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下鄉”跑馬圈地、圈而不種,變相搞房地產開發?

“資本下鄉”跑馬圈地、圈而不種,變相搞房地產開發?

最近,一篇《“資本下鄉”亂象頻出:一些企業以多種名義跑馬圈地》引發各方熱論!文中指出,有的工商“資本下鄉”之後,以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名義跑馬圈地、圈而不種,變相搞房地產開發,一旦經營不善就會毀約棄耕、跑路,既損害了農民利益,又給農村留下諸多後遺症。

“資本下鄉”給三農帶來哪些利好?“資本下鄉”又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資本下鄉”帶來哪些利好?

近年來,“資本下鄉”如春風拂過,帶來了新的技術、新的經營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農發展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盤活了村級存量資產,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增加了財稅收入,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注入急缺的資本

“資本下鄉”,首先帶來的是大批資金。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土地項目成了新一輪投資熱點,不管是涉農企業還是其他企業都想來分一杯羹!這些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以及抵禦風險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並且,涉農企業本身的資金,以及國家補助的資金,向鄉村注入其最為缺乏的經濟資本,帶動了土地流轉,盤活了農業、農村多種閒置資源。

引進先進的人才

國家明確提出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新局面。

“資本下鄉”帶去的群體主要是返鄉創業或積極響應政策的鄉村精英,這些群體有知識有文化,有別於傳統的體制內精英和經濟精英,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產業思維、新的技術、新的經營模式,將社會上優秀的成果帶到了鄉村。除此之外,一批批文人、藝術家,駐紮農村,促進了農村的移風易俗,不斷挖掘出來農村傳統的優秀文化底蘊,改變了鄉村產業的形態和質量,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帶來撬動鄉村振興的技術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資本投入鄉村,與“資本下鄉”相伴隨,人才、知識等要素也從城市向鄉村擴散,無論是高校助力研發新型綠色農產品,還是企業帶動農民用科技手段帶動農產品規模化生產,亦或者大學生志願者等人才為農民帶去先進知識和技術。這些先進的知識技術與傳統要素相結合,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此外,“資本下鄉”某種程度上還再造了村莊,創意農業,休閒農業,田園綜合體的打造,讓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

改變農村的生活方式

除了技術、人才和資本,一同注入鄉村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發展要素,最直觀的便是產業項目。這就意味著會有大量不同於傳統鄉村產業的工作崗位的提供,同時,不同的人口結構,以及各種思想的碰撞,讓農民的生活質量、品味都在上升、提高,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

現在,種植業、養殖業、農村服務業,到處都能看到下鄉資本大顯身手。農村新興生產方式和農產品流通手段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物聯網、無人機、大數據、無土栽培、休閒農業、農產品電商……“資本下鄉”激活了農村經濟的一池春水。

“資本下鄉”帶來哪些弊端?

然而,“每個硬幣都有兩面”,“資本下鄉”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一些浮躁冒進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 變相搞房地產

有的“資本下鄉”“心術不正”,以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名義,跑馬圈地、圈而不種,變相搞房地產。

  • 騙取國家涉農補助和項目資金

有的“心不在焉”,大張旗鼓申報了項目,卻無心經營,挖空心思鑽營如何申領國家各種涉農補助和項目扶持資金。

  • 毀約棄耕

有的“心餘力絀”,缺乏種地的經驗,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抵禦能力差,遇到農產品價格下降,收不抵支時,毀約棄耕的現象有時就會出現。

  • 破壞農村生態環境

有的在經營生產活動時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加重了當地的汙染程度,打破了當地農民原有的生活狀態,從而激化了雙方矛盾。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工人日報 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