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的玉米剛收了賣好,還是放幹了再賣合適?

魯北小肖


這是我關注較多的一個問題。

農村有句俗話叫“面在籮裡轉”,意思是不管你怎麼轉這個籮,該有多少面還是多少面,物質不滅。這句話很適合農民賣玉米。

玉米溼的時候,份量重,價格低。等到玉米晾乾了,份量輕了,價格上去了。大體上是一回事。

玉米收購單位會考慮自己的烘乾成本和財務成本,所以在收溼玉米的時候,因為要比收幹玉米先拿出錢來(多支付銀行利息),還要回去自己烘乾(需要人力電力),成本就高,所以就會壓低價格,將這部分成本抵消掉。

玉米收購的時候是按照玉米的實際含水量嚴格折算出各個含水量對應的具體價格。在折算的過程中,廠家是考慮了一定的烘乾成本的。例如黑龍江某加工廠20%含水量玉米收購價格定為每斤0.735元,如果嚴格按烘乾時失去水分導致的重量損失計算,30%的含水量玉米的價格應該定為

0.735÷ (1-20% )x (1-30%) = 0.643元

但該加工廠30%含水量玉米實際定價為0.630,(見下表),即與晾曬到20%再去賣相比,賣30%含水量玉米每斤損失1.3分錢。



作為農民,如果等著用錢,或者沒有合適的場地和晾曬條件,就早一點賣,收入略低些。如果自己有較好的晾曬條件,又不等著用錢,就等幹一些再賣,收入會高些。

以上分析的只是含水量和價格的關係。價格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國家糧庫是在集中清庫存還是在集中收新糧,權威機構發佈玉米未來供求關係變化的消息等。對這些因素引起的價格波動,就比較難預測。

有不清楚的嗎?


種田博士後


你好,我是高老慢,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收糧的糧庫會根據糧食的水分,容重,雜質,不完善粒等標準而定出收糧的標準,不同的標準價格也不同。

所以,玉米剛收的時候,比較溼,而同時賣糧的農戶也多,秋收的時候,糧販子也多,所以賣的及時,有可能會賣的上價,但是糧庫收滿了,不收了,糧販子就會把價格壓的很低,這時候再賣,就賣不上好價錢了。不過,剛打的糧食儘快賣掉,有可能會少賣錢,但最起碼拿到了錢,這些錢在手裡雖然不多,但也好過積壓賣不出去。錢在手機可以再投資,農村也可以抬出去。

但如果是幹玉米的話,也同樣要遇到一樣的檢測程序,價格也隨著國際形式來上下變動。雖然比溼玉米貴了點,但也得能賣出去才行,如果賣不出去,就要承擔時間成本,還要承擔糧食捂了,長毛或者腐爛的結果。


所以,高老慢給你的建議,就是早把錢拿到手,比晚把錢拿到手更安全。現在中美關係微妙,大田的糧食價格隨著國際關係搖擺不定,儘早出手,價格漲起來我們不怒,價格再下滑,我們也不喜,平常心吧。不管農民,還是工人,還是醫生或者科學家,都是人,人吶,再牛的人也是睡一張床,也是得吃飯喝水,也有喜怒哀樂,別讓自己太上火,別讓自己太糾結。


高老慢


農村剛收的玉米賣好?還是曬乾後賣好?我發表個人見意。

第一:這幾年農村糧食價錢說句實在話還真不穩定,有些剛收回家脫粒出來不用曬又省時,人又不累雖然便宜點但是玉米沒曬也能賣一筆錢

第二:賣乾糧還得在家曬好幾個太陽,搬來搬去人又累又不省時,還得脫粒放在家留幾個月有時反而還掉價,還不如收回就賣生的,賣幹賣生得結合市場觀察才能做決定。


江江大院


這個因人而異,剛收了就賣那麼玉米所兌現的價值會低一點,但是給你節約了時間和精力。你可以利用省下來的時間去做其他生產。如果這個副業所產生的價值不僅能彌補玉米的欠缺,還能有所餘,那麼你就實現了相對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你沒有其他要緊的工作,那就可以將玉米風乾打理起來,留意市場行情逢高價時沽出。或者將玉米個人進行二次加工,提升它的價值。因為商品永遠比原材料更加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