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臨頓路上找去盤門的公交站的時候,再次看到了那位掐著大號三腳架的印度哥們;看那樣子,他也和我一樣,遊覽完獅子林和拙政園,要轉移陣地了。遊2路到盤門的站點在新市路上,下車後往回走不遠就是新市路和東大街交叉的路口。東大街街口矗立著一座石牌坊,上懸“盤門景區”匾額。繼續前行,在行進方向的右側又看到一座牌坊,這是座四柱三門重簷的石木牌坊,正面坊額為“瑞光勝蹟”,背面坊額為“赤烏遺蹤”。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進入“將軍門”,就是“塔園”。右手邊有一頭用整塊金山花崗岩雕鑿而成的石牛,據說有30噸重。相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禪師重修瑞光塔時,有白色神牛前來助力,不辭勞累,最終累死在瑞光塔旁。蘇州人民為了褒揚這頭具有奉獻精神的神牛,立白牛石雕於瑞光塔前,以示紀念和敬仰。傳說的內容不差,充滿正能量,但石牛的造型和雕工都讓人實在不敢恭維,憨態有餘,神韻不足。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與粗糙的白牛相比,高聳入雲的“瑞光塔”可謂是精工細作,巍峨大氣。據史書記載,三國吳赤烏四年(241年),建普濟禪師;十年後,建13級舍利塔。傳說塔經常呈現五色瑞光,故改名“瑞光塔”。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塔內發現的文物證實,瑞光塔在北宋景德元年重建,改為7層8面,歷時24年而成。此後,瑞光塔幾經興廢,重修重建達18次之多。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現在的瑞光塔為樓閣式七級八面磚木混合結構,磚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構,第六、七兩層及塔頂木構架為後代重修,通高約53.6米。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優美 ,是宋代南方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仿木塔比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此類古塔演變發展及建築技術的重要實例。瑞光塔外表光鮮,卻是滄桑滿“腹”。走進塔內,歷史的凝重感撲面而來,讓你很自然地放輕了腳步,甚至屏住了呼吸。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即使是在這樣一個讓人心可以最大限度放空的地方,牆壁上依然還是密佈著遊客們俗不可耐、字跡拙劣的即興題刻。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由瑞光塔向西,有一座坐東朝西的單簷歇山頂四面廳,叫“四瑞堂”。四瑞堂的堂名頗有來歷。相傳,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高僧宗本在瑞光禪院講經,講到精彩處,出現了塔放瑞光、法鼓自鳴、白龜聽禪、枯竹爆青等所謂“四瑞”,四瑞堂之名由此而得。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四瑞堂西北角臺基上,有一用漢白玉雕鑿而成的石龜,這就是那隻“聽禪”的白龜。這隻白龜和那頭白牛應該出自一班匠人之手,雕鑿水平讓人不敢恭維。因為有了這隻神龜,四瑞堂前面的這泓池水開始被稱作“靈龜池”。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離開神龜北行,可見一座廊橋。這座廊橋為三拱石橋,中間一拱略大,橋體呈微拱形,動感十足。在橋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四角單簷攢尖頂小亭,我們姑且就把它稱作“雙亭廊橋”。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不知道是還沒施工完,還是尚未引水,廊橋下並沒有水。我因此不是從橋上走過,而是從橋下穿過了橋洞。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從雙亭廊橋向南迴轉,即達池水北岸的“濤隱翠墅榭”。濤隱翠墅榭是一座建於清末的老建築,原在蘇州老城裡,老城街坊改造的時候移建於此。在蘇州好幾個園林裡都看到了這類移建的古建築,移而不毀,既為城市改造讓了路,又為古建築找到一個可以更好發揮作用的地方,應該說是一種非常值得肯定的保護方法。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濤隱翠墅榭西側沿池建有一條長廊,東段臨水而建,是觀魚的好地方。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長廊的西端是“太極放生池”。這是一個散佈著小池、小島、小橋、小亭的區域,“和月橋”、“仁壽亭橋”和“延壽橋”自北向南把池岸、小島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處精巧典雅的秀麗景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過延壽橋向南,是外觀頗似滕王閣的“麗景樓”。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據《吳郡志》記載,在蘇州歷史上確曾有過麗景樓,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不見了蹤影。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現在的麗景樓是1999年重建的,坐西朝東,為三間三層重簷歇山頂樣式,底部建有高臺;東面底層門頭掛“麗景樓”匾額,西面二層簷下懸有“雄甲三吳”橫匾。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樓前延入水中的八角形舞臺,被稱作“水上蓬萊”。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樓南有一座單拱小石橋,叫“碧波橋”。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過碧波橋,就來到了靈龜池的南岸。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南岸的主要景觀是一條長廊和與長廊相連的“和暢軒”。和暢軒是一座臨水敞軒,為靈龜池南岸的主要建築,與四瑞堂、濤隱翠墅榭、麗景樓共同構成了環靈龜池的主要景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從和暢軒再向東行,過“春水橋”,就完成了環靈龜池的遊覽。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水陸古城門在盤門景區的西南角。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窺塔橋”自北向南橫跨在內城河上,站在橋上望向東北,可以看見瑞光塔,故名。這一個窺字,顯然增添了戲謔的成分,也展示了吳人的幽默。窺塔橋原為木橋,1953年改為水泥混凝土平橋,1999年再建時改為條石平頂水泥拱橋。橋南不遠就是盤門城樓。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沿城樓北側的斜坡馬道上行,可達城牆之上。站在城牆上觀察可以知道,整個盤門基本方位為坐西朝東,略偏南。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城樓南側為水門,正面為甕城,甕城東北角為陸門。史載,蘇州城始建於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為吳王闔閭命伍子胥所築,是當時吳國的都城。盤門是都城的八座城門之一,因“刻木作蟠龍向北鎮越”而得名。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盤門現在的城垣建於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明初張士誠增建甕城,明末、清初多有續修,1986年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盤門水陸並聯的古城門為全國僅存,其形制具有濃郁的江南特色,與北方以長城為代表的北方城垣形成鮮明對比,故有“北看長城之雄,南看盤門之秀”之說。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盤門城樓為重簷歇山頂樣式,正面二層簷下懸白底黑字“水陸縈迴”橫匾,點出了盤門水陸要衝的重要地位。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站在城牆上南望,可以看到遠處外城河上的“蘇門橋”。蘇門橋始建於宋代,現存的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拱券跨長16米,拱高9.85米,為蘇州現存最大的單拱石橋。蘇門橋、水陸城門和瑞光塔合稱“盤門三景”,是盤門景區的精華所在。在水陸城門和蘇門橋之間,有一座梯形石板橋橫跨在內城河與外城和交匯處,這是“水關橋”,古代水師出兵需由橋下通過。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從城牆上下來,轉到城樓的西面,可以看到城樓背面的匾額“吳中鎖鑰”。這四個字是對盤門重要地理位置的準確概括。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離開城樓繼續向西,路右側是“伍相祠”。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門前照壁“相土嘗水”,是對伍子胥奉命建築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蘇州城功跡的褒揚。所謂“相土嘗水”就是了解土質和水情,類似今天的地質勘查和環境評價。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在蘇州的名勝古蹟中徜徉——盤門

伍相祠分為東西兩院,東院四周曲廊環繞,庭院中點綴著花木湖石,環境清雅;西院正殿三間為伍相祠,莊重肅穆。

盤門景區是一個古蹟和新作雜陳的地方,總的感覺新與舊的融合還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