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洞庭一苇1188


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蔡锷将军如果没有英年早逝,那么蔡锷将军会成为一个受到排挤和打压的地方军阀,未必会过得十分如意。



蔡锷将军最有名的事情,莫过于在小凤仙的帮助下,从袁世凯的监视中逃回了云南,组织了护国军,发动了护国战争。蔡锷将军首倡义举,南方各省纷纷响应,逼迫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而护国战争,也成为了蔡锷将军的绝唱。护国战争时期,蔡锷将军本身就是带病出战;护国战争之后,蔡锷将军病情恶化,不得不远赴日本求医治病,最终还是病逝于他乡。

因为护国战争,蔡锷将军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被誉为伟大的爱国者,受万世敬仰。后人提到蔡锷将军,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


如果说,在护国战争之后,蔡锷将军病情好转,那么蔡锷将军的结局又会如何?

如果蔡锷将军不死,那么作为滇军的创建者和护国运动的发起者,蔡锷将军毫无疑问是滇军的精神领袖。但是问题就来了,唐继尧同样是滇军的创建者之一,同样是护国运动的发起者之一,蔡锷将军与唐继尧的关系会走向何处?

在护国战争和之前的一段日子,蔡锷将军与唐继尧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算得上比较融洽。但是一山岂能容二虎,蔡锷和唐继尧都是有着雄心壮志之人,二人之间会不会产生内斗?

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在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时期,唐继尧的表现的确是值得商榷的。唐继尧假意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但是背地里唐继尧却与北洋政府在谈判,企图取代孙中山成为南方的霸主。光从唐继尧的在护法运动两面派的这一举动,我们可以推测唐继尧是个非常有野心之人,不会屈居于蔡锷之下,肯定会找机会取代蔡锷。

蔡锷将军能不能顺利的应付唐继尧的挑战,这一点我们很难去猜测。

假设,蔡锷将军成功的应对了唐继尧的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以蔡锷将军的性格,必然会选择和孙中山一起发动护法战争。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部会陷入权力的争夺,蔡锷将军虽然威望极高,但是终归不是国民党员,无缘国民党的最高权力。

蒋介石掌权后,必然会对地方军阀进行打压。而蔡锷将军德高望高,影响力极强,必然为蒋介石所忌惮。蒋介石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对蔡锷将军怎么样,但是暗地里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对付蔡锷。


小镇月明


若上苍肯给予蔡锷先生数年时日,那么在抗战之初,中国军队便有可能构建起有效的防御体系。在上个世纪初,涌现出了许多风云人物,蔡锷将军便是其中之一。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军事能力,只可惜34岁便英年早逝。假如他能活得更长久一点,它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今天协虎就带大家回顾一下蔡锷将军的传奇人生。

蔡锷原名艮寅,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在梁启超谭嗣同的指导下学习。后来他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蔡锷先生旧照

1899年,他成为当时中国许许多多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之一。在那里,他了解到了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之下,可谓内外交困。于是跟随唐才常,蔡艮寅回到长江边上参加了起义。虽然起义不幸失败,但是蔡艮寅并没有被打倒。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锷,“锷”在汉语里是指刀剑的刃。他就是立志要成为这一把民族的利刃,为国家发展的前途披荆斩棘。

他回到了日本,进入了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成绩非常优越。他与他的同学蒋百里,张孝准 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从日本毕业归国,先后在全国多地进行军事教育。当时的他仅20岁出头,青年才俊、英姿飒爽,顿时声名鹊起。当时的云贵总督李经羲仰慕他的能力,便聘请他到云南讲武堂讲授军事知识,蔡锷也因此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全国各地,大量不满清廷腐朽统治的仁人志士都渐渐觉醒。在云南讲武堂和云南当地的新军里面,也有许多进步人士。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的一员,但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对进步活动的支持。

于是在1911年,也就是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后,他在昆明领导了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蔡锷因领导起义,又在出任云南都督的时候,大力发展新政,深受云南当地的百姓和军队爱戴,成为了云南当地的头号大人物。

▲曾属于蔡锷麾下的滇军

只可惜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篡夺了革命的果实,蔡锷也被北洋政府调到了北京任职。虽然好像是将他升官,实际上袁世凯却是要把他在身边,加以控制。

刚开始,蔡锷还没有意识到北洋军阀真正的目的。他依然积极地与同学蒋百里、阎锡山等人组织军事研究会,希望为当时的中国国防贡献一番力量。但是北洋政府秘密签订的卖国条约,使得蔡锷认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他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打败这些腐朽的军阀,捍卫祖国,“为四万万中国人挣回人格”。

▲影视剧中的护国军

于是他用计迷惑了敌人,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然后又借治病为理由,假装前往日本,实际上则辗转回到了云南。当时的云南,由于地处偏远,还没有受到北洋军阀的渗透和控制。蔡锷于是在云南积极练兵,准备发起对北洋军阀的争讨。

1915年,蔡锷与孙中山唐继尧等人合作,组织护国军,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当时蔡锷担任护国军第一军的总司令,他的部队中,有许多人都是他曾经的革命战友。其中,我们熟悉的朱老总,就是蔡锷军中第三梯团第六支队的队长。护国军虽然缺少粮饷弹药,却有着极高的决心和战斗意志。在蔡锷的亲自指挥之下,接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影视剧中的蔡锷

虽然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蔡锷人生也接近尾声。

早在护国战争之前,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和喉癌。在当时,肺结核可以称为是不治之症。直到1944年,美国科学家才发现了治疗肺结核病的有效药物。蔡锷将军是带着绝症指挥作战的,因此,朱老总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也提到过他在护国战争时后见到的蔡锷病容憔悴,仿佛半死不活。

▲护国战争形势图

1916年。蔡锷将军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也就是那一年,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即使前往日本医治,也回春乏术,最终病逝于日本福冈,当时的他才34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的蔡锷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政府为他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他也因此成为了辛亥以来的国葬第一人。

回顾蔡锷将军的一生,显然可以看得出他的爱国热情以及军事才能。他既有救国救民的热忱之心,也脚踏实地地为云南,四川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假如蔡鄂将军没有因病早逝,有他坐镇的四川,绝不会发生军阀内斗的闹剧。而他的爱国热情,也会大大地有利于后来的新民主义革命。

▲滇军旧照

另一方面,蔡锷将军治军的水平是数一数二的。

他的部队军纪严明,能力出众。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的将士们参战人数与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假如有着蔡锷将军的训练和指挥,也许抗日战争会前结束。

蔡锷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无数中国人接过了他手中救亡图存的旗帜,杀上了抵抗外辱佛战场。正因如此,我们的中华民族才得以逆境崛起,浴火重生。蔡锷将军,英灵可慰矣!


WarOH协虎


蔡锷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虽然历史不能重来,但是我们可以假设。首先,我们要知道,蔡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给蔡锷归纳为三点特质。第一个,蔡锷是大公无私的人,第二个,蔡锷是军事天才,第三个,蔡锷是不党不群,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人。

第一个,蔡锷是大公无私的人。1911年,年仅29岁的蔡锷,当了云南的都督。这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相当于土皇帝,完全可以和其它军阀一样为所欲为,即使不干坏事,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也是应该的。但是,蔡锷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富贵考虑,而是一门心思扑在建设好云南上面。蔡锷还是全国第一个主动给自己减低薪水的都督,由原来的600元一下子降到60元,降薪幅度为90%。蔡锷的家人投靠他,想谋取官位,结果蔡锷一口回绝。蔡锷说,我的家人也不能依靠我做官。

第二个,蔡锷是一个军事天才。蔡锷在推翻满清在云南的统治之前,就已经是协统,相当于旅长。那时候,蔡锷才29岁。后来,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蔡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起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10万北洋军队,气势汹汹的去镇压蔡锷,而蔡锷这个时候,手里面仅仅有八九千人马。但是,蔡锷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两个多月就消灭了北洋军一个师,击溃两个师,一共消灭了3个师。以一当十,还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蔡锷不愧是战神!

第三,蔡锷不党不群,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蔡锷终身都没有参加同盟会,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蔡锷积极支持孙中山,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蔡锷极其支持。宋教仁被刺杀,很多人怀疑幕后黑手是袁世凯,南方要起兵讨伐袁世凯,蔡锷坚决反对,认为必须调查清楚之后,由参议院弹劾,一切走法律程度,而不能轻易的动用武力,那样会造成生灵涂炭。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又第一个起兵反对,通电全国,表示要讨伐袁世凯。蔡锷就是这样大一个人,他不参加任何一个派别,完全站在以国家利益为先大立场上。只要有益于国家,他就完全支持。她是依靠他的良心做事情,而不是为了派别利益。

这样的一个蔡锷,可谓是圣人了。如果他没有去世,必定成为将界的楷模,而且他很年轻,前途不可估量。但是他坚持做不党不群,这样始终不可能进入最高层面。所以,我认为蔡锷如果没有去世,会继续统治云南十年以上,云南的国民民生一定会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好。


怀疑探索者


最大的可能就是“泯然众人”。

因为护国讨袁,而孙中山也讨袁,于是现在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蔡锷和孙中山是一路人。这就错了。

蔡锷在当时并不是孙中山国民党一派的,而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进步党一派。

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国政坛上有三大派别:北洋派、国民党和进步党。

北洋派就是袁世凯。这一派主要是军事,政客很少。

国民党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前身是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候各地的革命党人。辛亥年的革命党不一定就是孙中山的同盟会的,但是在民国建立之后,被宋教仁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国民党(不是后来的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党。这一派主张的是革命。在“二次革命”之后,被袁世凯武力镇压,在国内处于地下。

最后一派就是进步党。

进步党的前身是清末的立宪党人。他们在清末主张君主立宪,希望清王朝变法图强。但是载沣的“皇族内阁”打破了他们的幻想。于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立宪党人也站在了革命党人一边。当时立宪党很多在谘议局身处高位,他们参与甚至是领导了推翻清王朝的起义。比如江苏巡抚程德全、湖南都督谭延闿,这些人原本都是立宪党人,但都领导本省“独立”于清廷,参加了辛亥革命。

民国建立以后,这一派看不上孙中山,和袁世凯斗争又没有胆量。于是这些人慢慢纠集在一起,成立了进步党,希望通过议会掌握政权。

进步党的领袖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梁启超因为“戊戌变法”而名声显赫,而他又有心参与政治,于是被推为领袖。但是,为了壮声势,这一派又把黎元洪拉来做了最高领袖。现代的人都把黎元洪当窝囊废,以为他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在民国初年,他先是有兵有名(兵是湖北革命军,名是首义领袖),后来兵被袁世凯解散,只剩下名。当了这个最高领袖之后,连袁世凯对他也是忌惮三分,极力拉拢。

进步党在民国初年的政坛势力是很大的,是袁世凯拉拢或者说“统战”的对象。

进步党也不只是帮只会懂嘴皮子的政客,他们居然也掌握了一只军队。就是蔡锷领导下的西南三省军队。

只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进步党的领袖是梁启超,而蔡锷是梁启超的入室弟子。

当袁世凯要称帝的野心逐渐暴露的时候,革命党不干,进步党也不干。梁启超和蔡锷书信往返,不断商讨反袁计划。蔡锷从北京逃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等等,背后的指挥者,不是孙中山,而是梁启超。


作为梁的弟子,蔡锷其实是康梁、谭嗣同“保皇党”一脉传下来的,对孙中山是不感冒的。护国战争之后的民国,唱主角的逐渐是孙文一派。蔡锷即使侧身于孙文一党,估计也不会受到重用,最多像谭延闿那样,成为有名无实的“元老”。


故纸汇


蔡锷作为再造共和之人,在完成护国运动后就去世了,年仅34岁。可以说蔡锷是英年早逝,如果蔡锷可以继续活下去,那么他以后会有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蔡锷的品性和能力来分析,蔡锷一生戎马,主持了云南反封建运动。蔡锷在当时的云南十分有声望,加上蔡锷当年打响反袁第一枪,可以看出蔡锷有很明锐的时局洞察能力,并且富有正义和民主精神,也是个心中有民族的人,那蔡锷的大致发展轨迹有可能是这样的。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各个反对军阀开始了割据。蔡锷势力在云南,看到北洋军阀各个都坐大,完全背离了共和。蔡锷鉴于实力只好回到云南,然后蔡锷会选择出兵控制四川,避免四川成为其他军阀的地盘。蔡锷拥有这些地盘后,就有了可以发展的空间,期间无论是那个军阀当家做主,蔡锷都不会在意,蔡锷会花时间把云南和四川作为再造共和的基地。并且蔡锷会选择支持当时的国民党,支持孙中山。


北伐战争的时候,蔡锷是一定会出兵的,为了实现民主共和,蔡锷绝不会袖手旁观。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宣告破灭。蔡锷会提兵回到云南和四川,也开始割据。目的就是看蒋介石会怎么做,当蒋介石同各大军阀不断进行战争的时候,蔡锷注定是不会帮助任何一方的。军阀混战中的蔡锷,势必是各大军阀拉拢的对象,但保持中立才是蔡锷的想法。随着东北易帜,蒋介石稳定了时局,蔡锷为了国家统一,注定也会宣布归附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着强烈民族精神的蔡锷会坚决要求抗日,会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爆发极大的不满。随着统一战线的形成,蔡锷将提兵出云南和四川,奔赴各大抗日战场。依照蒋介石的一贯做法,一定会让蔡锷的军队参加各种战役,目的就是削弱蔡锷的兵力。到最后抗日战争结束后,蔡锷不会选择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结果可能是宣布起义,走向新中国的建立。


小司马迁论史


在“护国战争”后,蔡锷已经是四川督军兼省长,是西南响当当的实权派人物。可是,正当他准备要大展宏图时,却因为喉癌恶化,不得不东渡日本治病。可是终因喉癌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去世。那么如果蔡锷未死,能否影响当时民国的格局走向呢?


蔡锷,世称为蔡松坡,近代有名的将领。在他那短短的34年生命中,有2件大事最为后人称道。第一,他在辛亥革命时率领云南军队起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第二,是他在袁世凯称帝之后,发起“护国战争”的旗帜,逼得袁世凯退位。

可以说在护国战争后,蔡锷已经有了很大的号召力,尤其是在云南、四川两省。如果他不死,或许能够阻止后来的四川内战以及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大革命,促进中国统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蔡锷是一位有眼界、有理想的实干家。他既能看到旧军阀混战的局限性,也有改变祖国的抱负,只是缺少先进的革命纲领。

与他相比,张作霖、吴佩孚等人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其思想觉悟还停留在过去的那套诸侯争霸上。而阎锡山虽然坐镇山西,但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想法,顶多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的军阀,更不必说。因此,在民国时期的实力派人物中,蔡锷算得上是少有的比较有理想的实干家。

即使蔡锷不能够结束当时军阀割据局面,但如果他能活着,西南的川、滇、黔等地的形势起码会比后来好得多,而不会像上世纪的20、30年代那样出现川滇军阀争霸,四川内战等等恶劣的局面。而且,如果蔡锷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统率西南军政,有可能也会拥护共产党,而蒋介石更不敢悍然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历史的荒野


我认为他可能会成为周总理、叶剑英元帅一类的政治家。因为,蔡锷不仅有特殊的才干和坚定的信仰,同时拥有高尚的品格和能屈能伸的性格。

蔡锷的大的功绩主要有二:一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武装起义,在云南结束了封建统治。二是发动和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再造民国”,正可谓功勋卓著。

蔡锷是几乎没有恶评的政治家,这非常罕见。蔡锷作为一个当时的军阀,却有着非常先进的民主思想,他不专权,只为公,反封建、护民主,提倡个人不争权。为人光明磊落、刚毅果断、足智多谋,在后世人的眼中近乎完美的小说人物形象。

蔡锷非常反对和反感愚民政策。他在1898年9月的《湘报》上发表了《秦始皇功罪论》,借古喻今地对历代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在枪杆子方面,蔡锷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他的恩师梁启超是著名思想大家,文章璀璨盖世,但蔡锷却始终认为军事救国才是基础。他曾说“今日而言救国拿枪杆比拿笔杆子更重要”。为了践行军事救国的思想,他在日本时每日洗海水浴,“未尝一日间断”。可见其思想坚定。

蔡锷没有私心还表现在,他在云南起义成功之后,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在当时的时代局限下,蔡锷研究了外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他十分重视国家内各大势力的互相制约,反对权利滥用,进而滋生腐败。他甚至在云南试行了三权分立的制度:规定行政权力属于云南军政府;立法权利属于临时省议会;司法权利属于检察厅和审判厅。在施政上,他还主张群策群力。

由于强烈的忧患意识,蔡锷还在治下的学校教育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军事基础教育,继承了他的死敌清政府的“尚武”的思想,提倡强军。

当然,蔡锷将军作为一代名将也不是全然的完人,也有他的局限。比如,他的思想中有着浓烈的英雄史观。他和许多的旧式军头一样,没有充分重视到人民的力量,他们顶多注意到了人民中的军人这一群体,但对于整个人民的历史作用看的较次要。

同时,蔡锷在云南起义成功之后,采取了承认清政府和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的政策,虽然有其策略性,但毕竟显示出他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

但是,综上所述的优点和缺点,并非强烈的褒贬。蔡锷将军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思潮和历史的局限。蔡锷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被曲折的中国近代史,被纷乱的国际帝国主义和工农运动的斗争所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蔡锷将军始终能够选择进步的、民主的方向,而他本人的品德又是那么地高尚和狭义,他没有为自己谋丝毫的个人利益,把短暂的一生和瘦弱的身躯献给了这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如今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民也许忘记了许多过去的历史,但先辈们的奋斗和不屈像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永远环绕在中华儿女的心头。


古史今读


蔡锷若是没有英年早逝,他很可能会走上武力统一中国的道路。

首先,蔡锷是个爱国者,早年东渡日本求学,学习救国之道。发现唯有强大国家之军队,方可抵御外国之侮。他曾说过:“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要实行“军国民主义”,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后来清廷操练新军,使他坚定练兵为救国第一要务。遂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回国之后在云南、湖南、广西等地教授军事,训练士兵。若他没有英年早逝,看见后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他很可能会和孙中山联手军事统一中国,用战争来结束战争。况且他在西南地区声望也高,有一定的势力,可以以西南为根据地展开武力统一全国的攻势。


其次,蔡锷是个军事奇才,有着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在战争实践方面也有令人惊叹的战绩。护国战争中,蔡锷在弹药和粮草不济的处境下,以弱势兵力攻击北洋军优势之师,奋战数月,牵制北洋精锐主力,配合友军行动。这场战役展现蔡锷高超的指挥作战的才能,奋战沙场的英勇。同时,他以手中仅有的八九千人马,去对抗北洋军十万之师。两个月消灭北洋军一个师,击溃两个师,一共打垮了三个师,战绩辉煌。拥有如此战争才能的蔡锷,将来也可能用自己的战争天赋去武力统一中国。


最后,蔡锷和革命党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时间推移,他很可能日益深受革命感染,倒向革命党。早年,蔡锷对革命党在云南活动给予支持和同情,在革命党组织武昌首义后,起兵反抗清廷,加入革命,组建军政府,宣布云南独立。之后,在袁世凯称帝后,决心“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和孙中山合作护国讨袁。将来假以时日,随着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或是看到了共产党这支代表广大底层民众的政党,便会被他们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政治理念所吸引,坚定武力统一全国的决心。


护国战役之后,面对各地军阀纷纷崛起之趋势,蔡锷整合川、滇、桂势力,一统西南,与孙中山的革命党合作,练兵备战,准备武力统一,再造共和。在段祺瑞挥军南下,引发南北战争之际,蔡锷两路并进,由四川出兵进军陕西,兵锋指向中原。领一路从广西出发,拿下广东,合两广之力北伐。以蔡锷之善战才能,摆平吴佩孚之流不成问题。待到两路会师,合围北京,使北洋政府下台。然后以胜利之师兵临山海关,或是让张作霖易帜归服,或是直接剿灭这个东北王,完成统一全国大业。

之后再和孙中山一起组建新政府,共产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也会被纳入其中。到时蔡锷可能会和孙中山竞选新政府的总统,又或者只任副总统或是陆军部长。修生养息,发展经济,恢复外交。而以蔡锷和孙中山的脾性,两人对列强染指行为会坚决抵抗,废除旧有的不平等条约,积攒实力,收复故土。



之后到了经济大萧条之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仍在壮年的蔡锷会第一时间抵抗侵略,避免九一八之耻。此时,国家统一,内政清明,经济稳步增长的中国会比蒋介石统治的中国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去对付日本,加上蔡锷的亲自指挥,日本难以深入中国本土,时间一长,国内矛盾激化,就会败下阵来。到时,蔡锷将成为抗日大英雄,中国救世主,声望如日升天。


无花台


1915年12月,袁世凯对外宣布:恢复帝制,改元洪宪。刹那之间,中国大地,仿佛石入水中,引起层层巨浪。

西南滇地,唐继尧和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开始。闻听此消息,全国“反帝反袁”的行动开始紧密跟随,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此起彼伏。

在“护国运动”的一线,蔡锷如同一把利剑,刺向了袁世凯的“那方天空”。

袁世凯失败了,而护国英雄蔡锷,也因病在1916年的11月8日去世了,离世时只有34岁。

如果蔡锷将军当时不死,那么前景如何呢?

首先会成为一个军阀,并且影响深远

袁世凯死后,群雄并起,军阀割据,而此时的蔡锷是四川省督军兼省长,如果不是那场大病,蔡锷也会成为一个军阀,控制沃野千里的蜀地。

四川离北京、南京等地较远,不像中原大地,也不同富庶的江南,不容易成为军阀争夺的主要区域。

在后面的军阀混战中,蜀地很可能因为战事较少而导致迅猛发展,而蔡锷有可能成为一个像“阎锡山”般长期影响一方的势力。

蔡锷很大概率上,会有和其他军阀一样的命运

军阀势力注定不会成为中国大地的主流,因为他们没有先进可行的“指导思想”。

蔡锷是个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但政治方面,却并不突出。

34年的人生旅途中,蔡锷始终没有选择好自己要坚持的方向。期间,同盟会也好,进步党也罢,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始终没有唤起蔡锷内心当中“那只猛虎”。

而这一切的来源,在于蔡锷的人际交往圈。蔡锷的交际圈主要是他老师等人,他的老师是谁?他的老师叫“梁启超”。

梁启超并没有先进的思想,也没有如同孙中山般“持之以恒,追求革命”的精神,他是个文化大家。梁启超等人,实际上是在自己的舒适区,坐看中国风云变幻。

在这样的圈子里,蔡锷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迷失自己的可能很大。

军阀的命运,最终只有两个,一是被新兴的革命浪潮淹没,被打败,如吴佩孚等人;二是被国民党军队所接收,如同李宗仁、阎锡山等。

蔡锷的70%的命运,可能就会如此。

蔡锷的另一丝可能

(年轻朱德)

朱德说:“我的人生有两个重要的人,一个叫蔡锷,一个叫毛泽东。蔡锷影响了我前半生,毛泽东影响了我后半生。”

可以说,作为下属的朱德,对蔡锷评价非常之高。这说明,蔡锷的军事能力,人品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朱德。

但可惜的是,蔡锷辉煌时期,共产主义的萌芽还没有诞生。蔡锷死后五年,共产党才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那么如果蔡锷不死,共产主义主义的思潮会不会影响到蔡锷呢?

可能性很大,因为蔡锷是个正直有抱负的人,同时他也是个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人。通过反袁反帝,可以看出,蔡锷身上有种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愿意奉献,愿意揭竿而起。

这样的人,面对很好的思想体系,面对一群严于律己、有伟大追求的人,是很有可能“被点燃”的。

那为什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等团体,没有将蔡锷吸引进去呢?可能性最大的是,当时的国民党和其中的人,离蔡锷的预期较远。

即使如此,蔡锷并没有将大门关死,而是和前期的同盟会人员,后期的国民党人员,悄悄来往。

按蔡锷的性格和秉性,如果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很有可能会被吸引进来,这种概率在30%左右。

如果蔡锷进入了共产党的组织当中,对共产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能坚持到解放,元帅序列一定是能进入的。

可惜,一代人杰蔡锷,英年早逝,空留后人万千猜想。

【蓝风破晓】,一个喜欢文化和历史领域的平凡人,一个相信缘分、珍惜缘分的人。


蓝风破晓


<strong>


我觉得蔡锷是近代史少数几个“死得其时”的历史人物,他没有得罪之后华夏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各大势力,在迫使袁世凯废除帝制后死去,真的太恰当了;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那么他可能就会有后来两个主角打交道了,但是从蔡锷之前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倾向以及对暴力革命的厌恶,他很有可能同时得罪后面两位主角,那么他的评价可能还不如陈炯明。


我看有人说蔡锷是军事天才,此言大谬,蔡锷确实是近代极少数从日本士官学校正经毕业成绩还不错的中国人,但是在他整个军事生涯中,他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华。


首先,蔡锷并不是从小立志从军的,他最开始是拿着袁世凯的留学经费去日本读商业的,只是因为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不得已改名换姓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其次,蔡锷这个人性格比较“不宽和”,尤其是对待军人下属,有点明朝士大夫对待武官的架势,可以说他得民心,但不得军心。


因为他对待军人下属酷烈,曾经两次被驱逐。


第一次是在广西,当时蔡锷的恩主,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担任广西巡抚,让蔡锷当广西干部学堂担任总办,蔡锷对于军校学生“诸生好辩者,常恶语怒斥之,甚或掴之以掌,其严烈如此”,直接导致1910年学校爆发了“驱蔡风潮”。


虽然当时蔡锷已经受恩主李经羲奏调去云南任职,他从总办任上离职也不是因为学校的“驱蔡风波”,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他在广西五年,并不得广西预备军官们的爱戴。


第二次是在云南,当然,说蔡锷被驱逐是有点夸张,但是但是云南军界上下更认可唐继尧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因为蔡锷“律部下严,触刑章,必治以应得之咎。”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从蔡游者恒贫乏无以为生,稍失检,且陷法网焉。人谓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无德可怀……”


一个不得军心的人,说他是军事天才恐怕有点勉强。



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是护国运动中蔡锷也没有体现出什么具体的指挥才华,护国军之战与其说是军事战,不如说是政治战;滇军是一直等到冯国璋幕府发出赞同起兵的“华密”电文,才正式宣布独立的,而且蔡锷所面对的陈宦和刘存厚都是蔡锷的朋友,护国军和北洋军并没有真正进行什么作战;事实上在苏联人培训以前,华夏大地上各方交战都是很“文明”的,第一次直皖大战,几十万军队鏖战一个月,伤亡不过2000人已经被外国军事观察员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血战了,更何况护国军这种战斗。


还有,蔡锷这个人“黑点”其实不少,只是因为蔡锷“死得其时”,后来的史学家们把“黑点”推给蔡锷的副手唐继尧身上,但是如果蔡锷没有英年早逝,并且得罪了后面两位主角其中任意一位,那么“黑点”可能就会回到蔡锷本人身上了。


说了那么多,蔡锷最大的“黑点”是什么呢?他本人是民国时期鸦片横行的始作俑者。


现在大家看蔡锷的传记或者正面歌颂蔡锷的文章,都会谈到辛亥革命后蔡锷恢复云南经济做的特别好,把云南从晚清每年需要清廷贴补一百多万到辛亥后每年岁入2、300万。只要大家稍微看一下晚清云南省收入和清政府禁烟计划就可以看出来,云南财政特别困难的时候恰好是晚清禁烟的时候,而蔡锷治下云南岁入和云南在前清没有禁烟时相差不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蔡锷治下云南收入究竟是怎么增加的。


反正现在历史资料把这一切都推给了唐继尧,“为解决军费不足的困境,云南都督唐继尧在云南采取了开放烟禁的权宜之策,‘设烟厘金,每百两收滇币五元,使鸦片运销和吸食合法化’。此为民国西南鸦片开禁之始。至此之后,西南烟毒重新泛滥,直接影响到整个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唐继尧


甚至在护国军运动时,滇军也借着护国军进攻四川的时机,向四川大量输送“烟土”,滇军“屡运大批云土入川”,以济军饷,“滇省烟贩恃滇军包庇,结队而来,所过烟馆林立”,导致“滇省大宗鸦片充斥各地”。


这些可都发生在蔡锷眼皮子底下的。如果他在活的长一点,和后来两位主角打交道,那么十有八九,他会得一个“近代鸦片泛滥之元凶”的名头。


回到问题本身,“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我觉得他很难有什么发展,


因为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他在当时远离了政治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如果他是一个军人,那么他又有一个致命缺陷,他既不是云南人也不是四川人,他是湖南人,他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有人说蔡锷不死,唐继尧不会坐大,这真的太高看蔡锷了,蔡锷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都说了,滇军骄横跋扈,他指挥不动“滇军兵骄将悍,纪律气质远非数年前之比,已不复可用。……他们目下几乎要不听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荐殷叔桓(殷承瓛)来接替我,而罗榕轩(罗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给他。”


所以,蔡锷如果不英年早逝,要么成为另一个“陈炯明”,要么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人士。但是不管是那一个,我们都看不到现在历史所呈现的蔡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