又俗稱斜皮帶。在當時如果說:這小子有出息,紮上斜皮帶了。就意味這個人由士兵提拔為軍官了,因為一般只有軍官才有資格扎武裝帶,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帶。後來軍常服很少再佩軍刀,但因扎武裝帶更顯軍官英武,故而得以保留。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1 軍官武裝帶樣式

有些人將今天我軍用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也有些人將日本鬼子扎的腰帶稱作武裝帶,都是錯誤的。武裝帶是一個組合,其組成有三,一是寬皮腰帶,二是窄的斜皮帶,三是用於掛軍刀或短劍的刀帶(有的有有的沒有),而腰帶僅僅是一條略窄於武裝帶的皮帶而已。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2 軍官武裝帶(上)與士兵腰帶(下)

上圖即武裝帶與腰帶的對比。

民19年服制規定,武裝帶的腰帶部分寬60毫米,士兵腰帶寬40毫米。武裝帶是雙排扣的,腰帶是單排扣的。

武裝帶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前的東西,今天,除了朝鮮等極少數國家的軍隊,已經很少還有軍隊在使用。所以,不論民間或行伍間,很多人不清楚武裝帶是什麼,而將外腰帶稱作武裝帶。當然今天這樣說也不會被拘留,但必須弄清楚的是,外腰帶不是武裝帶。

國軍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取消了武裝帶,所以在文革前的老電影中看不到反映這一時期的國軍扎武裝帶,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像《亮劍》中的楚雲飛那樣,又在那子虛烏有的美式軍服上加了一條已經廢棄了的武裝帶,而且從許多女生對楚雲飛那扮相的青睞程度上看,這美式軍服外加武裝帶的裝扮,還大有氾濫之勢。像最近熱播的《桐柏英雄》《戰北平》等劇中,就多處出現這樣的裝扮。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3 電視劇《桐柏英雄》劇照

說真心話,我本人也特待見這武裝帶,紮了寬寬的又配有斜皮帶的武裝帶的確比什麼都不紮好看,也比扎那窄窄的士兵腰帶好看。估計有此種情節的遠非我一人,因而在大量的泡沫影視中,這武裝帶便被不顧史實地肆意氾濫開來,不僅向後氾濫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遍扎武裝帶,也在向前氾濫,氾濫到北洋軍的軍官也遍扎武裝帶,也在向外氾濫,氾濫到日本鬼子的陸軍軍官也遍扎武裝帶。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4 電影《建黨偉業》中吳佩孚的扮相

然而軍裝與時裝不同,其最大的區別,是後者可以由著自己的愛好盡情地裝飾,而前者則必須依照軍服條例嚴格佩戴,多一絲不行,少一縷也不行,不然就不成其為軍裝了。武裝帶這麼重要的軍服組成,當然不能誰想扎就扎,誰想不扎就不扎。表現在影視中,它扎與不扎也同樣必須依歷史而不是依編導者的好惡。

武裝帶在中國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武裝帶並不貫穿於民國始終。中國的軍事變革起自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小站練兵學的是日本陸軍,而日本陸軍就沒有武裝帶,因而北洋新軍也沒有武裝帶。進入民國後,北洋陸軍仍然沒有武裝帶。北洋陸軍首領袁世凱當國時,全國軍服一律,所以這時的中國軍隊從南到北也都沒有武裝帶。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5 吳佩孚戎裝照,此為北洋陸軍標準的軍常服

武裝帶最早應該起自1916年之後的滇軍。護國戰爭後,滇軍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建軍路程,政治上擺脫了北京政府,軍事上也另搞一套,這其中便有武裝帶的採用。至於具體哪一年開始採用,還有待考證,但肯定是在黃埔建軍之前。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6 據說是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照片

請看上圖,圖中至少有三種軍服,其中未戴肩章扎武裝帶者系黃埔軍官學校的軍官;戴豎式肩章扎武裝帶者系滇軍軍官;戴豎式肩章未扎武裝帶者系粵軍、湘軍、桂軍等軍官。

第二個採用武裝帶的是遠征軍。注意,這裡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征軍,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征軍。大概與西方軍隊並肩作戰的緣故,原本是向日本陸軍學習的北洋軍隊在國外紮上了武裝帶。請看下圖: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7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國遠征軍

第三個採用武裝帶的是奉軍。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後,也擺脫了北京政府獨立建軍,開始了一場名曰“整軍經武”的軍事改革,不僅其軍事思想、組織編制、軍需制度等有別於北洋舊制,軍服軍飾也與北洋有了區別,這其中就也有武裝帶的採用。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8 直軍與奉軍高級將領合影

上圖應該是直奉兩大軍閥在兩次大戰後又握手言歡合作討赤時於1926年所攝。圖中紮了武裝帶的是奉軍,沒扎武裝帶的就是直軍。

除獨立於北京政府的滇軍、奉軍和出國作戰的遠征軍以外,其他軍系,包括那些短時獨立的軍系,一直到北洋軍閥政權徹底滅亡,其軍服樣式從始至終都採用的北洋舊制,統統沒有武裝帶的配置。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09《青年劉伯承》劇照

上圖中的劉伯承扎武裝帶,同樣與史實不符。川軍一直到易幟加入國民革命軍之前,從沒有武裝帶的配置。當然,軍帽與軍服樣式也同樣穿幫,這是另一話題,以後再說。

國民革命軍從誕生那天起,就有武裝帶。黃埔建軍時,由王伯齡主持的軍服設計,就採用武裝帶作為師生軍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成功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對青年學子報考軍校的吸引力。大革命中,許多年輕的黃埔學生將武裝帶視作青年軍官的一張名片,倍感驕傲。北伐征途上,腰扎武裝帶的青年軍官的颯爽英姿,也曾引起無數少男少女的狂熱追逐,形成大革命洪流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10 葉劍英在大革命時期

上圖是葉劍英在大革命時期的照相,紮了武裝帶是不是比不扎武裝帶好看?

北伐完成後,國軍師從德軍建軍路線,先前的大簷帽改成了德軍山地師的軍帽樣式,軍裝也小有改變,但武裝帶仍舊保留下來,一直沿用到抗戰勝利。由於改制後的軍裝與軍帽更加適合中國人的體型,故此時的國軍軍官仍然雄姿英挺,倍顯威儀。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11 周恩來與黃麒翔在抗戰時期,所著為當時的標準軍常服

但這好看的裝束並沒能一直沿用下去,抗戰勝利後軍服又一次改制,原有的武裝帶便不再作為軍官常服的一個部分,而是改為西方風格的布質腰帶,如圖: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12 民36年制軍服及布質腰帶

從此,武裝帶在國軍中成為歷史。

舊中國軍官武裝帶略考

圖13 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白崇禧、夏威等

請看上圖何應欽、白崇禧、夏威等人,就只有一條西式的布質腰帶,而不再有武裝帶了。

簡而言之吧,北洋時期的軍隊,除獨立後的滇軍、奉軍外,是沒有武裝帶的;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是統統沒有武裝帶的。所以,只要影視中表現的故事發生在護國戰爭之前和抗日戰爭之後,就任何軍隊都不能出現武裝帶,出現了就是錯誤的。

《亮劍》《桐柏英雄》等所表現的解放戰爭時期,恰恰是美式軍服還沒有誕生和武裝帶又已經退役的時期,這青黃不接的二者卻硬是被強扭在一起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同時登場,就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了。至於《啼笑因緣》中北洋軍人扎的武裝帶,還有《彭德懷》《賀龍》《葉挺》等劇中他們在北伐前扎的武裝帶,當然同樣也是驢唇馬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