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往往因氣血失調伴“心病”, 中醫療法重在寧心安神

“失眠”又稱“不寐”。《黃帝內經》記載:“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以上這段論述,通過對青年和老者氣血運行情況進行比對指出,只有陰陽平衡、氣血充盛,才會有正常的睡眠。若人體氣血、陰陽失調,則導致神志不安、煩躁焦慮而失眠。

失眠可由單一或多種因素而致

許多失眠患者或對治療信心不足,或因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而長期服用安眠藥。中醫學認為,“陽不入陰”是失眠的基本病機,造成這種病機的原因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腎陰虛的患者,會因心火過旺擾亂心神而不易入睡。此類人多伴有心煩多夢、盜汗、手足心熱、腰膝痠軟等症。

平素多思多慮,會影響脾胃的消化機能,日久營養不良、氣血虛少、心神失養,表現為睡後易醒,多伴心慌、乏力、精神萎靡等。

失眠往往因氣血失調伴“心病”, 中醫療法重在寧心安神

​心強氣盛或有情志鬱結,常會因氣鬱化火擾亂心神而失眠。這類人容易睡中驚醒,常伴有睡覺時胸悶、脅痛、口苦等。

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消化不良、胃中撐脹、不舒也會引起失眠。

俗話說:心病難醫,失眠者往往伴隨著精神因素。因此,失眠患者平時應注意調暢情志,避免五志過極、七情過激。嚴重者應及時就醫,中醫治療失眠,重在寧心安神,主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失眠往往因氣血失調伴“心病”, 中醫療法重在寧心安神

【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中醫將失眠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見肝鬱化火,用龍膽瀉肝湯加味;痰熱內擾,用溫膽湯加味。虛證若陰虛火旺,用黃連阿膠湯合硃砂安神丸加減,心脾兩虛者用歸脾湯;心膽氣虛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腎不交、虛陽上擾者用交泰丸。

【養血育陰安神鎮靜】 中醫強調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適當予以安神鎮靜的藥物來治療失眠。臨床上常用養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陰安神、益氣安神、鎮肝安神及安神定志等方法,可隨證選用。常用中草藥為珍珠母、百合、酸棗仁、夜交藤、煅龍牡等,常用中成藥有安神定志丸、刺五加片、參松養心膠囊、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

【精神調治舒暢情志】 臨診中還應隨證採用精神調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對因情志不抒或緊張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療更有其特殊的功效。

【針灸療法寧心安神】

 中醫治療失眠所選穴位包括:內關、神門、四神聰、三陰交、安眠、足三里、後溪等。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開氣疏洩,心腎交通,心氣安而不寐除;心脾虧損配心俞、脾俞;心腎不交配心俞、腎俞、太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痰熱內擾配內關、豐隆。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