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與瓷有什麼區別?

憧靈


陶和瓷其實是兩種東西

陶器茶具指的是用陶土燒製的茶具,瓷器茶具是用瓷土燒製而成的茶具。兩者雖然都稱為陶瓷茶具,區別還是很大的!

1原料不同

陶器是人類早期最依賴的容器,但是陶器有個缺點一一吸水。古人發現這個缺點後,就不斷摸索,逐漸發現了瓷土和釉,發明了瓷器。

瓷器選用瓷土燒製而成,主要成分是鋁和硅的氧化物,一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可塑性好、黏結力強,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鎮高嶺地區的“高嶺土”。

<strong>

陶器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還有我們熟悉的紫砂,也屬於陶器,是陶的一個特殊種類。

2燒製的溫度不同

瓷器燒製的溫度一般都要高於陶器的燒製溫度,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

陶器茶具燒製溫度不能燒到這麼高的溫度,以紫砂為例,在1050℃-1200℃之間,溫度過高就會出現問題,小懂曾經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童靴們可以回顧一下→《紫砂壺燒過頭了會怎樣?》

3堅硬度不同

由於燒製的溫度不同、原料不同,導致堅硬度有所差異。

瓷器茶具的堅硬度比陶器茶具的硬度大,而且瓷器茶具的聲音更加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的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4透明度不同

瓷器茶具的坯體無論薄厚都要比陶器茶具更透明,陶器茶具即使薄也並不透明。

5釉料不同

瓷器茶具的釉料既可以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製而成,也可以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製;

陶器茶具有掛釉和不掛釉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製溫度時即可熔融。

6透氣性不同

瓷土在燒製之前一定要上釉,釉是用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製成的泥漿,施於瓷胎表面,燒成後呈有色或無色的一層玻璃質,使器物表面光滑、不透水。

瓷土很細、很緊,上了釉之後完全沒有透氣的空隙,而陶器有很強的透氣性。這種性能是紫砂器在各種茶具中裡奪尊的最大優點。

比如同樣的水溫分別在瓷、紫砂杯中泡一杯同等量的水和茶葉,經過兩天時間,你就能看出瓷杯裡的茶水有一層油膜狀的東西,茶葉出現腐熟失去了香味,而紫砂陶杯的茶再放三天仍沒有什麼變化。

一般室溫高時,瓷杯中的茶易餿,紫砂的就不容易餿。

正是因為這些不同,讓我們在泡茶時根據茶具材質的特點多些選擇:

瓷器特點是表面光潔透亮,胎薄緻密,氣孔少,吸水率低,傳熱快,保溫性適中,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

陶器造型一般比較古樸粗獷,大氣沉穩,顏色較深,胎厚,氣孔多,保溫性好。


懂茶帝


我們經常說陶瓷陶瓷,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器物的名稱,事實上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的無機混合物作原料,經過加工後成型,再經乾燥、燒製等方法制成的器物,都稱之為陶瓷。


中國的陶器生產至今約有一萬年曆史了,瓷器就比較晚了,但是距離現在也有三千多年。

雖然在創作領域中,陶與瓷都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陶與瓷卻有著質的不同。

△ 陶器


△ 瓷器


  • 燒製溫度不同

陶:燒結溫度因黏土化學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都是1000℃以上,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


瓷: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胎質變得硬結緻密,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但基本上要達到1200℃以上才燒結,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 原料不同

陶:一般所用製陶黏土,或簡稱為陶土,是由地殼表層的岩石風化而成的,屬於含水鋁硅酸鹽礦物,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鋁的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鐵和鉀、鈉、鎂、鈣、鈦的氧化物,以上八種元素又稱之為造巖元素。

△ 紅陶土


瓷:一般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製而成。高嶺土亦稱瓷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其礦物成除高嶺石外,還含多量的石英和雲母。

△ 高嶺土


  • 釉料不同

先來看看什麼是釉。

釉是覆蓋在陶瓷和搪瓷器物表面的一層玻璃質薄層,通常由硅酸鹽複合物構成。

釉面不僅提高了製品的強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抵抗氣體、液體以及酸鹼腐蝕的能力。良好的釉面還可以在色調、光澤以及紋理方面給予觀者美麗的享受。


按溫度分,釉可分為高、中、低溫釉三種:


高溫釉:燒成溫度高於1260°C的釉料,用於石胎瓷和瓷器。

中溫釉:燒成溫度在1000°C至1260°C的釉料,用於石胎瓷和陶器。

低溫釉:燒成溫度低於1000°C的釉料,用於陶器和其他非硅酸鹽胎體(如金屬胎、石制胎)器物。低溫釉也用於在高溫釉上再次附加釉,此時又稱“釉上彩”。


陶: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

瓷: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胎釉結合牢固,厚薄均勻,並可起到美化、光潔瓷器的目的。

△ 陶器


△ 瓷器



  • 吸水率不同

在國標中,陶和瓷是按它們的吸水率來區分的。

陶:吸水率大於10,容易吸水。

瓷:吸水率小於0.5,基本不會吸水。


  • 堅硬度不同

陶: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同時由於陶器與瓷器的密度不同,所以陶器具有透氣性透水性而瓷器則不透氣不透水,但陶器上若掛上釉,由於釉的不透氣不透水性質,也可以使陶器不透氣不透水。


瓷:堅硬,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 透明度不同

陶:胎體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說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


瓷:與陶器不同,它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總體來說,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嶺土燒製。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


其實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現在是各有千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陶器,有的人喜歡瓷器,它們也各具有特點。


部分文獻來自於《中國陶瓷》、《中國古代文化會要》,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


東家APP


陶和瓷是經常並稱的,人們常說的“陶瓷”,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材料。可能會有朋友簡單的認為,陶瓷就是那種粗糙的表面沒有釉的,瓷器就是表面如玻璃般光滑的器皿。其實,這樣理解是片面的,通俗的講,用陶土(粘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區分陶器和瓷器呢?在這我就介紹比較簡單實用的區別方法:1.看胎色,陶器底部圈足呈紅色、褐色或較深的灰色,而瓷器底部圈足質地細膩一般都呈白色。2.聽聲音,陶器燒成的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敲擊時聲音沉悶沙啞,胎體硬度較差,用鋼刀可劃出溝痕。瓷器燒成溫度高,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很難用鋼刀劃出溝痕。

以上是我對於此問題的一點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同時歡迎其他的答友參與討論。


徐楠楠的中年


說起陶與瓷,大家第一反應覺得是陶瓷,對不對?通常會認為只要是泥土燒製而成的器物全部統稱為陶瓷。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今天就跟碗姐一起長長知識吧,看看陶和瓷有什麼不同,以後別在陶和瓷之間傻傻分不清楚啦。

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分為陶和瓷兩大類。首先,從外形上看,很多人區分陶與瓷的標準是瓷器有釉而陶器沒釉,但實際上,這樣區分並不準確,因為陶器可以有釉而瓷器也可以沒釉。如漢代琉璃釉器,俗稱叫做漢綠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稱也就是唐三彩,這兩種都是有釉的陶器,而質地潔白細膩的白瓷素胎器,很多人把它錯誤地當作瓷器,但實際上它是一種陶器。

也就是說胎體沒有致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而經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因為陶瓷歷史本身就是連續的,所以按照是否有釉的標準去劃分也就顯得困難。

看完了外形,再跟隨碗姐一起來看看只有內行人才看得懂的學問------陶與瓷的燒製工藝。在工匠看來,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對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溫度二者選擇後的共同作用結果。我們首先來看看陶器的生產工藝。陶器的選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成品硬度較低,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 莫來石 結晶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瓷化,敲擊時候的聲音比較沉悶。

我們在來看看瓷器的燒製工藝,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製。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比陶器的溫度要高許多。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成品硬度高,在成品很薄的時候會呈現半透明,敲擊聽到聲音很清脆。

現在,估計小夥伴會好奇了。陶器與瓷器都是我國比較遠古的器皿了,到底是先有陶器還是先有瓷器了。答案是先有陶器,因為陶器的燒製工藝比較簡單,工匠們在這種工藝取得的經驗上不斷反思總結,最後掌握了瓷器的燒製技術,才有了瓷器的誕生。雖然後來陶器和瓷器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但廣義地講: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的誕生。”

更多關於陶瓷的文化知識,歡迎關注碗姐說瓷。《碗姐說瓷》是中國陶瓷國際交流中心旗下的一檔陶瓷文化教育類節目,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陶瓷產品為載體,推廣中國陶瓷文化。



品瓷中國


“陶瓷”這兩個字如果不仔細琢磨還真的不知道這是兩種器物,我們現在說到陶瓷,逐漸演變成了漢語中的偏義複詞,單指瓷器了,不再有陶器的意思了,其實這兩種東西還是有很多的不同的。陶器的產生在我國是隨著我國古人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出現,距今大約有一萬多年,而瓷器發現最早的原始瓷器是在安陽殷墟發現的,差不多也就是距今3200年左右,而真實原始青瓷的出現則是到了東漢時期,距今兩千年左右,我們就簡單說說這兩種器物的區別。

一、胎質不同。瓷器的胎是瓷石或者高嶺土,陶器的胎一般是黏土,只有白陶或者印紋硬陶等少數陶器胎中含有瓷石或者高嶺土成分,在胎方面的不同,也是陶和瓷的根本不同,

二、是否施釉。瓷器表面一般都有高溫燒成的玻璃質釉,陶器一般無釉,少數施有低溫鉛釉,這是二者在外觀上的不同之處。

三、燒製溫度不同。瓷器必須經過高溫焙燒瓷胎才能燒結,儘管各地的瓷土成分不同,燒成溫度也不一樣,但一般都要在1200度以上。陶器的燒製溫度較低,一般最高溫度不會超過1100度。

四、吸水率的多少。瓷胎燒結後一般吸水率在0-0.5%之間,即不吸水或者基本不吸水,扣擊瓷胎一般清脆悅耳,陶胎一般吸水率較高,敲擊時聲音沉悶。

以上四種是陶和瓷之間的最主要的區別,一般從以上四種便可將中國曆代陶瓷區分為陶和瓷兩大種群。


考古流帆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能製作出陶器。而瓷器(China)則不同,它是我國(China)獨特的創造發明。富可敵國的赫氏古堡也只能用陶器點綴。陶器仿製元青花?滑稽,結果可想而知,百年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