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李秀成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为何随即惨叫四起?他用的是什么战术?

羽评郡主


1856年10月,由于太平天国爆发“天京变乱”,创业之初的“东王北王”杨秀清、韦昌辉以及燕王秦日纲先后被杀,数万太平军及家属被杀,石达开远走,太平天国的实力遭受重创。清军趁机大举反击,李鸿章攻克苏州,左宗棠占领杭州,清军形势一片大好。

眼瞅着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有斩获,这让之前已经在江西被围困了2年的曾国藩非常焦虑,毕竟几个汉军大佬,就剩他的湘军没什么收获了,朝廷肯定不会对他有所放松督促。

果然,同治皇帝在苏州和杭州收复之后非常振奋,顺便给曾国藩下了死命令:金陵城大而坚,围攻不易……曾国藩能否亲往督办……以期迅速奏攻……核心思想就是命令曾国藩赶紧在南京方向上有所突破,最好速战速决,一举攻下南京,彻底剿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其实也很头大,他的弟弟曾国荃在南京城下已经搞了2年,也没什么进展,相比之下,李鸿章三月克苏州,左宗棠半年拿下杭州,这曾家兄弟的动作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在打仗的时候都是各司其职,大哥负责统筹全局,弟弟在前线负责指挥,虽然他们在前期已经打了一些胜仗,但是南京久攻不下,这着实让朝廷非常焦虑,不断督促加快进度赶紧上。

相比较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军队,湘军虽然物资充裕、作战勇猛,但是攻城方面的器械尤其是大炮显得比较寒碜,毕竟曾国藩非常强调自家子弟兵的勇猛,打仗嘛,不需要那些费钱的大炮,兄弟们凭借意志和勇敢自然就能战胜一切。

不过,南京城毕竟城墙坚固,又高又厚,以当时的炮弹进行猛轰也未必能马上奏效,况且大炮的配备和到位也不是马上能搞定的,面对皇帝的催促,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一合计,决心再用挖地道这个法子,在城墙下面安放炸药,直接把城墙给炸塌了不就好了。

当然,挖地道这个法子,在南京城里的李秀成在围攻曾国荃的时候也用过,当然效果不是太好。如今他作为守城的主帅,自然也会想到清军会不会用这个法子来打南京城。所以,他每天都要上城头观望,看看城外的清军的动静,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顺便看看清军会不会有什么小动作。

而曾国荃说干就干,曾国藩给他调拨了价值数十万两银子的炸药,而湘军从南京的朝阳门到钟阜门,一共挖了23条地道,准备时机成熟,就安放炸药,直接把这些城墙炸翻天,随后湘军一拥而上……南京可破也。

曾国荃花起钱来可从来不心疼,不停地向哥哥要更多的钱买炸药,这可把曾国藩心疼坏了,也不断写信给曾国荃要求其省着点。

李秀成这边也没闲着,他天天在城墙上盯着,忽然发现某些城墙下的草地一片一片的枯萎,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叫人准备热水和毒烟,哪里青草有问题就往哪里用。

李秀成明白,曾国荃一定在挖地道,而且挖的很浅,导致植物的根茎也同时受损,以至于青草都一块块的枯萎了;而湘军为什么要挖的很浅呢?道理也很简单,挖的深了,炸药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于是,当城墙下的湘军挖得正起劲,突然就有毒烟渗入,或者热水漫灌,到处都是湘军士兵的惨叫声。而太平军一抓一个准,大量的湘军士兵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这可把曾国荃心疼坏了,只得叫人停止挖掘,随后大病一场,而曾国藩也无可奈何,最后只能下令撤退。

当然,虽然这一次李秀成保护了太平天国的安危,但太平天国毕竟大势已去,又过了7年多,在1864年7月,湘军最终攻破南京城,太平天国覆灭,李秀成也被曾家兄弟给处死了。


云中史记


曾国荃有“曾铁桶”的绰号,攻城好用挖壕筑垒的战略,以求长围久困,最终破城。

这种只用呆兵,只打呆仗的战法,决定了曾国荃只是湘军中的悍将,而称不上名将。

关于一生引以为傲的战功,左宗棠曾问曾国荃: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国荃答: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曾国荃是耿直之人,这话的确道出了他打胜仗的秘诀。湘军征战十年,一直被“饷拙”困扰,士兵因此哗变的恶性事件各军皆有,唯独曾国荃所部不曾发生过此类事变。特别是咸丰八年,曾国藩重出江湖后,曾国荃所部待遇一直优于他军,即便彭玉麟、鲍超等人屡屡抱怨,曾国藩还是对自己这个九弟额外偏心。

因为不缺饷,曾国荃打仗向来不吝啬子弹炸药,每攻一城,他的吉字营弹药消耗都极大,这种挥金如土的疯狂呆仗,整个湘军只有他打得起。到攻城阶段,也只有他敢肆无忌惮地屠城、抢劫,这种杀人如麻的犒赏方式,整个湘军也只有他玩得起。

但和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比,曾国荃统帅的湘军还是有明显缺陷的,那就是没有大型炸炮。李鸿章有常胜军,左宗棠有常捷军,这两支部队在攻城时,均有火力凶猛的大型炸炮打头阵、唱主角。

湘军攻城部队之所以没有大型炸炮,跟曾国藩的固执观念有很大关系。曾国荃曾要求曾国藩为其采购大型炸炮,但曾国藩却认为人的意志、精神,攻城办法、决心,比什么炸炮都重要。

因为没有能直接轰塌太平军城墙的大型炸炮,曾国荃围攻大城池,向来费时长久。曾国荃的吉字营最终拿下九江、安庆,耗时都在一年以上。而李鸿章拿下苏州,只用了三个月。左宗棠拿下杭州,也不过半年。

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远非九江、安庆可比,所以,曾国荃想拿下天京城,绝非易事。

围困天京,进而围出攻城的缺口,曾国荃并没有好策略,只有朝天京城墙下挖地道,然后填充海量炸药,炸开缺口这一个呆笨办法。

这个办法具体呆笨在哪里呢?

首先一条,这么干,需要的炸药量太大,大到曾国藩都觉得难以为继。

再一条,挖地道的过程中,艰险万状,往往是损兵折将,浪费大量炸药,徒劳无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守城的李秀成找到了一个发现地道的简单办法,也就是这个问题提到的,分辨城墙下草色异常。

曾国荃挖地道是用来填充炸药轰城的,挖得太深,爆破效果必然不好,所以不能深挖;挖得太浅,不免会损伤草根,草枯则渐作黄色,必异于周围草色。

对付曾国荃的地道战,李秀成只要登高一望,草色黄绿相间,清晰可辨,于是地道所在,了然于心。

地道这么被发现后,李秀成接下来又是怎么干呢?

简单,找到地道所在,掘个口子,要么薰以毒烟,要么灌以沸汤。

这么一薰一灌,湘军一次报销在地道里的将士往往就有百号人。

除了薰毒烟,灌沸汤,李秀成有时候也令太平军直接下地道和湘军血拼,引爆已填装进地道的炸药。这么干,湘军的损失往往更大。

此外,还有湘军自认倒霉的时候,费了半天劲,结果发现前面是巨型山石,挖出的原来是个很长的死地道。

因为呆笨,曾国荃的吉字营一直挖,挖了大半年,炸药费去十数万,工兵死了一两千,天京城还是完好无损。

但即便如此,凭借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倔强,曾国荃最终还是攻破了天京城。

他又是怎么办到的呢?

还是那句话,不惜弹药,挥金如土。

湘军的炮虽然轰不塌天京城墙,但伤人、干扰还是没问题的。于是曾国荃玩起了“明轰城墙,暗挖地道”的把戏,湘军破炮日夜不息的轰击,因为城头无法立足,李秀成辨草色,猜地道的好戏就没法唱了。

这还不够。

这边玩命炮击,那边曾国荃又命步兵各持柴草一束,掷之城下,高与城齐,摆出随时都可能玩命攻城的架势。

在炮击、草攻的掩护下,曾国荃最终选了一条数月前所开,太平军发现后废弃的地道,又连续挖了十五天,终于挖到城根。

历史有时候很是惊心动魄。

装填炸药完毕后,曾国荃和攻城主将李臣典正在洞口筹商攻城事宜,李秀成率百名敢死队突然由太平门奔出城来,同时,几百名穿着湘军军服的突击队员也从朝阳门东角冲出城来。

遗憾的是,这两伙人手持火蛋到处扔,硬是没能发现已掘到城根的地道口。

如果这两伙人发现了地道口,一打火蛋扔过去,埋在地下的几万斤炸药被点燃,曾国荃和李秀成这对冤家对头必然会一起毙命于此。

如此一来,两军都将陷入群龙无首,天京城下大混战的结果会怎样,还真不好说。


黑句本


李秀成站在南京城墙上,面对城下久攻不下的湘军,并无半点松懈与乐观,特别是看到湘军风平浪静,似乎正处在久攻不下的无计可施、进退维谷、一筹莫展之时,心中即疑其有诈了。


特别是观察到城外青草地颜色不均,且是近期有变化时,恍然大悟:原来曾国藩用他以前挖地道攻城的办法,暗挖地道埋炸药,神不知鬼不觉,挖到城墙根下,出其不易炸开城墙,轻而易举攻陷太平军固守了两年的固若金汤的南京城。



想到这里,李秀成得意的笑了。他当即下令士兵架起大锅灶,烧起一锅锅滚烫的热水,然后一锅锅将沸腾的热水浇向城墙外的青草里。

李秀成并不告诉士兵为何要这样做,为的是怕走漏消息。当然,士兵也便蒙在鼓里而不知,糊里糊涂地听将令。 地下正在挖地道的清兵倒是清醒,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糊里糊涂的是,正挖着地道,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哪知突然迎头浇下来滚汤的热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狼狈逃窜。

本来,一锅开水又能烫得多厉害?又能有多少锅开水用?但地道狭窄,人人惊慌,向后疯狂逃窜,于是人挤人,人踏人,自相踩死的不少。更要命的是,地道里早已备好了炸药,挖地道时又点着烛火,烛火一倒,碰到火药,连串爆炸,这才是更大的灾难。

想想吧,直接炸死的就不说了,地道一塌下来,有多少兵儿闷死在里面?多了不说,一死几千总是有的,但最让二曾受不了的是,这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妙计,辛辛苦苦挖出来的地道,眼见就要成功了,却功亏一匮,反成了自己士兵的坟场,你说他痛苦不痛苦。

不能不佩服李秀成是超级军事人才。连曾国藩也不能不对他暗竖大拇指。但他心里那个痛,那个急啊!因为皇帝催命似的催他快快打下南京城,再拖下去,恐怕要危及自身了。


本来就是被皇帝催命似的攻城圣旨急得想出这个地道攻城妙计的。他们集中精兵,全面开花挖地道,总计挖了三十三处,准备了数十万的炸药。因为耗资巨大,又没有绝对保证,曾国藩担心弟弟曾国荃执行不力,发生摇摆,还多次写信安慰和劝诫其弟,一定要将地道挖到底。

这计划真是精妙,看似万无一失,只要快速挖过去,到了城墙底睛,埋上炸药,一下就打开了城墙缺口,大军随即杀进,胜利唾手可得。哪里想到会被李秀成识破? 不过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曾国藩也非凡人,他反其道而行之,要继续挖地道。

这时,依常情常理,打死也不会再挖地道了,而李秀成也相信这一点,谁会这么快重蹈覆辙啊!以为经受这样的大损失,清军再也无力量挖地道。 不能不服曾国藩真是军事上的大家。地道战失败了,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于是大张旗鼓在地面上修建起数十座炮台,架设上百门大炮,看似要从地面上强攻,其实是在掩护挖掘地道。这一招还真灵,还真让李秀成相信了,于是太平军集中火力应付清军的火炮阵地。


结局料想得到,这一次清军成功了,他们把地道挖到城墙下,在太平军守卫的城门炸开巨大口子,准备好的大军一拥而进,南京城终被攻破,太平军由此走向末路。


小小嬴政


清朝时期李秀成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为何随即惨叫四起?他用的是什么战术?

太平天国的崛起代表了当时很多百姓的利益,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十分混乱,国家无能,统治者自私自利,没有顾全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所以必然遭到百姓的反抗。可是对于平头百姓来说,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抱怨几句,这样不疼不痒的方法也只能解解心中的郁闷,对于大清的统治者来说没有任何干扰。毕竟在封建社会统治下,百姓处于最低阶层,他们能做的只有隐忍。



可是当忍耐到了一定限度时,所有的不满就会通过一个渠道爆发出来,所以太平天国的崛起也算得上是顺应民心。太平天国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纷纷加入太平天国,而这支由百姓所组成的起义军队也确实扰乱了大清统治者的平静生活。为了避免受到起义军队的影响,当时清朝政府也派出了军队前来镇压。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城墙高耸难以攻入,这个时候负责攻打太平天国的曾国荃虽然一直有信心,但是却总感觉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来攻入。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曾国荃当时军队的技术不足,虽然曾国荃为人敢作敢为,在战场上十分英勇,曾国荃打仗也舍得花钱,可以说是为了取胜不惜一切代价。可是和当时的淮军等相比,曾国荃却没有大炮作为主攻,这其实削弱了不少的战斗力,也对曾国荃的部队有很多的限制。这和曾国潘还有一定的关系,曾国潘的作战方法一直都是很保守的,所以他主张重视战争策略,不要依靠大炮这些武器。也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曾国荃在和太平天国对抗时困难重重。



当时曾国荃为了可以直接攻进太平天国内部,他开始在城墙周围挖地道,然后将炸药放在地道中,这样引爆炸药后就可以攻入城内。虽然这样的想法是比较好的,但是李秀成很快就识破了这个方法,当时刘秀成看出了草的颜色有变化,而这些草的颜色改变主要是受到了炸药的影响,所以哪里有地道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后来刘秀成就让手下在这些地方灌热汤,在地道中埋炸药的士兵都痛苦不已,连连惨叫。虽然双方当时对峙的很厉害,但是最终曾国荃还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突破口,并成功打破了太平天国的防线,只不过这期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漠外孤舟


地道战与反地道战

题目中的描述,是电影《洪天贵府》中展现出来的。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同治元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天京。

这一围就围了两年多。

湘军和太平军展开持久战,谁也没有办法一击制胜。

不过,此时,太平军困守孤城,湘军这边急于破城,就采用挖地道的方式,用炸药把城墙炸开。

但是,挖地道有个问题,挖深了,费工费时不说,炸药炸不动城墙,等于白挖;挖浅了呢?会伤及花草根须,从而导致青草枯败。

太平天国守城的是青年将领李秀成。

他出身贫苦,经验丰富,是天平天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李秀成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小九九。

他每天清晨在城墙上仔细观察,从草的颜色和露水,来判断有没有地道,和地道的走向。

从而,一一破解湘军的攻城计划。

细节里藏着魔鬼啊。

但是,战争拼的是实力,太平军已是强弩之末。

湘军修起了十多座炮台,架起了几十架大炮,在炮火掩护下,继续不停的搞“地下管廊”工程。

1864年7月19日,湘军点燃了埋在天京城墙下的三万斤炸药,在太平门附近炸开了一道60多米的口子。

天京城破,李秀成被俘!

小聪明也许会一时得逞,但在硬实力面前,还是难免失败的悲剧结局。


饮水君


1864年7月19日,人称“曾铁桶”的曾国荃(曾国藩的四弟,家族排行老九)率湘军攻打天京城。负责保卫天京城的忠王李秀成此刻哭笑不得,为什么哭笑不得?因为曾国荃对天京城用地道战攻城,而地道战乃太平军所创。李秀成看到曾国荃班门弄斧就哭笑不得,心想让你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见鬼去吧。治病需要望闻问切,而李秀成反地道战,只需要望闻就能切菜包饺子了。放心吧,根本就不用问。而李秀成最终的失败,福垊认为却印证了这样一句话——骄兵必败。

望——登楼观草

曾国荃为什么叫曾铁桶?那是因为他学会了太平军的地道战(那时叫穴地攻城),他打仗往往将城池重兵围困,然后开始挖地道,将城池围得像铁通一般。李秀成对曾国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战术打仗很不爽,又很开心。李秀成首先派视力好的士兵,日夜密切关注城墙附近的草木情况。一旦发现草木出现枯黄或落叶的情况,立即命令士兵挖掘向草木枯黄的地方挖掘地道,准备予以痛击。白天可以观察草木,那么晚上呢?

闻——埋瓮听声

其实何止是晚上,从一开始忠王李秀成就命士兵在城内的墙下埋下瓮罐。然后,命士兵不管白天黑夜将耳朵贴在瓮罐上倾听湘军挖地道的声音,由此来判断湘军挖地道大致方位以及进展情况。这种白加黑的日夜监视,真正做得了知己知彼。于是忠王李秀成也就能做到了先胜而后求战的的准备。李秀成的下一步你猜是什么?没错,挖地道!这是地道战与地道战的较量。

切——重创来敌

确定好了湘军挖地道具体的方位后,李秀成也就组织工兵挖地道。当挖出城外时,李秀成在里面掩埋放上炸药包。而湘军因为不知道李秀成有备,他们也就继续挖地道,并派重兵跟随。当湘军挖的地道与太平军挖的地道接通时,炸药包应声而响。湘军就会有大批人被炸死在地道中,而后面的湘军则会慌乱回撤,因为地道狭窄,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踩踏伤亡。至于题主和其他答主说的在里面浇灌热汤、毒气只是一些想象。因为热汤和毒气危害过小,还有毒气也会影响到太平军自己。李秀成这种守城方法,严重阻碍了曾国荃的夺城之梦。

忠王的失败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故曾国荃部是湘军中的精锐,其兵有三最:俸禄最高、武器最好、兵将最强。曾国荃部队天京城志在必得。首先阻止了外部的太平军救援(挖壕沟),其次他对天京城先困(挖壕沟)而后攻(挖地道),再次使用阴谋诡计。而李秀成却粮草匮乏,可他对自己成功阻止曾国荃部攻城的胜利很高兴。于是李秀成不免有些轻敌,而且曾国荃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他兴师动众地架设炮台对准天京城,李秀成认为他要正面进攻,就放弃了听瓮和观草木的战术。谁曾想,曾国荃依然用地道战对天京城进行进攻。最终班门弄斧变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秀成被俘,天京城陷落。


福垊


“她呀,心眼儿太实。你说当时放了五十只羊,薅羊毛偏要可着一只薅,薅那羊的跟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

这是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的一个段子,讲的是宋丹丹在生产队薅羊毛,那么多羊专门紧着一只羊薅。最后被生产队给发现了,把宋丹丹给批判了一顿。

若是把这个段子放在这个题目里,就会发现二者如出一辙!

在这个段子里,李秀成就是生产队的巡检员,灌热汤就是开批斗大会,那些薅羊毛的就是在草皮子底下伪装的湘军。为什么这么说呢?

草这种东西虽说命贱,可是它们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是极强的。我们的老祖先就对这个非常明了,在二十四节气歌里,也处处体现草的用处。“清明、谷雨”前后万物复苏百草发芽;“立秋、处暑”前后百草开花千树挂果;“霜降”以后,大部分草彻底停止生长。

气候的轻微变化,就能够使得植物有如此明显的转变;倘若对草地原生生长环境进行更改,只怕是它们的反应会更加猛烈。比如说浇了水的草,和没浇水的草生长就不一样;将草移植到另一处地方,也会生长的不一样。

湘军在草地下面挖洞,无疑是破坏了草的原生环境,必然会触发草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直接体现在草的叶子上,或者发黄、或者发青,总之与正常的草颜色不同。

我们再来说说李秀成,这孩子出身贫寒,自幼没少下田里干农活。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粮食就是活下去本源。如果地里的庄稼长的不好,今年可能全年都要挨饿。如何判断庄稼长得好不好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们的叶子。如果叶子颜色异常,要么该浇水、要么得施肥、要么就是下面有虫子。

同一块儿地,别的草都绿幽幽随风飘扬,就那几片儿跟打了百草枯似的,瞎子都能看出下面有问题!李秀成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能发现不了问题?

如今又正值战争,城外不远处就驻扎着曾国藩的湘军。

在如此风声鹤唳的紧张局势下,任何异常情况都值得怀疑。李秀成作为三军统帅,自然更多了几份心眼儿。眼瞅着城下的草地在薅羊毛,作为优秀的生产队巡检员,即便这块儿草地没问题,他也要开批斗大会!

于是,李秀成发挥了地道战的作战方针,又是灌开水、又是灌毒烟、又是放毒蛇,总之一切可以对地下“害虫”造成伤害的方法,他都一一尝试。

令李秀成没想到的是,草地下真的藏有“货”!一罐毒烟灌进去,炸出来一窝湘军!李秀成当然喜出望外,可是作为三军统帅,他要深藏功与名,方能不留痕迹地装逼。

属下看到李秀成如此淡定,仿佛成竹在胸,更是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对面的湘军看到自己的诡计被识破,大惊失色!

然而,李秀成装逼不过三秒,曾国荃凭借优势兵力,还是打破城门,将其活捉。不可否认的是,李秀成作为优秀的农民企业家,对种地还是有很高的熟练度的。倘若生在新社会,他一定是种地好手。


祗树


历史上,曾国荃最大的功绩就是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但是作为他的最大功绩,天京之战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事实上,针对太平天国最后的一道堡垒防线,湘军进展极其艰难,围城数年,死伤惨重!双方围绕天京进行了十分惨烈的交战。这也是他事后纵容士兵屠城发泄的重要原因!李秀成多次率军成功防御了湘军进攻,甚至针对他们的地道战,李秀成也想出来一个绝妙的方法来应对!

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吉字营进驻天京城外,本来一向骄傲十足的曾老九认为,太平天国经过内讧衰败,除李秀成陈玉成外已无人可用,洪秀全业已垂垂老矣,日薄西山,收复南京指日可待。他志得意满的告诉将士们,早些拿下天京,抓住逆贼洪秀全,南京城内财物随便取,东西随便抢,整个湘军吉字营一片欢呼之声,自以为胜利唾手可得,成功就在眼前。



可是,过了一年,又过了一年,曾国荃的头发都急白了,甚至心理都已经达到了崩溃的边缘都,患上了肝疾,可是仍旧没能够攻破天京。他每天都围着南京城,一圈一圈的转,脑子里一直在想尽无数的办法思考着,有什么漏洞可以钻。甚至持续不停的运用地道战来逼近南京城墙,想利用炸药来炸掉南京城墙,甚至湘军三年挖了33处地道,工兵死了一两千人,炸药耗费十数万之多。却始终没能如愿。


原因在于他们面对的李秀成也是一个久经战场的将才。李秀成用他的机敏和细致解决了湘军地道战的难题。他用的方法虽然也很简单,但却深刻表明这个人极为细心。

李秀成久经战场,自然知道地道战这种攻城方法。他采取了一个策略,那就是他一般都会站在城上遥望城下地面上的野草,他通过观察野草的颜色可以知道,一旦敌军挖地道,就会导致野草因为缺水而导致颜色逐渐枯黄,与没有挖地道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辨别,太平军可以精准的打击湘军挖的地道,利用热水灌汤,一下子就能消耗掉很多人,而且这种方法屡试不爽,无形之中给太平军攻城,造成了更大的艰难。


这种情况下的曾国荃,仍旧没有放弃地道战攻城,可以说是“固执之极”,可是历史证明,有时候成功确实需要一点固执。当然也需要一点机遇和巧合。同治三年6月16日,湘军继续采用着屡战屡败的地道战,庆幸的是这次竟然到了南京城下,而且没有被发现。最终正是这条侥幸的地道内,数万斤火药一次爆炸,将南京城墙崩塌20余丈,两眼通红的湘军,疯狂的冲进城内,去拼命的追逐他们晚了三年的富贵荣华,财富和女人!

南京城内,李秀成保护着年幼的天王,早已逃脱。大火漫天,哀嚎遍地。留下无数无辜的平民们去承受湘军的怒火与破城的灾难,湘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毫无官军收复城池的样子。贫民百姓,死伤无数,妇女受辱,惨不忍睹!那一天的南京城,惨状胜于人间炼狱!这其实不过是滚滚红尘里的另一场南京大屠杀。

自古以来历史都是冷漠的可怕:一将功成万骨枯,谁管百姓死与生!


历史好奇怪


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是湘军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将领,因善于“挖壕围城”,故被人称为“曾铁捅”。

为了攻克天京城(南京),曾铁捅和太平天国后期优秀的将领李秀成,成为决定“太平天国命运”的两个人,两人互施手段,各有千秋。

李秀成看草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谁知惨声四起,到底怎么回事呢?

那是1864年,曾铁捅开始攻击天京城,对垒数日,曾国荃打不进来。某一天,李秀成看见城墙下的某些地方,草色青黄异常,于是命令下面的人,去凿开草色异常的土地,然后灌入毒烟,或往里淋进沸汤。

下属听到李秀成的命令后,感觉有点莫名其妙,谁知一实验,从地下却传来阵阵惨叫声。这时候,众将士才知道,原来草色异常的地下,是曾国荃派人挖的地道。

这一顿折腾,曾国荃的人是死了不少,而太平军也知道了曾国荃是想利用“地下”做事。

曾国荃的这种战术,我们就叫“铁通战术”

曾国荃的这种围城战术,没有专门交待,我们就叫“铁桶战术”,利用人员将城池围个水泄不通,然后分兵两路,一路大力攻城,一路开挖地下工事,然后到城墙下埋上炸药。

天京这一次,城大墙厚,曾国荃感觉很困难,靠他的人,城是围不住的。但,曾国荃依然坚持挖地道,不巧,这事被李秀成发现了。李秀成是个聪明人,一部分草色变黄了,一定是根部受到影响了,缺少水分了。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人挖了地道,而且挖得并不深,太深了,炸药威力受影响。所以,李秀成识破了曾国荃的战术。

但是,李秀成还是低估了曾国荃,他没有想到此人心智太过坚韧,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光被李秀成破了的地道就有十几条。但,还是有“漏网之鱼”。在上面猛烈的炮轰下,下面继续持之以恒地挖,持之以恒地准备着炸城墙。太平军缺衣少粮,渐渐支撑力不行了。

这边曾国荃,终于成功了,天京城太平门城墙被炸,湘军攻入了天京城,曾国荃部立下大功。

(剧照)

太平天国,是清朝著名的农民起义,但后期太平天国整个团队出了问题,倡导公平还办着不公平的事,喊着“众生平等”,下面还要搞“领导优先”那一套,总之,越到后面,太平天国的凝聚力越差。武器并不精良,制度并不先进,人员并不团结,太平天国失败是必然,可惜了死在战争中的万千百姓。


蓝风破晓


李秀成是天平天国著名的将领,出身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生活十分艰难,参加太平军后,因为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 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

李秀成因为骁勇善战、对天王忠心耿耿,被洪秀全封为忠王,称万古忠义,不过太平军覆灭之时他也被俘。

李鸿章曾这样做出对他的评价: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狯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既深佩其狡猾,更积恨其忠勇。”

“成王败寇”,虽然李秀成与太平军起义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但他对天王洪秀全的忠心以及作战时的计谋也得到相应的评价。

1864年,天王逝世,李秀成留在天京死守,以曾国藩、曾国荃为首的湘军久攻不下,就计划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城。

这本来就是太平军攻陷天京时用过的老办法,怎么能瞒过久经沙场的李秀成?

因为地下被挖空,地面上花花草草的根系被挖断,叶片就开始发黄。

细心的李秀成在城墙上巡视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不动声色的命令士兵烧了几大锅热水,将滚烫的开水倒进发黄的草丛中。

湘军挖地道是为了在城墙下放置炸药把城墙炸开,所以地道离地面不算太厚。

几大锅开水浇下来,吓蒙了正在挖墙的湘军。

热水当然烫不死人,受到惊吓的向军士兵在逃跑的过程中,互相践踏,慌乱中又引爆了炸药,伤亡不少。

曾国荃耗时耗力的攻城计划以失败告终。

此时湘军与李秀成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持久战,顺治皇帝又一在催促,曾国藩心急如焚。

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曾国藩便一直鼓励弟弟曾国荃继续挖下去。

曾国荃一边用大炮不断的轰炸,一边持之以恒的挖下去,最终炸破城墙,湘军攻入了天京城。

李秀成战斗了一天,最终被俘。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对他用尽酷刑,后被曾国藩下令处死。

在这场战斗中,曾国荃运用了地道战,而李秀成用了反地道战,计谋都没错,错的是力量的悬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