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河北藩镇能够长期独立?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其中割据时间最长的,当属范阳、镇冀、魏博三镇,因为地处黄河之北,史称河朔三镇。

自建立之日起,唐朝中央政令就在上述三镇无法施行,其节帅的任免也不由皇帝决定,而是由军中自行授受和推举,据统计,河朔三镇共有五十六名节度使,除唐穆宗时由中央直接派遣张弘靖、田弘正、李愬等人为卢龙、镇冀、魏博节度使外,其余五十三位节度使或留后都久居河北军中。

即便是上述三位节度使,也并未能真正掌握当地军权,田弘正被部下杀害,张弘靖被囚禁,李愬虽然幸免但对魏博镇的骄兵悍将也无力指挥。

为什么领土只占唐朝1/20的河北藩镇能够长期独立?

唐宪宗元和年间,河朔三镇慑于朝廷平定淄青镇和淮西镇的威势,相继归命,并接纳了朝廷派遣的节度使,魏博的辖地为魏、博、相、贝、卫、澶六州,镇冀的辖地为恒、冀、深、赵四州,范阳辖地为幽、涿、妫、莫、瀛、营、平、蓟、檀九州,总计19个州。

如果再将其中分拆出的横海镇,也称沧景节度使,所属的沧、景、德、棣四州,和义武镇也称易定节度使,所属的易、定二州计入,则大约有25个州叛服无常。

而整个唐朝的地盘,根据《旧唐书·宪宗纪》记载:

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

也就是说,在元和年间,唐朝的总辖地是295个州府(唐代的府是比州级别高的州级单位),则河朔三镇归命时的地盘占唐朝全境州数的6.44%,略多于1/20,而其极盛时代,约占唐朝全境州数的8.47%。

当然,由于河北地区人口密集,州的辖地面积要远小于山南、剑南、岭南地区,在实际面积上,要比这个比例还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块地盘的军事实力并不弱。

范阳镇的兵力在5-7万左右,镇冀镇的兵力在5-7万之间,魏博镇则最多时达到10万,裁军后还有7万,也就是说,其长期兵额维持在17万左右。

而元和年间的数字为:

天下兵戎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余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

也就是说,河朔三镇的兵力占整个唐朝军队总数的20.48%,也就是1/5。

而据学者统计,河朔三镇归命时财政收入总数不过4,470,727贯(见马春华《浅论唐代河朔三镇长期割据的财政原因》,但却有高达50-90万贯的盈余。

《民族史研究》2005年00期),而唐代全国财政收入规模则有一个指标混乱的数字:

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包含元和年间天下各道两税、榷酒、斛梪、盐利、茶利的总计数,是粮食+钱的累加,而没有经过换算。

为什么领土只占唐朝1/20的河北藩镇能够长期独立?

同时,两税法制度规定,唐代天下财政收入三分,一分送省,一分送使,一分留州,也就是中央收入、道(节度使)收入和地方收入三个板块,真正能够被中央使用的是送省部分。

而这之中,又有特例:

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

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

也就是说,中央能够完全控制的财源,只有49个州,144万户,另有71个州,因为军事原因,根本不交户口版籍,是财政上的只出不进。

为什么领土只占唐朝1/20的河北藩镇能够长期独立?

在此条件下,唐代元和年间中央能够控制的收入大约只有900万贯左右,且已经作为常项支持花出去了,只有两个科目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平叛战争,其一为皇帝的内库,其二为户部的节余钱,但其总规模也不过500万贯左右,而且来源并不稳定,如前者主要来自于天下各道、镇的进奉、羡余,直白地说,即节度使、观察使对皇帝的贿赂……

也就是说,唐朝虽然坐拥远比叛乱节镇更大的地盘、更多的军队,却根本没有足够的财政力量来维持对所有叛乱者的镇压战争,哪怕得到了表面的臣服,也没有足够钱财来维持赏赐和裁军,最终只能“姑息养奸”。

而这才是唐朝只能维持藩镇割据的常态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