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頂獅山位於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境內,是邕江支流八尺江與清水泉交匯處三角嘴臺地的小山坡。當年這裡公共交通不便,數年之後,頂螄山遺址、貝丘文化卻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突然亮相。它成了

南寧網紅打卡景點園博園的一部分,哦不,是園博園奠基於這塊神奇土地之上。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1997年7月3日,頂螄山遺址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7月,頂螄山遺址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遊客們走在頂螄山(南寧園博園)上,看著壯闊的格桑花海,他們不會想到二十五年前根本沒有什麼人注意到這裡。它只是一片荒山,東、西、北三面開有魚塘。山上有很多螺螄殼,有很多骨頭,也許周圍的村民們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奇怪的螺殼,所以它得到了“頂螄山”這個名字,但誰能想到這些小螺螄殼來自於五六千年前?

1994年8月,原邕寧縣煤炭公司職工黎仕明將幾顆來自頂螄山的鹿牙、象骨帶到邕寧縣文物管理所,這是大雨沖刷出來而的,頂螄山從此進入考古工作者的視線。應該感謝黎仕明,他一個小小的舉動,引出了頂螄山這張廣西文化名片。也應該感謝那場大雨,有人說“一場大雨沖刷出一個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邕寧縣文物管理所對頂螄山進行初步調查之後,1996年10月,頂螄山遺址的考古發掘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重點課題。1997年4月—7月,頂螄山遺址經過為期四個月的首次發掘之後,被確定為面積較大、保存較完整、以貝丘遺址為特徵的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1998年,中國社科院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把集中分佈在南寧周邊的貝丘遺址統一命名為“頂螄山文化”,這是中國原始文化序列中第一個以廣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

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將頂螄山貝丘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南寧市第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黎仕明走進邕寧縣文物管理所的那一刻起,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頂螄山就從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凸顯出來了。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工作隊、南寧市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對頂螄山遺址進行發掘。這是發掘現場照片。

那麼,什麼是貝丘呢,貝丘遺址又意味著什麼?這要從南寧所處的地理環境說起。

一般說來,我們認為廣西古代文明的中心區域是在桂東北,但是在更為遙遠的石器時代,廣西的古人類卻大多在西部右江河谷活動。廣西土地面積有接近24萬平方公里,為什麼古人類只在這麼小的一個區域裡生活呢?

因為廣西的山多,而這裡是難得的平原地帶。

平原當然比山高林密的地方更適合採集漁獵。廣西的地理環境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面積佔近3/4,平原面積不到15%。在廣西,有五嶺中的三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隔開了與中原地區的交流,還有大瑤山、大苗山、六萬大山、九萬大山、十萬大山、八十里大南山……古人類比較適合生活的,主要就是南寧周邊的邕江河岸沖積平原。比如邕寧、橫縣、扶綏、崇左、武鳴等地,這裡地勢低平,沖積層深厚,土地肥沃,是生存和繁衍的好地方。

好,問題又來了,邕江、右江是什麼江?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珠江水系示意圖

珠江是中國第四大河流,也是華南地區的主要水系。珠江有很多支流,這些支流的名字起得比較簡單粗暴,比如北江、東江、西江……如果要從支流長度來看,西江是珠江最長的支流

,也就算是幹流了吧。

西江干流各段有不同的名稱,其中中游有一段叫做黔江(這一段是從象州縣石龍鎮柳江河口到桂平縣鬱江河口),鬱江就在這裡匯入了西江干流。

鬱江是西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雲南廣源縣的右江與發源于越南境內的左江在南寧市邕寧區的宋村匯合之後,一直到桂平匯入黔江的這一段,就叫做鬱江。鬱江在南寧市裡的這一段,也就是從左右江會合的南寧市宋村到南寧市橫縣六景鎮道莊村的這一百多公里,稱為邕江。

總之:左江和右江在宋村匯合後成為邕江,邕江是鬱江的一部分,鬱江在桂平匯入西江,西江是珠江的幹流。

廣西最早的人類活動蹤跡就在西江支流鬱江的支流右江的兩岸。這裡植被茂盛,水網密佈,水生動物資源豐富,是先民們的天堂。捕魚撈螺,採果挑菜都很方便,溫暖潮溼的氣候也少了冬日凍飢之苦。南寧邕江流域的遠古人類吃完了螺、貝,把殼隨手一丟,時間長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像頂螄山這樣分佈在邕江兩岸的無數個貝丘遺址。

所謂貝丘遺址,是指原始人類大量取食、拋棄貝殼後形成的文化遺址,大抵是古人類丟“廚餘垃圾”的地方。這種遺址廣泛分佈在水網密集的中國南方各省,光是廣西境內怕已經有近百處,在國外很多地區比如日本也有發現。

南寧博物館有一個貝丘堆積層截面的造型。這個造型看起來像一堵厚厚的牆,密密麻麻的螺殼就嵌在粗糲的牆面上,大約有一人多高。在頂螄山,以螺殼為主要包含物的堆積最厚的地方超過兩米。要積累多久才能“攢”出這麼厚的螺殼呢,天天吃螺會不會吃膩?他們是怎麼吃螺的,是不是放到陶鍋裡,加水煮?……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頂螄山遺址出土的高領圜底陶罐,距今10000-4000年,南寧博物館藏

遠古時期的文明是今天人類輝煌成就的基石,廣西的古人類在茫茫的叢林之中靠這些小小的水生介殼動物維持種族的存續,這些密密麻麻的螺殼都是過去漫長曆史的記錄。

數千年來,包括廣西在內的南方人持之以恆地和螺奮鬥著。《博物志》中說:“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魚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到了今天,螺仍然是廣西人餐桌上的美食,比如柳州螺螄粉,比如在廣西街頭常見的炒田螺、炒泥螺。月上柳梢頭,又到了夜宵的時間,一聲“走啊,撩螺去!”,寄託了多少人間真情。幾千年過去,人類依然不肯放過螺。啊,可憐的螺……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除了吃螺以外,在貝丘遺址中還有牛、鹿、象、鳥等多種動物的骨骸。可見先民們的食譜是很廣的,見啥吃啥,能吃的都吃,不怎麼挑揀。引人注意的是這裡發現有大量的魚頭形蚌刀,有穿孔和不穿孔兩種。這些造型別致的蚌刀應當是人們吃過蚌肉之後的再利用,它不僅僅作為一種用於採集和漁獵的實用性生產工具,可能還蘊含著人們的魚崇拜意識。對原始先民來說,某種動物對其生活影響愈大,就愈容易因依賴性而產生動物崇拜觀念。魚頭形蚌刀大約也是如此(尤其是有一隻滴溜圓眼睛的穿孔蚌刀),它不僅是工具,想必還是高貴的聖物。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南寧博物館展出的魚頭形蚌刀,新石器時代,約10000—4000年前,灰窯田遺址出土。

除了頂螄山以外,南寧周邊的貝丘遺址還有豹子頭、灰窯田、長塘、青山等多處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豹子頭本是邕江的一個險灘,1958年1月11日下午,毛主席曾經暢遊邕江,陪遊者說將到豹子頭險灘,不能再游下去了,主席漫不經心地說:“什麼豹頭灘、虎頭灘,探險家是怎麼工作的!”六年之後,探險家沒到豹子頭,考古學家倒過來了。1964年4月,在豹子頭髮現了貝丘遺址。

這些貝丘數量多、堆積厚、面積大,說明在數千年前的邕江流域,原始人類已經過上了比較穩定和幸福的定居生活,並慢慢地形成了西甌等廣西早期部落民族。隨著原始人類的人口數量和所需食物數量的增加,靠獵取動物、捕撈魚螺和採集植物根莖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他們不得不“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農業經濟逐漸替換了採集和漁獵經濟,於是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之後,貝丘文化減少甚至消失,以農業為特徵的新的文化形態在廣西的土地上逐漸興起。

專家帶你看廣西(一)80萬年前彗星撞擊地球 開啟廣西文明新一頁

專家帶你看廣西(二)哈佛大學教授莫維斯:東方文化不如西方

專家帶你看廣西(三)這些考古專家的發現驚動世界:百色手斧出世

專家帶你看廣西(四)BBC來到廣西,他們說這裡有中國最早的陶器

廣西“三月三”放假!“三月三“究竟是個什麼日子?

你有沒有去深圳博物館看到這些?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