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現在請倪光南來華為搞芯片。華為會超過芯片巨頭英特爾嗎?

馬源華


如果華為現在請倪光南來華為搞芯片。華為會超過芯片巨頭英特爾嗎?倪光南力主我們需要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拳拳之心完全可以理解,

竭盡所能攻克難關把芯片搞出來那倒是有可能,但說到超越英特爾那又可能太誇張了一些。並且事物的發展是否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也是不可把控的,芯片能否成功也是未知數。

倪光南放棄國外高薪工作的機會回到國內就是想能夠在自主核心技術上有所成就。漢卡、微機的研究為當時聯想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並在1988年和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倪光南本人也與1994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隨著國外電腦品牌大舉進入國內衝擊,聯想隨之陷入了開發自主核心技術還是先生存後投入技術的路線之爭,當時倪光南要搶佔制高點要從設計芯片入手以Intel為榜樣。自此柳傳志和倪光南之爭,最後的結果倪光南出局。


個人認為從當時所面臨的局面來講,聯想沒有走芯片研發之路應該說並沒有錯。如果當時大舉進入未知的芯片領域,沒有十年八年的持續與大量的投入,很難成功。對於當時只有幾十億營收的聯想來說根本就無力承擔這樣的投入,可能很快就會陷入困境而無法生存,到如今到底是否有聯想就難說了。

如果倪光南早期即使到華為,也並不一定就能夠為華為帶來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目前Intel是X86芯片的絕對王者,如果按照倪光南的完全自己的芯片,估計不會採用X86,這樣的做法估計華為也很難承受得了這樣的投入和與Intel為代表的絕大部分X86正面相爭,還得要重建自己的生態及應用。


如果現在加入華為,到有可能帶來芯片的另一場衝擊。要麼以另一種架構比如ARM為基礎超越Intel,要麼以一種自研全新的架構為華為帶來衝擊Intel的能量。以現在華為的基礎,應該還是能夠承擔相當的投入為倪光南提供強大支持。但如果要達成完全自主架構的芯片,即使有倪光南親自上陣,也許能研發出來但能否成功也是未知的,只能說有機會。

世事的發展有時可以說充滿了偶然與必然,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自主核心是多麼的重要,當時應該走完全自主的核心科技道路,這並沒有錯。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如果華為一開始就走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可能現在根本就沒有手機芯片產生。花了多年時間在ARM基礎上出來了麒麟芯片,讓我們雄心勃勃產生了很多的想法,但有些即使在現在來說可能都是非分之想。

別說超越Intel,能讓國人用上完完全全的自主核心科技的電腦還不鬧心,都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不管如何倪光南主張的擁有自主核心科技還是值得我們努力的。


更多分享及互動,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下海的科學家,倪光南大半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電腦的操作系統和芯片上。只可惜和他創業的是柳傳志,而並非任正非!


就在本月16日,倪光南還出席了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聯合主辦的“財經中國2019V峰會”,筆者也有幸受邀參加。在會議上,倪光南詳細闡述了中興困局的深層原因。

在倪光南看來,所有高科技產業都必須自己掌握最核心的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要受制於人,人家一句話它就要休克了。這一次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我國就很難平穩地買到美國技術了。

至於題主提到的倪光南加入華為,這個出發點自然是好的,當然倪光南現在已經是耄耋之年,想要在投入到一線在工作中是不太可能了。並且,題主把研發芯片想的太簡單了,要是僅憑倪光南一己之力,也不可能那華為超越英特爾,更何況是對於高手如雲的華為呢?



說到這裡,又要為聯想感到可惜了!明明有這麼好的人才,卻以銷售立命,也難怪被網友稱為美帝良心企業!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倪光南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如果覺得小編說的在理,請點贊轉發關注我哦!


科飛貓科技公社


華為的海思麒麟芯片已經做的相當成功了,僅次於蘋果的a系列芯片。而intel根本沒有做起來手機芯片,所以手機芯片領域,華為早就超過intel了。



首先說聯想,聯想的柳傳志在權利爭奪中贏了倪光南,把其掃地出門,憑藉著倪光南研發的漢卡站穩腳跟的柳傳志帶領聯想有過輝煌,但是20年都沒有抓到除了pc以外的任何機會,不得不說,貿工技可能真的錯了,現代商業氛圍下技術才是核心競爭力。

我們來看看聯想的的收入,2017年營收3162.63億元人民幣,淨利潤50.48億元人民幣,中國地區營收佔據了絕大多數,並且在輸血養活美洲,歐洲市場。


聯想成立的時候,以為國服務的名義邀請了技術核心人物,科學院院士倪光南加入,當時倪光南是降薪加入聯想。加入聯想後,倪光南擔任總工,放你了聯想漢卡,聯想這個公司名字也來源於聯想漢卡這個品牌,倪光南還主導開發了具有自主芯片的激光打印機、程控交換機等先進產品。

但是因為倪光南的“貿工技”落敗,所以就被掃地出門,在之後聯想上市時,做出巨大貢獻的倪光南一毛錢都沒有得到。

華為現在的手機芯片幾乎全部都是用的自己研發的海思麒麟芯片,發展的非常好,如果倪光南早期進入華為,以技術為主張的他一定是可以獲得一些發展機會的,也有可能帶領華為走向更遠的技術領域。

現在華為發展相當不錯了,芯片僅次於蘋果,和高通不相上下,倪光南現在如果加入,可能作用也是有限的,因為華為芯片太強大了。

你認為華為有可能超過蘋果嗎?


毛琳Michael


這個話題還是值得說一說的。

聯想控股:

2017年營收3162.63億元人民幣,淨利潤50.48億元人民幣;其中IT業務收入2993.63億元人民幣,在該年營收中佔近95%。

2018年上半年營收1565.4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28.30億元人民幣;其中IT業務貢獻的收入1438.78億元人民幣,在該上半年營收中佔大約92%。

很明顯,在聯想控股的營收結構中,IT業務板塊收入佔比超過90%。

聯想集團:

2018財年營收454億美元(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淨利潤-1.89億美元;2019財年中期營收253億美元(2018年4月1日-2018年9月30日),淨利潤2.45億美元。

僅以2019財年中期的營收為例,在聯想集團的營收結構中:按產品業務類別劃分,智能設備業務收入佔87.5%,數據中心業務收入佔12.5%;按地區市場劃分,美洲市場佔32.5%,其次是中國市場佔24.8%,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佔24%,剩餘部分則來自亞太市場。

2018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12.74億美元,佔集團營收的也就2.8%;2017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13.62億美元,2016財年的研發費用投入14.91億美元。換言之,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連續第三個財年遞減。

●2017亞洲企業前十大高薪經營者名單。

聯想集團於1994年2月14日上市,集團主席是楊元慶。聯想集團當前主要從事個人電腦及相關業務,主要產品包括Think品牌商用電腦、Idea品牌消費電腦、服務器、工作站、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硬件設備產品,並還提供雲服務及其他相關服務。

聯想控股於2015年6月29日上市,集團主席就是柳傳志。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的母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資控股公司,業務主要由“戰略投資+財務投資”雙輪驅動。聯想控股的IT板塊,就是聯想集團。

●聯想控股“戰略投資”包括:IT信息技術(聯想集團)、金融服務、創新消費與服務、農業與食品、新材料。

對於聯想這家大而不強的企業,前華為員工戴輝昨天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聯想是中科院旗下的高科技企業,但這麼多年以來,聯想其實就是一家披著“高科技企業”的外衣,在國內政、企PC市場中賺取了大量利潤。“某著名商用電腦公司的總經理曾說,我的PC就是比聯想在同樣品質下便宜1000元,在政府訂單上也根本搶不過聯想,這裡的原因就是聯想長年構築了強大的政商關係,佔據了政府市場超過60%的份額”。

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後,曾一度成為了世界第一大PC廠商,但後來又落後了,不得不繼續收購各國的PC資產以充實自己的規模,同時擴大在全球的市佔率。聯想以這樣的方式,在一味追求做大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成為了西方落後產能的接盤俠。當然,西方也樂見聯想出資接盤。

聯想集團的核心能力不是技術研發創新,而主要體現在製造和供應鏈上。在“中興事件”爆發後,國人們才更加看清了聯想的真正實力,原來大家用真金白銀支持壯大起來的聯想,根本沒什麼核心技術。就連“孫宏斌曾提及自己從學校出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聯想,並坦言當時感覺沒什麼技術含量”。

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不過就是花了一筆巨資買來了一個日薄西山的品牌,對聯想來說,此項收購,無疑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和失敗。正因如此,聯想考慮到摩托羅拉的利益,還是動了私心(寧可不顧大局),所以才在5G投票中沒有支持華為(86bis會議)。

在該文章中,作者戴輝對倪光南則給了相當高的正面評價。他寫道:

中國改革開放後,中科院實行“一院兩制”,中科院計算所創辦了計算所公司(聯想的前身)。把一個實體分離出去,在很短的時間裡投入了130餘名有經驗的科技人員,帶著價值上億元的知識產權,和工資、場地、設備,以及計算所的商譽和貸款擔保能力等資源能力。

聯想創立之初,柳傳志其實算不上是真正推動聯想創業成功的核心人物。聯想在技術領域的靈魂人物,也就是聯想總工倪光南所發明的聯想漢卡在當時極其暢銷,聯想也正是由倪光南發明的聯想漢卡而得名。聯想的核心設備產品PC電腦,也是倪光南一手做出來的。倪光南還主導開發了具有自主芯片的激光打印機、程控交換機等先進產品。只是讓人感到可惜的是,柳傳志當初硬要鐵了心堅持讓聯想走“貿工技”路線,與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完全背道而馳。倪光南被柳傳志排擠出聯想後,聯想從此也就喪失了這些好不容易得來的技術先發優勢。

回到本次問題,我們都知道,倪光南今年已快80歲了。現在你說倪光南加入華為去做芯片,也不現實。但有一點,倪光南一再提出核心技術要自己掌握的觀點和主張,是正確的,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理解和支持。而在華為內部,與倪光南持這一觀點的,也該大有人在吧。


我為科技狂


每看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想罵擬題的:傻B玩意,芯片產業是一個倪光南能搞起來的嗎,要是這樣,任總早就花天價請他出山了。當今世界,芯片產業是一個技術含量高、涉及範圍廣、全球協作性強的產業、任何個人在這個行業都微不足道、塵埃都不及。最近聽說個新名詞,叫芯片生態,這個產業,是上下游協作的產物,不要說一個倪光南,即使十個倪光南在這個行業裡也算不上什麼。再者,華為之所以成功,絕不是任正非一個人的本事,而是成千上萬華為人和與之相干的人努力的結果。在華為工作過,瞭解華為企業的文化的人都知道。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去本地化就是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一件偉大的事件,就不要說華為找個倪能怎麼招了,因為倪在整個芯片產業中也真的不能怎麼招。若他個人能怎麼招,他從聯想被柳趕出來後,早就怎麼招了。

所以柳傳志也不是傻子,任老闆也非常人,任何一個人都比你我聰明,在這個行業中都比你我站得高、看得遠,一個人改變不了世界,古來如此、現也一樣、將來也是。對於芯片行業,絕不是一個企業的事,甚至都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是各個企業合作的事。任何打上政治標籤的企業都要死比,都要完蛋。


Robinson88


其實,沒有必要過度神化倪光南。倪光南的主要成就,實際上都是在聯想完成的。他的主要成就是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主持開發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工作都是他在擔任聯想總工程師期間完成的。


倪光南在離開聯想之後,雖然在各種場合科技創新等話題,但實際上卻沒有很大的科技研發成就。和王選、王永民等同時代計算機科學家相比,倪光南的成就顯然更小。在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中,王選和王永民可是被國家表彰為改革先鋒。

再說了,華為即使有倪光南的加盟,華為和英特爾的差距還是很大。作為芯片巨頭,英特爾可不是浪得虛名,他那裡有大把的頂尖科學家和一流的工程師。他們的能力和水平並不比倪光南更差。


另外,芯片這個行業靠的是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英特創立1968年,至今有50年的產品創新和研發歷史。而華為比英特成立的時間晚了將近20年,海思半導體創立於2004年,比英特更是晚了將近40年。這幾十年的時間應刻完成了多少技術積累,豈是華為能夠輕易超越的?

始終要明白形勢比人強這個道理。大清宰相李鴻章能力再強,他面對的也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他想要把大清打造成為英法美德一樣的世界列強幾乎是不可能的。甲午海戰中,一個小日本就讓他富國強兵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2017年華為,海思半導體的營業收入不過387億元,折換成美元,就是57億美元。而英特爾當年營收達到628億美元,是海思的11倍。可見未來20年,華為都未必能夠趕得上英特爾,你就是把英特爾的總裁挖來華為海思當總裁也不管用。


財經知識局


中央同意科技板推出以及中央決定劉士餘去農村供銷合作社就為中國大力支持發展自己國家的高尖端科技成為世界最強大國指明瞭方向,華為公司為全國帶了個好頭,一億四千多萬股民高興支持點贊👍👍👍。十幾年前的格力電器創業板發行價才2元5角首發上市1900萬小盤股首日開盤17元慢慢上漲十幾年至今復權價8600元一股現價45元一股市值3000多億標準的成長股,十幾年前你支持他買入用十幾萬買入一萬一千股現在全部都對現你不是億萬富翁了,所以現在科技板推出又為你們提供千載難縫的機遇,二小股票才能長大成長長大,千千萬萬個格力電器小市值科技股票急需要資金支持……。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中國的華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成為引領世界芯片之王!


超爽撿到100塊


高手在明間,那只是一個傳說。就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下社會,懷才不遇的人相比過去已經大大減少了。更何況倪光南作為一個知名院士,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華為老總任正非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存在吧?人才濟濟的華為只需要一個倪光南就可以騰飛,超越英特爾,任總居然無動於衷?

對於倪光南院士,我們應該保持尊重,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個人能力水平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個人的能力始終是有限的,過度吹捧不合適。

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柳傳志相比於任正非可能在眼光和能力上有差距,比起我們絕大多數人那是絕對強悍的存在。哪怕是給人印象不佳,做啥啥不成的楊元慶,那也是精英級別的人才,無非是他的能力還不足以駕馭聯想而已。說白了,能力有,但是位置太高了,高到他的能力搞不定。作為國內的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一直以來口碑都還算不錯的,直到最近以來,聯想跟華為的市場表現和公司競爭力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人們突然發現任正非先生才是更厲害的一位,對柳傳志先生的評價才急速下降。

換句話說,比我們厲害得多的柳傳志先生跟倪光南院士意見相左,而更厲害的任正非先生則是對倪院士沒有興趣。而如果聯想或者華為能在芯片領域超越英特爾,柳傳志跟任正非都會喜聞樂見。可見,倪光南院士的芯片計劃成功很難,而要超越英特爾則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華為主要以設備生產見長,芯片領域的實力並不特別強大(如果比較的對象是專業的芯片廠商而不是國內手機生產商)。華為在去年是全球第三大芯片買家,英特爾則是芯片行業的大玩家。事實上,華為跟英特爾在市場上更多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這可以從側面證明華為在芯片產業的技術積累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威脅英特爾的地步。

在這個情況下,請來一個倪光南就能改變整個局勢,幫助華為超越英特爾。這是把人才濟濟的英特爾和華為太不當一回事了吧?英特爾一年一百多億美元的研發經費那是鬧著玩的?

平臺和人才是互相成就的,倪光南院士如果有更好的平臺,也許還可以做出比現在更亮眼的成績。但是,倪光南院士並沒有厲害到可以憑一己之力改變中國芯片產業實力的水平,他沒有,其他人也沒有。產業升級,技術突破那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積累的,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鎂客網


抱歉啊,前兩天用的是手機語音輸入,所有有錯字,改起來費勁,現有有時間了,改一下錯字,省得大家知道我是小學沒畢業。


一,倪光南不懂技術,她只是希望國家會有芯片那個產業。

二,CPU分好幾類,摩托羅拉,三星,英特爾,還有臺灣的,聯科發,國內還有幾家。

三,CPU授權,只有兩三種,不論誰家搞,就是這兩三種,需要授權的。

四,設計CPU普通大學生都快能設計出來,但是你能做出更好的CPU嗎?

五,這個簡單的製作,拋開版權,軍方就能做出來世界任何一種CPU,但是版權問題不能使用。

六,光南同志當然知道CPU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就是給他100個億,他也只能從簡單的CPU 開始做,並且需要重新獲取版權。

七、國內CPU廠家前赴後繼,為名的為利的都或多或少的有成長起來,倒下去的。

八,Cpu生態世界已經完善,就算大家有技術可以再設計組另一種CPU來,沒有生態但是也沒法用。

九、另外說一種大家很少聽過的CPU技術: 蘇聯,蘇聯的CPU當初是 3進制的,世界獨一的3進制,在加密、傳送方面很少有破解的,沒人研究,現在不是已經封存起來了嗎。

十,所以不論誰到華為設計CPU還是需要ARM英國授權的,再繼續開發新CPU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完成的。

十一、光南同志眼光是獨特的,比如手機系統,他就任為 微信 小小加工一下就可做手機系統,我自己也這麼認為,可微信做出來了嗎,至少現在沒有。

十二,不要光南同志,華為不是已經設計出來了嗎?


數碼忽悠哥


剛剛看了一個關於華為發現歷程的視頻,發現當初華為剛開始代理的是電話交換機,進而自己研發電話交換機,再到後來的程控交換機,一步一步研發起家,而當時的聯想同樣是代理國外品牌電腦,但更幸運的是拿到了國際大廠的代理權,又是當年全國個人電腦迅猛發展的年代,而且那時以倪光南為首的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漢卡又大賺一筆,可以說聯想起步優勢更大。

然後我就在想,如果那時的聯想如果由任正非掌舵,倪光南負責研發,按華為的思路發展,肯定會研發出低端的處理器和低級的操作系統,但在那個時代辦公電腦和教學電腦僅僅支持一個漢字處理和漢字輸入法即可(能看320*240分辨率的VCD視頻那都是高端電腦),靠著國家政府採購和國產低價可以加速個人用戶電腦普及,僅國內市場,完全可以支撐起聯想自主開發CPU和操作系統,甚至內存,中國標準的外設接口,也許20年後,中國自主電腦在性能或者顯卡性能不能滿足遊戲和圖像視頻處理,但辦公,教學,個人娛樂(除遊戲外)絕對可以滿足需要。

如果歷史是這樣發展的,因為聯想處理器核心技術的成功會大大加速國內芯片製造業的發展,那麼今天聯想和華為,完全可以在電子科技領域撐起中國自主的旗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