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运动掀起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和曲折前进

“大跃进”运动掀起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

成都党史1949-1978 || “大跃进”运动掀起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

1959年1月3日,四川日报报道四川钢铁产量。

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3月,市委召开全市冶金系统党委书记、厂长会议,要求钢铁战线立即开展“一条心、一股劲、一样好”的高产突击运动。5月下旬,市委抽调400名干部和工人组成9个生产检查团,分赴成都钢铁厂等单位,对钢、铁、煤的生产和交通运输工作进行大检查,发动群众开展钢、铁、煤、运“一条龙”的生产大竞赛。7月,市委召开万人上山动员大会,动员和部署突击灭池煤矿的生产和运输,突击新建什邡县下马河、两路口两个煤矿基地及汶川铁矿等重点工业项日。10月,市委召开全市工业系统五级干部会议,传达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的扩大会议精神,要求抓紧最后一个季度,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年产钢10万吨、铁5万吨、煤20万吨的计划,实现工业生产比1959年再翻一番的“跃进”任务。当年,成都市实际生产钢13300吨,钢材16400吨。

通过“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办钢铁运动,成都市初步建立起现代钢铁冶炼和采矿工业,结束了成都不产钢铁的历史,促进了成都城市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但由于受“大跃进”运动中脱离生产实际的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等的影响,成都市在钢铁“大跃进”中,也出现了因片面追求“多”、“快”而忽视“好”、“省”,因片面强调“钢产量就是政治任务”,必须“争分夺秒、斤两不少”,“只准上、不准下”,“只能超额、不能欠账”等而不得不虚报浮夸的问题。从1958年11月至1961年即成都钢铁厂“上马”的头3年,上报的钢产量共计10.7万吨,比实际产量多报了9.2万吨;累计亏损9841万元,成为成都市的亏损大户和市财政的沉重负担。又如1958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的成都钢管厂,当1959年遇到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供应困难和出现缺口时,按照省、市有关部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从设计中找出路”的指示,开展“设计革命化”运动,结果造成花赞半年多时间浇灌的3000立方米混凝土垫层和钢筋混凝土基础因质量不合格而被迫爆破后重新浇灌,既浪费了一年的建设时间,也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浪费。

另外,为了贯彻执行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方针,成都市各区县还从农村和城镇居民中无偿地大量调集青壮劳动力,在自带口粮、继续在人民公社参加分配的情况下,按军队的班、排、连、营形式组织起来,在本地区或跨地区参加“大办钢铁”会战。这种声势浩大、土法上马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因缺乏必要的冶炼技术和设备,结果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不仅未能冶炼出合格的钢铁,反倒因为“大办钢铁”中对林木的过度砍伐,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各行各业“大跃进”。在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全民大办钢铁的带动下,成都市各行各业也纷纷制定了高速度发展的生产跃进计划,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工业战线的“大跃进”。1957年,成都市制订的《成都地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5年内使成都面貌大变,10年内根本改变,把成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的工业城市。规划到1962年,地方工业新建113个项目(后实际建成冶金、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企业93个),扩建76个项目。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至35亿元,为1957年的10.5倍至18倍,年平均递增60%至79%。1958年,四川省第一届第二次党代会规划提出,成都市工业建设在以钢为纲的原则下,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和精密的机电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逐步将成都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城市。

成都党史1949-1978 || “大跃进”运动掀起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


分享到:


相關文章: