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在中國古史中,古人常將“夏商周”連用,用以表達中國最早的三個朝代,亦稱“三代”。也有史書將更加久遠的“虞朝”也算進去,虞夏商周四朝連用,如今本尚書中就有《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可見在進入信史年代之後,夏朝是作為比商朝更早的一個朝代在古人心中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了。

《墨子·明鬼下篇》雲:“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
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撲朔迷離的夏朝

甲骨文中未曾發現“夏”字

那麼在進入信史之前的時代,甲骨文中有無夏朝的記載呢?其實縱觀最早記錄夏朝的那批文獻,只是主要記錄大禹治水的事蹟,而商朝的甲骨文中,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夏”字,同時也未有“冬”字,只有“春秋”二字。據《尚書-堯典》記載,唐堯時期就命羲和二人訂曆法,分四時,按理說夏商時期就應該有對應四季的詞彙,甲骨文中未有夏字,一種可能是甲骨文還有很多未破譯的文字,夏字還未被發現。另一種可能就是,在商朝人的口中,夏並不是被稱為夏,而是另一種叫法,其實這種可能性在商朝的卜辭中已經露出了痕跡。

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甲骨文中無夏字

甲骨文中的“西邑”或就是夏

商朝如果不稱前朝為“夏”,那麼稱其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周朝是怎樣稱呼商朝的,在先秦文獻中,如《竹書紀年》等,稱商朝為之商;而《尚書》等稱之為殷。而周人則稱商為“大邑商”,自稱“小邦周”,因為在夏商時期,都城稱為“邑”,如:

《白虎通》:“夏曰夏邑,商曰商邑”;《詩經》:“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故而,周人看到商朝首都繁榮發達的景象,心生崇拜之情,就用大邑來稱呼商朝了。說完了商朝,我們來看夏朝,在《尚書》的商書部分,有一條記載出現了“西邑夏”一詞,這條記載則可能透露了商朝人是怎麼稱呼夏朝的:

《尚書·太甲上》:“惟尹躬先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

這條記載的意思是:商朝的伊尹說自己曾親眼看到夏朝,君主能夠保持重心而善終。(這裡的周是忠信的意思)。可見,商朝稱呼夏朝為“西邑夏”。同樣的記載在《禮記-緇衣》和《清華筒-尹誥》也有出現。因為相對於發源於東方的商人來說,夏朝的核心地區河洛一帶位於西方,所以稱其為西邑夏。在商滅夏之後,商人在洛陽一帶建立了一個新的亳都,被稱為西亳,可見西邑夏一詞並不是無來由的出現的,是符合商人的用詞習慣的。那麼甲骨文當中有無西邑夏的痕跡呢,答案是有!甲骨文中有多篇卜辭出現“西邑”一詞:

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甲骨卜辭中的西邑

對於西邑的解釋,各家都不盡相同,如蔡哲茂在其《夏王朝新證》中就認為,武丁時代的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西邑”一詞,是被作為受祭的對象出現的,不時地能作祟害王,所以時不時需要僚祭。再結合傳世文獻中“西邑夏”一詞,可見商人口中的西邑就是夏,而夏則是後世周人對商朝之前一個朝代的稱呼。

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甲骨卜辭中的西邑二字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就像我們稱呼周朝東遷之後的朝代為東周,古人也稱其為春秋和戰國一樣,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西邑夏、西邑抑或是夏朝,或許都是對商朝之前的那個朝代的不同稱謂而已。

參考文獻:

  1.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帶有西邑的部分甲骨

2. 蔡哲茂,夏王朝存在新證--說殷卜辭的“西邑”,《中國文化》2016年02期:認為甲骨卜辭中的西邑就是指夏朝;

3.《尚書》,王世舜譯著,中華書局,396頁:將“西邑夏”譯作夏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